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奧運轉播的指揮基地,央視新大樓於奧運開幕前部分投入使用。它是2008北京奧運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大膽、張揚的形象背後,其實也是展示開放、包容,甚至是世界性眼光
央視新大樓外表幕牆在奧運開幕前安裝完畢
攝影/奧雷·舍人
OMA設計時最想要突出大樓內部的溝通和交流的便捷
圖片由OMA提供
北京2008夏季奧運會正如火如荼進行,賽場上,明星運動員已經習慣如何面對聚集的鏡頭和閃光燈。不過,另一位特殊的明星也因這場賽事而受到中外媒體的格外關注。
央視新大樓,作為奧運轉播的指揮基地,於奧運開幕前部分投入使用。它是2008北京奧運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有如張開雙臂的力士,準備舉起地上的槓鈴。這的確是個獨特的創意,摩天大樓在空中拐了幾個彎又重新回到地面,似乎和地球引力開了個玩笑。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這種前衛造型曾引起過許多爭論。
「世界上沒有哪個城市擁有這樣奇妙的建築。有人說它古怪,我卻很喜歡。」這是法國《世界報》記者保羅·伍茲的評語。而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湯姆·迪克霍夫在8月8日奧運會開幕時發給倫敦的專欄中這樣寫道:「這是世界第二大辦公樓,僅次於五角大樓。它是21世紀中國最具有重要意義的建築。」
事實上,隨著央視新大樓工程的推進,除了外形的壯觀,這座媒體航母正逐漸向我們展現它開放與先進的內部。
媒體舞臺與公共空間
8月6日之前,央視新大樓外表幕牆的最後幾片玻璃安裝完畢,而1000多名央視的員工已經搬入新樓,使用部分辦公空間為奧運操練。大樓的施工穩步進展,2007年12月兩個傾斜的塔樓連接起來以後,今年3月才完成了全部的鋼結構工程,安裝幕牆又花費了幾個月時間。
不過,一切無礙於已具完整外表的它在奧運會中的精彩表現:高度達到234米的大樓,展現在北京城市上空的舞臺上,清晰可辨;不同角度觀察則有不同,有時候看上去非常巨大,有時候看起來很小。
巨大有時未必是好事,它意味著繁雜的系統以及高額的支出成本。但另一方面,巨大能夠帶來聚集,並產生更大的能量。央視新大樓就是這樣一座具有「力量」的建築,它負載了各種混合在一起的能量。
「央視新大樓的內部具有非常複雜的系統,簡直就是一座媒體城市。」央視新大樓的項目經理、OMA建築師姚東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準確地說,央視新大樓包括三個部分:中央電視臺主樓(CCTV)、電視文化中心(TVCC)和服務樓。而主樓就是最廣為傳頌的那個獨特設計。
大多數建築在建造的時候,人們並不知道它以後的具體用途。不過,央視新大樓恰恰相反,設計師在動工之前,就要完成對建築內部各部分的功能意義和空間意義的規劃。
主設計師雷姆·庫哈斯和奧雷·舍人早已把大樓的內部設計定義好:主樓是技術樓,負責電視內容節目製作;副樓是公共建築,裡面是文華東方酒店、數碼放映廳、多功能廳、錄影棚和新聞發布廳。此外,還有餐廳和劇場等。
「大樓內部的溝通和交流的便捷,是OMA最想要突出的。」姚東梅介紹說。於是,整個功能布局,和國際上經常出現的制播分離的狀態恰恰相反:所有在這個機構裡工作的人都感受到下一步的工序。而採取垂直和水平的內部交通方式,則讓在裡面工作的人感到便捷。甚至,你的所有生活都可以在這裡完成。正如設計師奧雷·舍人說的,它表達的思想是提倡聯繫、反對孤立,這很容易讓人想起環形的外觀造型。畢竟,在中國文化裡,圓或環形意味著圓滿。
此外,OMA還在主樓內部設計了一個環形的參觀流線。區別於老央視大樓的森嚴形象,公眾可以在新大樓裡對於電視的製作有直觀清晰的認識。人們可以從東三環馬路的入口進入地下一層,看演播室的情況,然後乘坐電梯到37層,經過禮品店,來到公共觀景大廳。在空中走廊伸出去的那個角上,裡面還有3個觀察窗,用透明玻璃做的地板,可以在上面俯瞰底下的城市,然後通過一個樓梯上到38層,再乘坐電梯回到地下一層。
公共空間,是OMA設計師通過央視新大樓項目推向大眾的重要理念。在CCTV主樓裡,最高樓層不會留給高層管理者,而是用作公共區域,比如餐廳。建築中,參觀者可以看到令人眩暈的突出部分和走廊,並且可以從這裡看到辦公室和電視演播室。樓裡甚至包括一家電影院和一家劇場。劇場設置在TVCC延伸出來的底層上,內部完全打破常規:舞臺不是固定的,座位不是固定的。座椅固定在特製的車臺上,可以任意推動,任意組合。
「對於CCTV大樓來說,它就好像一個人的機體,不同的功能空間好似它的各種器官。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有機地結合在形式當中,在其中找到最合適的方式。」姚東梅介紹說。
媒體大樓的使命
興許是巧合,2006年4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宣布了一項「媒體城」計劃:他們將在曼徹思特的薩爾福特碼頭建設一座面積超過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兩倍的公共廣場,其中的三座主要建築將成為BBC的總部。BBC還計劃,到2011年,在倫敦奧運來臨之前,1500名員工將從倫敦搬到此處。這將是英國一座標誌性的公共空間。
「建設一個地標並不是建築師為了尋找實現他個人設計的建築理想的渠道,而是為了奧運會的那個時刻,整個社會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建築存在。」在2004年9月北京國際建築大師創作演示論壇上,央視新大樓設計者之一奧雷·舍人如此說道。
不過,從某種程度上,這種媒體大樓不僅是為奧運做標記,似乎也有為媒體本身樹碑立傳的意味。媒體是一個時代最敏銳的批判者,它傳達信息、解讀時代,而誰也不能否認的是,媒體又是一個變化極為迅速的行業:從報紙的出現到廣播的普及,再到電視的傳播,現在是網際網路的拓展。或許留給後人的,央視新大樓更多是一個時代的標誌——它在以奧運為契機的快速發展中到達巔峰。據說,新樓建成之後,能運行250個頻道,而現在,央視只有16個頻道;它還能容納1萬名員工,重要的是,每天還能迎來幾千名造訪者。
「建築已成為一種抽象的隱喻性的符號,實踐的意義越來越小,隱喻的意義越來越大。」這是庫哈斯兩年前的觀點,已經逐漸成為現實。一百多年前,摩天樓這種形式在紐約發展的時候誕生了,它是一個代表大都市的形象。在現代化的結構中,能夠解決經濟、居住、辦公等各種需求的綜合的形式出現在大都市之中。但現在,摩天樓似乎更多淪為經濟力量的象徵。
建築師賈姆斯·韋恩就曾提出,建築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其「商業形象」應能易於被大眾接納。央視新大樓本身就是這樣一個媒介,大膽、張揚的央視新大樓形象背後,其實也是展示一種姿態,它代表了開放、包容,甚至是世界性眼光。某種程度上,央視新大樓已不只是中央電視臺文化形象的代表,而是北京城市的一張新名片,矗立在這媒體時代。
(責任編輯: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