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響傳古今的詩詞更是中華文學藝術瑰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具有欄位短小、結構嚴謹、節奏輕快、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等特點,還在寫人記事、寫景抒情方面獨居藝術魅力,一直倍受文學愛好者的青睞。下面以宋代詩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對如何賞析古典詩詞給出六點建議。
詩文如下:
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了解與詩、詞相關的文學常識
1 詩、詞的由來。
古代以不合樂為「詩」,合樂的為「歌」。詩可以從《詩經》起開始追溯,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詩一般以人、物、花、鳥、蟲、魚、山水、景物以及事件等為創作題材,抒發文人的情懷與志向。詩又可以分成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漢魏六朝以前的詩作稱為古體詩,其特點是句式較自由,不講求對仗、押韻;近體詩指唐代開始形成的律詩和絕句,也包括排律,特點是在字數、句式、格律、押韻上都有嚴格的要求;現代漢語寫成的較自由的詩稱為現代詩。「詩之餘」便是詞,是由詩發展而來的。詞按照某個詞牌所規定的平仄、字數、句數填寫的,所以寫詞又叫「填詞」。它要求嚴格,講究格律,五十八字以內的叫「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個字的叫「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的叫「長調」。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詞,《念奴嬌》是詞牌名。此詞分為上下兩闕,共一百字,因此屬於詞中的長調。
2 「念奴嬌」詞牌名的由來。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說起其由來還和一女子有關。唐代天寶年間,一個名叫念奴的女子,因為她長得十分美麗,又能歌善舞,所以成為了比較有名的歌姬。這時有很多文人用詩來讚賞她,她的明豔嬌媚也漸漸地成為文人豔稱的題材了。
《念奴嬌》有其獨特的定式。此調以蘇軾《念奴嬌·中秋》為正體,雙調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後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韻。另有雙調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韻,後片十句四仄韻等十一種變體。
《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是《念奴嬌》變體中的一種,蘇軾的這首詞,膾炙人口,堪稱經典。以此詞為例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3 詩詞中的平仄、押韻、對仗。
平仄
古代詩詞中的平仄指的是字的聲調(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分為平、上、去、入四聲。除了平聲,上、去、入有高低變化的聲調稱為「仄」,其餘為『平』。區別「平仄」的口訣就是不「平」就「仄」。
現代漢語中,第一聲為陰平,第二聲為陽平,是由古代平聲這個聲調轉化來的。而古代上聲這個聲調一部分轉化為現代漢語的上聲,即第三聲;l另一部分轉化為現代漢語中的第四聲----去聲。古漢語的去聲仍是現代漢語的去聲。而入聲已經在現代漢語中找不到了,併到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聲中。媽 麻 馬 罵(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詩詞中的平仄是有規律的 ,先從古代四言詩是來分析其平仄的規律。四言是的平仄規律有兩種,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了解這個規律後,再來分析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平仄就容易多了。依照「前同後異」的原則,即如果在「平平仄仄」加一個字,構成五言詩,這個字平仄要求與它後面兩個字的「平」相同,即「平平平仄仄」。那麼「後異」便不難理解了,在四言之後加一字,平仄符合「平平仄仄平」就可以了。五言律詩有四句,每一句的平仄規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與四言五言詩來分析七言詩,會發現在五言詩平仄規律前加兩個平仄與之相反的字,這兩個字的平仄一致,要麼「仄仄」,要麼「平平」。以下是七言律詩的「平仄」規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來看一下《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詞牌格式: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入聲韻)。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
