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警方查獲的假冒膠囊。警方供圖
中新網通遼7月13日電 題:澱粉葡萄糖制「保健品」 內蒙古警方破獲特大生產、銷售假藥案
作者 張林虎 陸繼成
一粒粒顏色不一、形狀不一、成分不明的藥丸和膠囊,被隨意封裝入各種名稱的藥品包裝盒內,搖身一變,成了「萬艾可」「腎寶片」「蟲草鹿鞭丸」等壯陽藥,身價也從幾分錢一粒,漲到幾元、十幾元甚至幾十元一粒。實際上,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藥丸和膠囊,它們都有著另外一個共同的名字--假藥,都是用澱粉、葡萄糖攪拌後製成的假冒壯陽藥,在全國各地的「三無」性保健藥店售賣。
圖為制假窩點。警方供圖
10日凌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公安局「2017.08.22」專案組民警將最後一名犯罪嫌疑人劉某從河北省押解回奈曼旗。至此,這起特大生產、銷售假藥案的21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歸案。
誘惑:物流公司老闆轉行經營假藥
40歲的倪某出生於河南駐馬店,經營一家物流公司,由於業務關係,與一名寄遞「保健藥」的蘇姓男子熟絡起來。蘇某稱「保健藥」的利潤遠遠高於物流公司的收入,建議倪某找一找發財的門路。
2015年3月,倪某在鄭州隱蔽地段租了一處平房,通過在展銷會上收集的名片與上家聯繫進購第一批假藥、包裝盒等半成品後,購置了打碼機,開始包裝並經營所謂的「壯陽藥」。
兩年的非法經營讓倪某嘗到了甜頭,為了擴大規模,2017年,倪某在河南中牟縣境內的黃河南岸以租地種植為名,搭建了11間生產車間製作假藥。
案發:清查保健品店牽出中間商
2017年8月22日,奈曼旗公安聯合食藥部門在清查醫藥市場中發現,當地一家保健品店涉嫌無證經營,並對疑似假藥的20盒「萬艾可」枸櫞酸西地那非片進行查扣,經相關部門鑑定均為假藥,店主付某也因涉嫌生產、銷售假藥罪被公安機關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辦案民警敏感地覺察到,此次清查行動查扣的假藥只是冰山一角。奈曼旗隨即成立專案組,對此案展開全面偵查。
據付某交代,自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她從一個微信名為「飛龍在天」的人處以每盒4元的低價分兩次進購了20盒「萬艾可」枸櫞酸西地那非片,並以每盒40元的價格售賣。
民警對多家物流公司走訪排查後,確定「飛龍在天」人在黑龍江。2017年10月30日,專案組趕往哈爾濱對「飛龍在天」進行核查、抓捕。
「11月的『冰城』寒風刺骨,我們走得太匆忙,沒有帶足夠的棉衣,說不冷那是假話,可為了找到『飛龍在天』,我們也顧不上那些了。」民警劉志宇回憶說。
秘密摸排、暗訪、跟蹤、守候……在當地警方的配合下,專案組民警終於確定了「飛龍在天」的身份--28歲的段某。「他沒有實體店,說明他很有可能將貨囤在家裡,通過微信進行業務往來。」事實證明,民警的判斷是正確的。
2017年11月2日,民警將段某成功抓獲,當場扣押假藥百餘盒。段某交代,其上線是河南鄭州的「王經理」,二人相識於呼和浩特市的一次非官方藥品展銷會。隨後,民警遠赴1000多公裡以外的中原大地。
溯源:暴利假藥最高成本0.3元
此時的倪某還在做著自己的發財夢,殊不知,專案組民警已經悄悄抵達鄭州,他們也確定了「王經理」的真實身份正是倪某。
專案組民警決定從物流公司入手,通過發貨地點確定倪某黑窩點的大致範圍。由於倪某頻繁出入的三家物流公司都集中在黃河南岸,民警分析倪某的黑窩點極有可能也在附近。經過8天7夜的尋找,倪某的黑窩點出現在眼前時,民警們連日來的疲憊一掃而光。
此時天色漸暗,如不儘快抓捕,一旦打草驚蛇,後果不堪設想。「行動!」專案組組長路德慶一聲令下,14名民警衝進院子,將包括倪某在內的3名犯罪嫌疑人當場控制,為防止有漏網之魚,民警對屋內進行仔細搜查,發現另外3名犯罪嫌疑人躲在庫房的藥品包裝箱內。
經審訊,6名犯罪嫌疑人均對生產、銷售假藥的犯罪行為供認不諱。據倪某供述,為逃避法律的制裁,他在整個過程中用的都是假身份,從展銷會上購買的假身份證、手機卡都派上了用場。倪某交代,藥片的成本價是每粒0.02元,膠囊的成本價是每粒0.006元,包裹藥片的塑料紙每張成本價0.03元,包裝盒附帶說明書的成本價是0.02元到0.1元。折算下來,每盒藥的成本價為0.1元到0.3元不等,到消費者手中時價格已經翻了上百倍。
為偵破此案,奈曼旗警方經過近一年的縝密偵查,輾轉黑龍江、吉林、河南、浙江、河北等五省,行程30000餘公裡,成功破獲這起公安部掛牌督辦的「2017.08.22」特大生產、銷售假藥案。
目前,21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生產、銷售假藥罪被公安機關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或被檢察機關批准逮捕,此案正在進一步辦理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