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喵奴·Catherine 果殼病人
在海拔 3500 米的高原上,我的內臟隨著盤山大巴車不同方向的加速度一次次拋起、墜落。胃一陣陣痙攣,噁心、頭暈、耳鳴、胸悶……直覺告訴我,如果不去醫院,就看不見明天的太陽了。
意識漸行漸遠,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已經忘記自己為何會身處這個鬼地方。
計劃如此美好
這一切都要怪那部電影。
去年國慶假期,我和小夥伴決定挑戰人生初次的高原之旅。天真爛漫的我們,特意選擇了因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走紅的稻城亞丁。網絡上對這條旅行線路也是一片溢美之詞——藍色星球上最後一片淨土,一生中不能錯過的景色。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電影劇照
出發前,我們(以為)做足了功課。亞丁的海拔是 3000~6000 米,對於我倆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來說,這可是個不小的挑戰,畢竟廣州的海拔近乎於 0。網上許多攻略表示,坐車慢慢一路增加海拔問題不大;何況,我們還是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姑娘,平常也沒有鍛鍊習慣,對氧氣的需求量不大,還提前吃了紅景天,同伴還是個拿證的執業醫師,還帶上了一堆備用藥物……穩了穩了,還怕個啥?
為了安全和看到更多美景,我們報團時還特意找了一個公路旅行線路,打算與美景來一個四天三夜的近距離接觸。殊不知,這便是我噩夢的開始……
第一天:
可怕的盤山公路和海拔差
從海拔 500 米的成都出發,大巴一路沿著盤山公路悠悠地走,隨著 APP 監測到的海拔慢慢升高,窗外的山景越來越美,我的心情好極了。早上的行程很快結束,午飯時已到達海拔 3000 米左右,導遊「善意」地提醒我們午餐要吃飽一點,因為下午的目的地在海拔 4300 米,路程將會變得艱難——我不以為然,心理嘀咕「不就是多了 1000 多米麼」。
開車不久,我飯氣攻心開始犯困。眯了一會,我忽然覺得車子不對勁,這大坡度的攀山和俯衝是怎麼回事?我拉開窗簾往外一看,立馬倒吸一口涼氣——只見盤山公路呈「Z」字型,車身貼著崖邊行駛,我都能俯視到下面光溜溜的石壁。車身不停搖晃、上升、俯衝,簡直就是迷你版的過山車。
行程的第一個景點,海拔4300米的景區提示 | 作者供圖
車廂裡很快就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嘔吐聲,到達目的地後,很多團友都開始蔫了,同伴也吐得臉色蒼白。我倒沒什麼感覺,暗自得意自己身體好。高原溫度比平原低了 10 多度,除了保暖不夠有點冷、走得快時有點喘,我耍得還挺好。看來我對高原挺適應的嘛哈~
天了嚕,我要發燒了?
當晚下榻的旅館在 3500 米的新都橋。十月入夜後的高原,空氣是刺骨的寒冷。儘管導遊叮囑我們不要洗澡,但是——作為廣東人!怎麼可能忍受土頭灰臉了一天卻不洗澡呢?於是,我與同伴兩人合謀了一下,把房間空調開到最大、提前開好電熱毯、調節水溫,飛速衝了個澡。
晚上八點,我開始感到左邊太陽穴有點疼,偏頭痛要犯了?同伴給我檢查了一下:「額頭好像有點燙啊你,壞了!不會發燒了吧?」
發燒在平原可能是小事,但在高原地區卻變得麻煩。這裡物資奇缺,醫療條件也差,方圓十幾裡都未必有診所。同伴問了前臺和附近的居民,跑了僅有的幾家商店,都沒有找到體溫計。我翻了隨身的藥,吃了一顆布洛芬,裹得嚴嚴實實地上床,睡一覺應該就沒事了吧?