羽扇綸巾,談笑處、檣櫓灰飛煙滅。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押韻
押韻是指詩中把韻母相互諧音的字放到詩句的末尾,目的是是詩詞讀起來順口、悅耳。相信有點詩詞常識的朋友都聽過韻腳這個詞吧,韻母相互諧音的這些字就是韻腳。一般詩中押平聲韻的較多,但也有押仄聲韻的。而詞因詞牌不同,押韻也不同。
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押了仄聲韻,但心細的讀者會發現,其中一些字「不完全是韻腳「,這是因為詞中押了入聲韻的緣故,而入聲韻在現代漢語裡已經不存在了,在古代漢語中這些字確實押仄聲韻。現將古漢語入聲字今讀平聲字對照表展示給大家,便於查閱。
古漢語入聲字今讀平聲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
對仗
想了解什麼是對仗,那麼就得先了解什麼是對偶。對偶俗稱「對子」,是一種用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對稱的詞組或句子來表達相反、相似或相關意思的一種修辭方式。有嚴格要求對偶在詩詞中稱為對仗。詩詞中的對仗要求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也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還要求詞語類別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詞彙意義"也要相同等。
為什麼我們在讀詩詞時會有種朗朗上口的感覺呢?其實就因為詩詞講究「押韻」、「平仄」、「對仗」,使得詩詞的語言凝練、句式齊整、音韻和諧,具有較強的節奏感和音韻美,所以千百年來許許多多學者、文人一直熱衷沉浸於詩詞歌賦的賞析與創作當中,樂此不疲。
了解作者的生平
一首詩詞,不論是因其名句佳話,還因為它不可替代的藝術造詣,而引起讀者的興趣時,我們應該查閱一下作者,了解他的生平。因為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怎麼可以脫離開作者而去學習它的文章呢?讀者在品讀詩詞或其他文章的時候,其實讀者就是在與作者進行情感的對話與交流,雖說這種交流看不見,但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這就是文學的藝術魅力所在。所以我們在掌握一些與之有關的文學常識之後,來賞析宋代詩人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時,就作者的生平資料,要查閱相關的工具書,充分了解作者。以作者蘇軾為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
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遊並稱「蘇陸」。
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生仕途坎坷。三次被貶,可以說蘇軾的一生是在逆境中生存的。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複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郟縣。
作品:
詩----代表作
《 題 西 林 壁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贈劉景文 / 冬景宋代》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詞----可能學過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提到這首詞的創作背景,不得不提及宋朝時期的兩件大事。其一是王安石變法,其二就是烏臺詩案。
王安石變法
北宋初期實行「不抑兼併」的政策,放任地主階級肆無忌憚地兼併土地,卻享有不交納賦稅的特權。隨著集權統治的消極影響下,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到了北宋中期,內憂外患的北宋政權,急切需要一次變法革新,於是,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於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扭轉局勢。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官何正臣在一早早上,拿了一封信給皇上,說蘇軾擔任湖州太守官職時給皇上的書信中,有諷刺朝廷的話語,這封信其實是蘇軾所寫的奏章《湖州謝表》,奏章中批判了變法過程中一些弊端,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御史臺園中柏樹上住著烏鴉,所以稱之為烏臺。
