運河之舟(首都博物館東館)
森林書苑(圖書館)
文化糧倉(城市副中心劇院)
森林書苑、運河之舟、文化糧倉,這些帶有鮮明運河文化色彩的名字正在逐漸被轉化成一座座具象的現代化建築。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歌劇院這三大文化建築已經成為了市民翹首企盼的文化休閒場所,也將是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地標之一。目前三大建築已正式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2023年上半年竣工交用。
在城市綠心的萬畝森林中,有三座標誌性的文化建築,分別取名運河之舟、森林書苑和文化糧倉。其中運河之舟是首都博物館東館,總建築面積約9.7萬平方米,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05標項目總工程師彭志勇說,目前,地下施工作業已基本完成。
造型大概是一個帆船,以運河為主題,有幾根桅杆,這是這個博物館的最高點。施工難度,我覺得是桅杆的鋼結構安裝這一塊。
名為森林書苑的圖書館項目剛剛完成了第一根鋼柱的安裝工作,整個項目將安裝144根,每根鋼柱未來都將被裝飾成「樹幹」。03標生產經理李豹說,屋頂的樹狀建築結構宛如森林傘蓋,以銀杏樹葉片為靈感來源。
地面到屋頂為14米到21米的高大定製玻璃幕牆,屋頂每片銀杏葉為角度不同、形象不同的樹冠分層結構,構建加工和施工安裝難度空前的巨大。
城市副中心劇院又名文化糧倉,可容納5500人,包括戲劇場、歌劇院音樂廳等。城市副中心工程辦主任王承軍說:
劇院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於一體,對標世界級一流劇院標準進行設計建設,未來將滿足各類世界級演出的要求。目前頂板澆築已經完成,已經率先衝出地面。
三大建築周邊還將建設共享配套設施,總建築規模約30萬平方米,是集交通、配套服務、能源保障於一體的綜合設施。負責設計三大建築地下公共空間的是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的團隊,他說這個區域的設計理念主要是開放:
我們儘量把自然採光、通風、甚至把景觀做到地下去,讓你感覺不到是一個地下的空間,它是一個非常亮麗的時尚商業街,你沿著這條街可以一會兒去看戲,一會兒到博物館,這邊是圖書館, 這是完全把它無縫銜接起來的。
據了解,目前三大建築和配套設施都已經全面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王承軍也給出了項目的時間表。
三大建築和共享配套的設施項目,計劃在2021年的上半年實現結構封頂,2021年的年底完成外幕牆的施工,2022年的年底完成室內裝飾裝修工程, 將在2023年的上半年竣工交用。
採寫記者:郭雅婧
微信編輯:陸健
【來源:北京新聞廣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