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鍋肉作為經典川菜,可謂家喻戶曉,而內江黑豬是我市擁有的國家級優良地方生豬品種,是以內江豬為基礎,選育形成的系列黑豬品系的統稱,也是作為回鍋肉等傳統川菜的不二食材。內江黑豬將如何培育和擴大消費市場,未來的產業發展如何布局?5月2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部門給出了答案。
今年全市出欄內江黑豬25萬頭
內江黑豬在內江已有1800多年馴養歷史,屬於國家保護地方豬種,已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註冊、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註冊和全國畜牧業協會「中國黑豬(內江豬)之鄉」稱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內江黑豬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內江黑豬具有耐粗飼、抗病力強等優點,豬肉具有細嫩不油膩、香味純正、回味濃鬱等特點,是做回鍋肉、燒白等傳統川菜的理想食材,也有打造高端優質肉類產品的巨大潛力。
據了解,在2016年底,我市按照「六個一」,即:一個內江豬原種保種場、一個內江黑豬配套系、一個龍頭企業、一批內江黑豬規模養殖場、一個內江黑豬屠宰暨食品加工廠、一批內江黑豬產品專賣店,建設完善了內江黑豬全產業鏈體系,並計劃用10年時間打造100萬頭內江黑豬一體化產業鏈,預計2021年實現年出欄內江黑豬30萬頭以上,年產值30億元以上;2026年實現年出欄內江黑豬100萬頭以上,年產值100億元以上。
經過三年來的發展,內江黑豬產業初具規模,已建成內江黑豬祖代種豬場1個,在建擴繁場1個,累計開工建設內江黑豬家庭農場291個單元、完工投產231個,現存欄內江黑豬10萬頭。2019年出欄內江黑豬10.5萬頭,預計2020年全市出欄內江黑豬25萬頭。
制定《內江黑豬回鍋肉烹飪工藝規程》團體標準
為滿足餐飲市場需求,促進內江黑豬產業創新發展需要,內江市餐飲烹飪協會依據《團體標準管理規定》編制發布了《內江黑豬回鍋肉烹飪工藝規程》,用團體標準制定工作,堅持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的發展戰略,把內江黑豬回鍋肉烹飪進行合理規範。
內江市餐飲烹飪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國家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成都)和四川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種質測定課題組抽樣檢測,內江黑豬肉中富含17種胺基酸,胺基酸總量17.3%,其中穀氨酸含量達2.89%,肌肉中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高於長白豬;大理石紋評分比長白豬好;肌纖維比長白豬多,肌纖維間距、肌纖維直徑均優於長白豬。
用內江黑豬製作的回鍋肉歷史悠久,聲名遠揚,然而,烹飪技術卻一直停留在憑廚師經驗和個人喜好上。為此,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內江市餐飲協會制定了《內江黑豬回鍋肉烹飪工藝規程》標準,從原料選擇、配料品種和烹飪過程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規範標準,希望內江黑豬回鍋肉這道獨有的經典菜品能發揚光大。
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宣傳力度
與此同時,為大力推廣內江黑豬回鍋肉和「內江黑豬」品牌,2019年5月,邀請了中央七套美食欄目組到內江,宣傳大千美食,對內江黑豬回鍋肉製作進行了取景拍攝,並製作了紀錄片,從央視層面高位開展宣傳推廣。同時,將內江黑豬肉製作的回鍋肉作為2019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天府家宴主菜,獲得海內外美食家認可,並被四川新聞網、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內江日報、內江廣播電視臺等十餘家媒體報導,打響了「內江黑豬」品牌。而在2019第十五屆甜城美食文化節設置內江美食成就展,也推出「內江黑豬宴」展區,重點進行宣傳推廣等。目前,在我市的萬達嘉華酒店、錦江國際酒店、貝殼村、千千寶、甜城名酒薈風味酒樓等餐飲單位已推出「內江黑豬」菜品。
我市將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宣傳「內江黑豬」品牌,把《內江黑豬回鍋肉烹飪工藝規程》進行全方位推廣。不僅如此,利用「川貨全國行」「惠民購物全川行動」等促消費活動做好「內江黑豬」產品的銷售工作,也利用電商優勢,助力「內江黑豬」產品線上銷售,幫助養殖大戶尋找更多合作機會。除此之外,還將內江黑豬肉作為成都大千美食文化體驗中心重要推廣產品,而大千美食文化體驗中心預計今年下半年開業運營。當然,更要引導各餐飲企業推出內江黑豬回鍋肉等「內江黑豬」菜品,讓內江黑豬回鍋肉成為我市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