這一晚,怪夢一個接一個,睡得一點都不踏實。
從你的全世界「吐」過
第二天醒來後,情況變得糟糕,我開始劇烈地頭痛。導遊說過,進入高原後,頭痛是正常的反應。疼痛的程度尚在我可承受的範圍內,我決定忍一忍。為了保證接下來的路程能量充足,早飯時我還特意多吃了兩碗白粥。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 12 個小時內,這頓早飯將是我享受的最後時光……
今日的車程比昨天的還顛簸。開車不到半小時,除了頭痛越演越烈,我還開始頭暈、胸悶、噁心,還有止不住的嘔吐。奇怪的是,昨天吐得人仰馬翻的團友們卻一個個沒事兒一樣。今日的嘔吐聲,是我一個人的獨奏。
一個小時內,早上吃下去的食物已連同胃液傾瀉完畢。但胃還是隨著車軲轆,鬥氣似地一路翻滾。海拔越高,空氣變得越稀薄,我開始有點氣促,擔心自己有高原反應,於是我間歇使用導遊發的氧氣罐吸氧。
不知道是心理因素還是什麼,吸氧後頭痛似乎還加重了。於是我更肯定了自己就是暈車,沒有繼續吸氧。同伴為了給我補充能量和水分,不停地讓我喝葡萄糖水、維 C 水,塞各種食物。我覺得我就像個袋子,東西裝進我的胃,又原封不動地翻出來。一個早上我都在吃吃吃、吐吐吐之間不停循環。期間,我們到了海拔 4000 多米的第二個景點,據說很好看,而我只想靜靜……
再好的景色,也沒有精神去欣賞(原圖無濾鏡)| 作者的小夥伴供圖
好不容易到了午飯落腳點,我本以為得到了拯救,終於可以歇一下,吃點清淡的補充體力。萬萬沒想到!今天居然是最豐盛的高山鱈魚火鍋,全程自助,敞開吃!那些簡單醃製的生魚塊,連骨肉帶血水地放進同一個鍋裡,那刺激的魚腥味……對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要對著鍋吐的。
寶寶心裡苦啊,人家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我成了「從你的全世界吐過」。
被灌了一堆藥,
醫生同伴束手無策……
同行的團友裡,幾個熱心的阿姨苦口婆心地勸說我,「你這樣吐可不行啊」,「吃點東西自己就好了」。吐到六親不認的我,虛弱得連白眼都懶得翻了,老娘難道不知道吃飯的重要性嗎?可我就是吃不下啊啊啊!
好不容易熬過午飯時間,我管導遊要了一包頭痛藥。吃了藥之後,頭痛似乎緩解了一點,但胸悶、氣短、噁心的症狀仍沒有消失。等到開車之後,各種症狀又捲土重來。
同伴把隨身攜帶的藥物幾乎給我餵了一遍,一顆奧美拉唑、一盒鋁碳酸鎂咀嚼片、兩次布洛芬,還灌了不知道多少包補液鹽和葡萄糖……當同伴最後宣布束手無策急得團團轉的時候,我覺得人生的走馬燈已經出現,遺言都想了好幾個版本。
剪子山上,讓我「作嘔」的天路十八彎 | 作者供圖
就醫之路,千辛萬苦
海拔三四千米的藏區,行車途經的全是人跡罕見的蒼荒之境,根本沒有任何醫療機構,就醫談何容易。
導遊是個直爽的康巴漢子,一開始堅持認為我就是個嬌生慣養的「公主病」,只要正常吃喝啥事沒有,對同伴描述我的病情嚴重性不以為然。同伴把平素醫患溝通的勁兒都使出來了,對著導遊手舞足蹈地比劃什麼是水電解質紊亂、我臉色蒼白高度提示低氧、寒冷的高原上增加死亡風險云云。最後,導遊終於被迫答應幫我們找診所,但這一路只有今晚的落腳點亞丁鎮才有醫院。
當我們終於到達目的地,已經是晚上 8 點多,距離我的早飯已經過去了整整 12 小時。沒錯,我吐了 12 小時。下車後,我意識模糊地癱倒在旅館大廳的椅子上,殘存的一點意識反覆提醒我自己,去醫院,去醫院……
等我醒來後,我已經在一架卡車上。在我暈過去的時候,同伴嘗試過打車軟體,但在這偏遠的小鎮行不通。她找旅館前臺、找導遊反覆溝通,差點跟導遊幹起來,最後導遊才同意幫忙找司機,以 200 塊錢一趟的價錢,接我們去了約 10 分鐘車程的鎮衛生所。
暈車?就是高原反應!
晚上 10 點左右,我們終於到達衛生所。看到那個熟悉的紅色十字標記,我老淚縱橫……
衛生所大廳繞坐了一圈吸氧的病人,急診室裡的遊客也不少。醫生看我臉色蒼白,馬上給我測了指尖血氧飽和度。
結果是 80%,這比正常值低了許多。「不應該啊,這麼年輕的小姑娘呢。」醫生疑惑地嘀咕,又給我測了一遍——79%!
「這個比較嚴重,馬上安排床位、吸氧!」醫生大手一揮,我被送進了急診留觀室。測腋溫,38.3°C!果然是高原反應!聽說我嘔吐了一整天沒有進食,醫生還給我開了一堆輸液。經過吸氧、補液、護胃、退熱等一頓操作猛於虎後,我終於喘過氣來了。
期間,醫生百忙之中還特意來看望我。醫生告訴我們,年輕女性很少見這麼明顯的高原反應,何況我還沒上山呢。但為什麼隨身氧氣罐越吸越難受呢?醫生說,那種商業氧氣罐濃度根本不頂用,發生高原反應只能用醫用氧氣枕。而且,發生高原反應與體質無關,別以為平常身體強壯就不會發生高原反應。
醫用氧氣枕 | 作者供圖
我看了看鄰床病友——一個一米八的壯實中年漢子,嘴唇發紫地躺在床上,正在用面罩吸氧。他說自己是開摩託車來旅行的,發現咳痰帶血才進了醫院。明明一點不舒服都沒有,結果一拍片,肺都水腫了。
吸了一個半小時的氧氣,我退燒了,精神也好了很多,還打起精神吃了點東西。期間急診室內吸氧的人都換了幾撥,我算算時間應該可以走了。但醫生一複查指尖血氧——咦,怎麼才83%?
