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標榜的是被認為政府內部發生行賄、挪用公共資金、發生利益衝突和其他形式腐敗率最低的國家。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沒有腐敗,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分是滿分100分。自1995年「透明國際」推出該全球清廉指數以來,已成為全球公營部門貪汙的主要指標。該指數通過排名反映出全球各國和地區的相對腐敗程度。
根據專家和商界人士的看法,該指數對18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共部門腐敗程度進行了排名。在2018年的指數排名中,超過2/3的國家得分低於50,平均得分只有43分。得分最高的區域是西歐和歐洲聯盟,平均得分為66分,得分最低的區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得分32分)和東歐和中亞(平均得分35分)。
其中,排名前七的國家連續第三年出現在榜單上,包括丹麥、芬蘭、瑞典和挪威四個北歐國家,以及紐西蘭、新加坡和瑞士。上述國家的得分都在84至88分之間。索馬利亞、南蘇丹和敘利亞的得分最低,分別為10分、13分和13分。
美國2018年跌出前20名,71的得分比2017年低了4分。報告稱,「美國的制衡體系正受到威脅,最高權力階層的道德規範也受到侵蝕。」在世界各地,以民粹主義為綱領的政治領導人正在獲得權力並破壞民主。高腐敗率有助於增加對民粹主義候選人的支持。
報告點名指出,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比,美國總統川普、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和委內瑞拉馬杜羅,通過某些執政策略或手段,破壞媒體的獨立自由,強化反移民、反同性戀,反本土,以及發表種族主義言論,通過國家機構幹預並削弱制衡制度,增加行政權力,以及加劇利益衝突和提升個人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