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學生陳容華:用鏡頭講好中國故事

2020-12-18 經濟日報

初見陳容華,很難把這個有著一雙笑眼爽朗的小姑娘和導演這個略顯強勢的職業聯繫起來。坐在清華大學勝因院30號二層小紅樓裡,陳容華一邊同記者分享著她與中國、與清華的故事,一邊撒下一串串的笑聲。

1992年出生的陳容華是新加坡籍華人,幾天前剛從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在清華學習兩年,她完成了學業,還「不務正業」地拍攝了獲得首屆「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一等獎的微電影《北京24小時》,製作了清華大學2018年官方英文宣傳片,用精緻柔美的影像講述今日中國的故事。

因愛「觸電」

「我從小就愛看電影。」說起自己和電影的緣分,陳容華坦言全然是因為喜愛。憑著對畫面與生俱來的敏感,高中時她就以學姐為主人公,用單反拍攝了一部以帕運會為主題的紀錄片。這部處女作獲得新加坡電影人好評,陳容華也因此代表新加坡加入「青年電影人才培育計劃」,開啟了自己的電影之路。

按照這個培育計劃,每個東協國家每年挑選兩人,接受電影前輩們一對一指導,每年集訓、提交學習報告。自此,總說自己是運氣好的陳容華,在電影的世界裡如魚得水。大學時,她進入英國薩塞克斯大學電影學院系統學習電影。

在英國讀書時,幾個來自中國的同學與她異常投緣。陳容華驚訝地發現中國同學口中描述的中國,與媒體報導的完全不同。「我從來沒到過中國,只知道這些年中國的變化很大。我不想成為只在遠處觀看變化的人,而是想成為變化中的一員,參與到變化中來。」於是,在申請研究生課程時,北京成了她的首選。

2016年8月份,拿到中國政府獎學金的陳容華,來到清華大學,成為新聞與傳播學院全球財經新聞專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這個新的班集體非常國際化,十幾位同班同學來自五大洲、國籍就有10餘個,儼然「小聯合國」;師資更是中教外教混搭;一些大班課程還與同專業的十幾名中國學生一起學習。

「在清華,我每天都能感受到中國的新變化。」讀研兩年,陳容華不僅了解了北京,還參與了東協—韓國建交十周年慶典及釜山國際電影節等國際文化活動,與各國知名電影人交流學習,共同探討電影技巧與藝術。隨著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她對中國乃至亞洲的影視市場越發了解,機會也越來越多。

「我導師的研究方向是品牌,品牌人和影視人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這種不同,讓我開闊了眼界。」她常說自己是一個「用文字無法表達的人」,影片自然成為她表達自我的方式。在清華學術氛圍的薰陶中,陳容華想拍片子的衝動愈發強烈。

一鳴驚人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17年,導師範紅教授鼓勵陳容華去參加第一屆「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在講北京的故事中,陳容華沒有想到,她和同學梁連芬拍攝的微電影《北京24小時》獲得了一等獎。

影片透過一位來北京求學的留學生的眼睛,講述了在北京街巷中的見聞:楊梅竹斜街深處雕刻著木版年畫的傳承人;後海小賣部裡唱著「金漆的雕龍,琉璃的影壁」的阿姨;地鐵裡忙碌奔走的年輕男女……影片中古老又現代、五彩斑斕的北京生活,瀰漫著一種讓人想親近的人間煙火氣。

作為一名國際學生,陳容華對講好中國故事有自己的理解。「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從細節入手,聯繫人物情感,引起共鳴。只要做到這點,不管是什麼內容,以什麼形式呈現,都會觸動人心。」

一鳴驚人後,清華大學大膽地把官方英文宣傳片《Our Tsinghua

2018》的製作交給陳容華操刀。最讓她感動的,是校領導的一句話——「給你們雖然很冒險,但我們願意冒這個險!」歷時數月拍攝製作,這部以「清華正芳華」為主題的宣傳片向公眾亮相。陳容華以國際學生的視角呈現出清華的活力與魅力。