在烏臺詩案中,蘇軾無端入獄,歷時四個多月,承受著肉體與精神上的雙重折磨。在皇上的法外開恩,從輕處罰下,趕赴黃州做團練副使。此時的蘇軾孤獨寂寞。他把當時的處境寫在給友人李端叔的一封信裡,我們來品讀一下這封信: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這封信中說的很明白,就是蘇軾入獄受難的時候,以往的親朋好友都遠離了他,自己非常的孤獨。官場上的失利,讓他把一腔報復付諸於詩詞上,於是我們後人便見到一位文學大家留給我們無數的經典篇章,晚年的蘇軾仍然豪放不羈,胸懷大志。
品析詩詞的意象
這首詞中融「景」「史」「情」為一體,抒發了作者雖受盡痛苦折磨,但仍豪情於身、壯志於體的豪邁闊達的胸襟,展現了作者積極樂觀的處世哲學。
上闋
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的淘字,將作者眼前的長江與古時人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情感自然,給人以畫面感,並注入其中無盡的想像空間。這一句起到總領上闋的作用,為下文由景寫人走下了鋪墊。
第二句通過實景「故壘西邊」引出歷史事件與周瑜這一歷史人物。勾起讀者對歷史場景的回憶與再現。
第三句中「亂」「驚」「卷」三個字,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長江兩岸的山勢陡峭,流水洶湧澎湃的特點,簡明扼要的是三個字,卻勾勒出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山水圖,栩栩如生。
第四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即是總的概括文中的景物描寫,又引出下文即將由景寫人。前後呼應,連冠暢通,令讀者的思緒由一幅山水圖自然轉向人物素會的畫面,一脈相承。
下闋
首先「遙想」一詞總領下闋,使得後面的一切描寫都處在想像的境界之中,通過虛實地轉換,讓讀者的思維寬度無限的伸展,呈現出多維立體空間,為寫人記事書法情感做了鋪墊。本來不存在的事物,便順理成章的展現在人的腦海裡,算得上是超凡之筆。「公瑾」則是對上闕「周郎」的照應,並加以展現周瑜的得志風採。
作者高度地讚賞周瑜的成就,「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更能展現周郎的超凡智慧與才能,聯蜀抗曹,輕而易舉,成就大事業。和下文闡述自己的不得志形成鮮明對比。
感慨萬分,同樣的地域,周郎成就一番偉業,而自己年邁,頭髮花白,一事無成。「多情應笑我」是將自己與周郎去比較,由虛寫實,觸景傷情。
面對著滔滔江水和皎潔的月亮,作者舉杯傷懷,感嘆人生的不如意,自己雖有周郎的智慧與才能,卻不能像周郎一樣建功立業,壯志難酬,讚嘆人生就像是一場夢境一樣,只有眼前的滔滔江水和月亮才是真實的,就把這份壯志豪情賦予江水和明月吧!
整首詞的意境深遠,直抒胸臆,體現出作者身處逆境之中,仍胸懷壯志,不甘墮落的曠達豪放胸襟,也體現出作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稱頌。
拓展閱讀
《 核 舟 記 》
《核舟記》是這一篇反映「蘇軾遊赤壁懷古抒情」藝術珍品的著名文章,屬於說明文體。由明代作家魏學洢所作,由同時代學者張潮編選到《虞初新志》。其生動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與黃庭堅、佛印泛舟遊赤壁的情景。
內容介紹
小核舟只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船艙、小窗、欄杆如真的一般。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文字共計三十四字。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
文學造詣
文章語言平實、生動準確的表現了歷史上蘇東坡攜好友泛舟遊赤壁,面對「大江東去」,「 遙想公瑾當年」,吟誦「赤壁懷古」那段著名的文學故事。本文使用從兩頭到中間,從正面到背面的空間順序,介紹了「核舟」的構件、雕刻和精湛,真切地讚揚了中國古代的民間工藝匠人的雕刻藝術和才能.表現了作者對明代藝人王毅精湛工藝的讚美。《核舟記》也從另一個側面通過精妙的微雕工藝品,向人們直觀展現了「赤壁懷古」所營造的「江山如畫」那優美意境。在後來的核舟作品中,《東坡夜遊赤壁》歷來是雕刻工藝家們常用的題材。
錘鍊語句仿寫詩詞
對於學來說,不單單只為了鑑賞,而是要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加以運用。古人處於詩詞歌賦開創傳播的氛圍之中,所以湧現出無數的文豪大家。今天我們雖說沒有古人那得天獨厚的氛圍,但我們仍要刻苦專研,勇於實踐。下面就此詞,將仿寫的句段提供給詩詞愛好者,以相互提高,相互借鑑為目的,共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使之得以繼承與弘揚。
《念奴嬌·榮辱中華》
原創作者:亮劍國學
黑雲逝去,豔陽照,華夏民族崛起。
禹域篇章,榮與辱,史載九州大地。
舊帝王朝,安求自保,屈膝於強盜。
師夷長治,志雪亡國之恥。
帝國主義貪婪,恃強凌弱小,挖煤掘礦。
志士圖強,新運動,推倒封建思想。
共產思潮,馬克思主義,指明方向。
紅旗飄動,點燃光明希望。
以上就是關於如何鑑賞詩詞的六點建議,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