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陳容華,很難把這個有著一雙笑眼爽朗的小姑娘和導演這個略顯強勢的職業聯繫起來。坐在清華大學勝因院30號二層小紅樓裡,陳容華一邊同記者分享著她與中國、與清華的故事,一邊撒下一串串的笑聲。
1992年出生的陳容華是新加坡籍華人,幾天前剛從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在清華學習兩年,她完成了學業,還「不務正業」地拍攝了獲得首屆「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一等獎的微電影《北京24小時》,製作了清華大學2018年官方英文宣傳片,用精緻柔美的影像講述今日中國的故事。
因愛「觸電」
「我從小就愛看電影。」說起自己和電影的緣分,陳容華坦言全然是因為喜愛。憑著對畫面與生俱來的敏感,高中時她就以學姐為主人公,用單反拍攝了一部以帕運會為主題的紀錄片。這部處女作獲得新加坡電影人好評,陳容華也因此代表新加坡加入「青年電影人才培育計劃」,開啟了自己的電影之路。
按照這個培育計劃,每個東協國家每年挑選兩人,接受電影前輩們一對一指導,每年集訓、提交學習報告。自此,總說自己是運氣好的陳容華,在電影的世界裡如魚得水。大學時,她進入英國薩塞克斯大學電影學院系統學習電影。
在英國讀書時,幾個來自中國的同學與她異常投緣。陳容華驚訝地發現中國同學口中描述的中國,與媒體報導的完全不同。「我從來沒到過中國,只知道這些年中國的變化很大。我不想成為只在遠處觀看變化的人,而是想成為變化中的一員,參與到變化中來。」於是,在申請研究生課程時,北京成了她的首選。
2016年8月份,拿到中國政府獎學金的陳容華,來到清華大學,成為新聞與傳播學院全球財經新聞專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這個新的班集體非常國際化,十幾位同班同學來自五大洲、國籍就有10餘個,儼然「小聯合國」;師資更是中教外教混搭;一些大班課程還與同專業的十幾名中國學生一起學習。
「在清華,我每天都能感受到中國的新變化。」讀研兩年,陳容華不僅了解了北京,還參與了東協—韓國建交十周年慶典及釜山國際電影節等國際文化活動,與各國知名電影人交流學習,共同探討電影技巧與藝術。隨著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她對中國乃至亞洲的影視市場越發了解,機會也越來越多。
「我導師的研究方向是品牌,品牌人和影視人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這種不同,讓我開闊了眼界。」她常說自己是一個「用文字無法表達的人」,影片自然成為她表達自我的方式。在清華學術氛圍的薰陶中,陳容華想拍片子的衝動愈發強烈。
一鳴驚人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17年,導師範紅教授鼓勵陳容華去參加第一屆「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在講北京的故事中,陳容華沒有想到,她和同學梁連芬拍攝的微電影《北京24小時》獲得了一等獎。
影片透過一位來北京求學的留學生的眼睛,講述了在北京街巷中的見聞:楊梅竹斜街深處雕刻著木版年畫的傳承人;後海小賣部裡唱著「金漆的雕龍,琉璃的影壁」的阿姨;地鐵裡忙碌奔走的年輕男女……影片中古老又現代、五彩斑斕的北京生活,瀰漫著一種讓人想親近的人間煙火氣。
作為一名國際學生,陳容華對講好中國故事有自己的理解。「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從細節入手,聯繫人物情感,引起共鳴。只要做到這點,不管是什麼內容,以什麼形式呈現,都會觸動人心。」
一鳴驚人後,清華大學大膽地把官方英文宣傳片《Our Tsinghua
2018》的製作交給陳容華操刀。最讓她感動的,是校領導的一句話——「給你們雖然很冒險,但我們願意冒這個險!」歷時數月拍攝製作,這部以「清華正芳華」為主題的宣傳片向公眾亮相。陳容華以國際學生的視角呈現出清華的活力與魅力。
留學生眼裡的清華什麼樣?「我們覺得,沒有一個人可以代表清華,但每個人都是清華的一部分,所以片子裡沒有主角。」3分多鐘的宣傳片中,陳容華打破常規,「儘量多拍一些人物的細節、近景,鏡頭運用與以往也很不同。」
以無伴奏合唱的校歌開頭,在沉穩、優雅、有溫度的女聲解說中,穿插著學生們創作的說唱,100多名演員全部是清華在校生。從人文藝術到體育、科研,大氣又活脫,宣傳片描摹出的是嚴謹又不刻板的清華氣質。
值得一提的是,宣傳片中並沒有突出國際學生,而是把他們安插在片中的各個角落,片中兩個女足隊員就來自面向全球頂尖大學選拔學生、培養領軍人才的蘇世民學院。因為「清華是中國的大學,這樣處理更自然。」
這部宣傳片為陳容華的清華生活畫上了圓滿句號。2018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校長邱勇以她為例,勉勵同學們努力與時代同行,以開放精神點亮人生。
文化使者
有了電影這個夥伴,陳容華從沒苦惱過未來要幹什麼。在清華同班的外籍同學中,除繼續讀博士的,只有她和一位美國同學留在北京。美國同學立志做中美交流的使者,告訴每一位美國人更真實的中國;而她,則要做中外影視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想用影視這個工具,多做些片子,促進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讓陳容華萌生這個想法的,是去年11月份參加釜山電影節時的靈光乍現。「在釜山同圈內人聊天時,我很驚訝很多影視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以前。」促進不同國家電影人的交流,更好地協調各種資源,正是她可以做的事。
今年1月份,陳容華在新加坡註冊成立了公司,3月份又和英國讀書時的中國同學一起註冊了北京工作室。「我特別感謝我的導師範紅老師,她給予我很多幫助和鼓勵,還陪我一起為工作室選址,並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議。」
離開清華後,陳容華將正式開啟自己的電影事業。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美院等學生聚集的藝術圈裡,陳容華是非常活躍的一個。「有事時只要在微信群裡登高一呼,大家就會熱情地回答各種問題,推薦各種專業人員。」
未來的路,她規劃得很明白。「這周剛參與了北汽的項目提案,不久後我會擔任一部中醫題材片子中一集的導演。今年,還計劃同博物館和研究院合作,做非遺文化之旅。」
在陳容華眼中,中國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宣紙、徽墨、蠟染……「我們想去傳播這些有歷史的東西。」西藏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大同雲岡石窟等,都是她想深入探究的地方。
陳容華喜歡真實,對紀錄片情有獨鍾。「雖然過程很辛苦,但其潛在價值不可忽視」。她上大學時,在貴州與當地留守兒童生活了一個月,完成了關注中國留守兒童的紀錄片《Why
Am I Left Behind》。這次經歷,讓紀錄片成為她不能放棄的藝術表現形式。
如今,陳容華正在做中國故事的講述者。「現在一些片子,讓人有距離感。我們希望做出與生活相連接、相呼應的作品。」未來,她還想把更好的創意、人才引入中國,把中國優勢資源帶到東南亞,為亞洲影視業的繁榮盡一份力。
(經濟日報 記者:楊學聰 責編: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