留學生眼裡的清華什麼樣?「我們覺得,沒有一個人可以代表清華,但每個人都是清華的一部分,所以片子裡沒有主角。」3分多鐘的宣傳片中,陳容華打破常規,「儘量多拍一些人物的細節、近景,鏡頭運用與以往也很不同。」

以無伴奏合唱的校歌開頭,在沉穩、優雅、有溫度的女聲解說中,穿插著學生們創作的說唱,100多名演員全部是清華在校生。從人文藝術到體育、科研,大氣又活脫,宣傳片描摹出的是嚴謹又不刻板的清華氣質。

值得一提的是,宣傳片中並沒有突出國際學生,而是把他們安插在片中的各個角落,片中兩個女足隊員就來自面向全球頂尖大學選拔學生、培養領軍人才的蘇世民學院。因為「清華是中國的大學,這樣處理更自然。」

這部宣傳片為陳容華的清華生活畫上了圓滿句號。2018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校長邱勇以她為例,勉勵同學們努力與時代同行,以開放精神點亮人生。

文化使者

有了電影這個夥伴,陳容華從沒苦惱過未來要幹什麼。在清華同班的外籍同學中,除繼續讀博士的,只有她和一位美國同學留在北京。美國同學立志做中美交流的使者,告訴每一位美國人更真實的中國;而她,則要做中外影視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想用影視這個工具,多做些片子,促進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讓陳容華萌生這個想法的,是去年11月份參加釜山電影節時的靈光乍現。「在釜山同圈內人聊天時,我很驚訝很多影視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以前。」促進不同國家電影人的交流,更好地協調各種資源,正是她可以做的事。

今年1月份,陳容華在新加坡註冊成立了公司,3月份又和英國讀書時的中國同學一起註冊了北京工作室。「我特別感謝我的導師範紅老師,她給予我很多幫助和鼓勵,還陪我一起為工作室選址,並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議。」

離開清華後,陳容華將正式開啟自己的電影事業。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美院等學生聚集的藝術圈裡,陳容華是非常活躍的一個。「有事時只要在微信群裡登高一呼,大家就會熱情地回答各種問題,推薦各種專業人員。」

未來的路,她規劃得很明白。「這周剛參與了北汽的項目提案,不久後我會擔任一部中醫題材片子中一集的導演。今年,還計劃同博物館和研究院合作,做非遺文化之旅。」

在陳容華眼中,中國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宣紙、徽墨、蠟染……「我們想去傳播這些有歷史的東西。」西藏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大同雲岡石窟等,都是她想深入探究的地方。

陳容華喜歡真實,對紀錄片情有獨鍾。「雖然過程很辛苦,但其潛在價值不可忽視」。她上大學時,在貴州與當地留守兒童生活了一個月,完成了關注中國留守兒童的紀錄片《Why

Am I Left Behind》。這次經歷,讓紀錄片成為她不能放棄的藝術表現形式。

如今,陳容華正在做中國故事的講述者。「現在一些片子,讓人有距離感。我們希望做出與生活相連接、相呼應的作品。」未來,她還想把更好的創意、人才引入中國,把中國優勢資源帶到東南亞,為亞洲影視業的繁榮盡一份力。

(經濟日報 記者:楊學聰 責編:李苑)