「今晚你哪哪都不能去了。」最後,同伴回了旅館繼續明天的上山旅行。而我,一個人被留在醫院留觀,繼續吸氧。
正在吸氧不想透露身份的我 | 作者供圖
出院後:
腰上栓著氧氣枕,我「重獲新生」
可能是太累了,即便是人聲吵鬧的留觀室,我還是睡得很沉。吸氧過夜後,第二天早上我頭不痛了,胸不悶了,氣不短了,也不吐了,吃嘛嘛香。
出院前,醫生第三次給我測了指尖血氧,還是 80+%——看來我註定是與那海拔 6000 米的雪山無緣了。不過,我狀態恢復得還不錯,可以出院了。臨走前,醫生千叮萬囑,要我絕對不能上更高的地方了。我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一樣:不去不去,打死我都不去!
因為行程還有兩天,怕極了高原反應的我在衛生所買了兩個大大的氧氣枕。這兩個氧氣枕成了我和同伴最後行程的支柱。靠著它們,我倆終於沒有頭痛、沒有嘔吐地度過了兩天一夜。
後來,完成亞丁之旅的團友們問我,跑了一趟卻沒有親眼看到美景,會不會覺得遺憾。我苦笑,你們路過的全世界,我都吐過了,一點都不遺憾。
但後悔的事情還是有的,悔不該當初小瞧了高原,出發前的調查不足,選擇了海拔高度變化如此大的路線,還沒有做好保暖措施。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洗澡了(並不)!
醫生點評
劉韜滔 | 北京醫院外科ICU主治醫師
發生高原反應的機理——
如果你願意相信循證醫學,你會認為紅景天、冬蟲夏草這些藥物是沒有用的,不管是預防還是治療高原反應;如果你願意相信傳統醫學,我只能說我還沒有能力與資格評價這些藥物。
我更願意用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與人講道理。
心臟每分鐘可以給全身輸送多少氧氣?
簡化的計算公式如下:
DO2=1.34×Hb×SaO2×CO
CO 是指每分鐘心臟輸出的血液容積,CO=HR×SV,HR 是每分鐘的心跳次數,SV 是指心臟每跳動一次能夠射出的血液容積。
1.34×Hb 是指每一克血紅蛋白最多可以攜帶 1.34 毫升氧氣,SaO2 是指動脈血中有多少比例的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也就是我們說的氧飽和度。
假如有個人血液中血紅蛋白 140g/L,氧飽和度 98%,心跳 60 次/分鐘,每次心跳射出 70 ml血液。使用以上公式,不需要太複雜的計算就可以知道:
140g/L×60次/分鐘×70ml×98%×1.34ml/g
=772ml/分鐘
也就是說,這個人的心臟每分鐘可以提供接近 0.8L 氧氣。
當我們跑步的時候,我們需要更多氧氣,通過以上公式可以知道,心跳加快,心臟收縮加強,都可以使心臟輸出更多的氧氣。還是同一個人,如果心跳增加到 100 次/分鐘,每次心跳射出 90ml 血液,那麼輸出的氧氣可以達到:
140g/L×100次/分鐘×90ml×98%×1.34ml/g
=1654ml/分鐘
這個人在運動狀態下,氧輸送可以增加一倍。
不難理解,我們的氧消耗必須和氧輸送相匹配。
在高原上,大氣氧分壓減低導致氧飽和度降低,即使靜臥不動,我們也需要更多血紅蛋白、更快的心跳、更有力的心肌收縮來代償。
洗澡,不注意保暖,都可以讓氧消耗增加。另外,許多壯漢的基礎氧消耗較大,所以高原反應反而比女性和老人更明顯。而肥胖患者的高原反應會很危險。
高原反應的症狀與處理——
大腦、肺、消化道是容易被缺氧所損害的部位,表現為頭痛、胸悶憋氣、噁心嘔吐。
緩慢上升到高海拔地區、讓身體逐漸適應,是克服高原反應的好辦法。
如果出現嚴重症狀,降低海拔和吸氧是治療關鍵。有人說吸氧會導致吸氧依賴。這沒什麼好奇怪的,人類是動物不是植物,我們當然會對氧氣產生依賴,就像我們也會依賴於潔淨的食物與飲水一樣。
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作者:喵奴·Catherine
原標題:《因為高原反應,我在稻城亞丁吐了12小時,想了好幾版遺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