相關焦點

  • 齊心魯力|外國短視頻博主怎樣用鏡頭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齊"心"魯"力|外國短視頻博主怎樣用鏡頭講好中國故事?新華社濟南12月19日電題:外國短視頻博主怎樣用鏡頭講好中國故事?新華社記者張昕怡、張武嶽「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正在通過鏡頭展示中國的方方面面。這將成為一個有效的對外傳播方式。」
  • 為來華留學生講好漢字故事
    漢字是國際中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國際中文教師來說,如何教好漢字是一大挑戰。講好漢字故事,方法之一是「字源分析法」。要分析字源,就需要聯繫傳統文字學的「六書」理論。漢字是「畫」出來的說到漢字的造字方法,離不開「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這「四書」。
  • 【老外的中國映像】印尼留學生用鏡頭訴說在中國的冬日歡愉
    」短視頻《大約在冬季》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留學生Willy Hanjaya(印尼)的參賽作品。Willy說,在中國享受冬季,是他難忘和最喜愛的時刻之一。短視頻展示了他在北京、天津和哈爾濱等城市遊玩時用無人機拍攝的一些令人驚嘆的鳥瞰鏡頭。全片沒有一句話,用優美的配樂和變換的鏡頭訴說他在中國的冬日歡愉。@外國朋友您的中國映像是什麼?
  • 外國短視頻博主怎樣用鏡頭講好中國故事?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正在通過鏡頭展示中國的方方面面。這將成為一個有效的對外傳播方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羅軍在第二屆「第三隻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分享交流活動中如是說。「國際短視頻的內容正在走向深度,外國團隊講中國故事的作品從單純的街訪等形式轉為體驗式採訪,形成了新品類。」北京雅迪傳媒首席內容官周豔說。在另一部名為《大使的任務》之《阿根廷·志合不以山海遠》的作品中,阿根廷駐華大使以探訪的形式,駕駛送快遞用的三輪車,和快遞員一同送貨,為中國發達的物流業點讚。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的視頻課程選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這套書從策劃、編寫到出版歷時近兩年,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國內外教育專家共同編撰。
  • 新加坡馬蘭花藝校首期班畢業匯演:用中文講中國故事
    原標題:通訊:讓中華文化陪伴童年記憶——記新加坡馬蘭花藝校首期班畢業匯演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伴隨6歲小姑娘薩拉稚嫩的嗓音,中國兒藝馬蘭花藝校首期班畢業匯報演出拉開了序幕。  11月19日下午,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四層劇場座無虛席,過道上也站著觀眾。
  • 用芭蕾講好中國故事
    從10月24日晚開始, 《過年》經過了12天11場的連續演出,讓近3萬名「芭蕾故鄉」的觀眾陶醉在中國版《胡桃夾子》的瑰麗,更在「中國故事」、「中國情感」中感受著中國文化的親和與多彩,實現了借用西方芭蕾語彙表達中國意境、中國審美、中國情感,講述中國故事。 法國第一大報《費加羅報》在文化版刊文認為,中國版《胡桃夾子》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中國的新年——春節之中。
  • 吳為山:用雕塑講好中國故事
    「20世紀中國美術的重要特徵是中西合璧,在這一進程中極為重要的是中法之間的美術交流。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作品的這份深情,這份友誼,這份真情,將載入中法藝術交流史。」2020年11月25日,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讓·卡爾多雕塑作品《陽光下的牛》捐贈揭幕儀式上說。
  • 《港珠澳大橋》: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
    《港珠澳大橋》: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用鏡頭記錄大橋及其建設者的故事  這樣一項令全中國自豪、全世界矚目的「超級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湧現了無數精彩動人的故事。有一群人堅持不懈地用鏡頭記錄下那些可貴的歷史瞬間和可敬的建設者們,最終匯聚成一個讓世界側耳傾聽的中國故事——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昨日,該片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會上獲得優秀作品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廣東省委宣傳部選送)。
  • 日語演繹中國故事 中國留學生在日傳播中華文化
    很快,孩子們聽明白了,這個故事來自中國,名字叫「狐假虎威」。而講故事的人是日本大學經濟學部23歲的中國女留學生張靜。  接下來,講故事的人還是日本大學經濟學部的中國留學生,她的名字文雅別致,叫薛如鶯,今年25歲。同樣,她也是用日語講了一個中國民間的故事,也許是因為她講的得過於生動,故事還沒講完呢,一個孩子就喊了起來:「我知道,這是中國《西遊記》裡饞嘴豬八戒的故事。」
  • 2015習近平講給世界的「小故事」
    在歷次出訪中,他講親身經歷,也講互幫互助;他講傳統友誼,也講最新進展……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經他的公開講話、署名文章,廣為流傳,點點滴滴,如春風化雨般,抓住了世界民眾的心,彰顯出卓越的外交智慧。  今天,本報從六個方面,為您呈現習近平在2015年對世界所講的生動故事。
  • "齊"心"魯"力|外國短視頻博主怎樣用鏡頭講好中國故事?
    與會嘉賓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另一部名為《大使的任務》之《阿根廷·志合不以山海遠》的作品中,阿根廷駐華大使以探訪的形式,駕駛送快遞用的三輪車,和快遞員一同送貨,為中國發達的物流業點讚。   除此之外,外國的短視頻創作者們也越來越關注地道的中國文化,如肯亞的「德雲」女孩、會寫春聯的英國小哥等,都得到了此次大賽評審團的青睞。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的視頻課程選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這套書從策劃、編寫到出版歷時近兩年,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國內外教育專家共同編撰。
  • @留學生,中國駐新加坡使館精心總結的防騙指南請收好!
    近期,中國駐新加坡使館接報多起在新中國留學生遭遇電信詐騙求助,部分留學生遭受經濟損失。詐騙分子冒充銀行、快遞公司、中國大使館、公檢法等機構工作人員,以當事人涉嫌違法犯罪相威脅實施詐騙。據新加坡警方統計,2020年上半年,新警方共接報220餘起上述類型電信詐騙案件,受害者損失高達千萬新元。
  • 成都用火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元月6日,由中國火鍋互動網、中國樹療食養網主辦,成都蜀韻道餐飲管理公司、四川驁翔影視文化公司承辦的,國內首部火鍋題材電視劇《激戰紅海》拍攝地落戶成都新聞發布會在席平火鍋468總店成功舉行。作為文藝工作者要服務人民,書寫時代,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我們這個電視劇作為一部現代飲食時尚劇,有商場暗戰、有人間真情、有壯美山川、有市井生活,更有四川人的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將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弘揚人間正能量,用火鍋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火鍋人去演繹自己的傳奇。
  • 講好中國故事 扣動世界心弦
    在全球化時代講述中國故事不單純是個專業的封閉的課題,無論是在藝術思路上,還是在創作生產方式上,都需要找到好的實現路徑。    中國故事面向海外傳播,是講給國際社會的,如何講述、怎樣講得易於為國外受眾接受至為重要。
  •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短視頻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探析
    本文探析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短視頻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發現其傳播語言策略主要有訴諸幽默和訴諸感性,以及通過生動的鏡頭語言來塑造國家形象;其傳播內容策略主要有通過平民生活視角透視和諧國家形象,通過中國特色風景畫面打造豐滿的國家形象,通過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打破傳播障礙。
  • 習近平講給世界的20個小故事 你聽懂了嗎?
    在海外,他講親身經歷,也講互幫互助;他講傳統友誼,也講最新進展……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經他的公開講話、署名文章,廣為流傳。點點滴滴,如春風化雨般,抓住了世界民眾的心,彰顯出卓越的外交智慧。歲末年終,小編整理了2015年習近平主席講給世界的20個小故事,以饗讀者。
  • 古井貢酒:用中國文化講好中國白酒故事
    代表團一行80餘人在古井實地感受中國白酒文化的魅力。雖然語言不通,但這並不能阻礙中學生們對China美酒的興趣。他們拿著相機,邊走邊拍,看得津津有味兒。有些學生自發用雙手組成心的形狀,向古井「示愛」。貢獻美酒,講好中國白酒故事中國白酒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它滲透於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史中,也體現在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古井貢酒的貢獻文化更是由來已久,從1800多年前的曹操獻酒到如今「貢獻美酒,樂享生活」的企業願景。
  • 美國「漢字叔叔」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12月20日,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在南京舉行學術顧問聘任儀式,聘請國際著名漢字資源研究學者、70歲的美國「漢字叔叔」 ——理察·西爾斯為中國故事研究院學術顧問,並擔任「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專家評委。雙方將共同攜手,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