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 蔣經國推動臺灣產業升級

2020-12-25 鳳凰衛視

《龍的傳說-臺灣經濟故事總宣傳》

第四集

從七零年代到八零年代之間,無論在政治或經濟上,臺灣都面臨了許多挑戰,尤其歷經兩次能源危機,更是臺灣社會轉型的關鍵。

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就是執政團隊的舵手,在兩次能源危機之後,知道臺灣那個地方沒有任何天然的物質,所以要靠自力更生,可以說是捲起袖子全新全力來推動,他下令執行臺灣的國際機場,高速公路等十大基礎建設,為未來產業升級,奠下良好的基礎。

上圖為蔣經國

同時蔣經國也深切了解,臺灣不能永遠依賴傳統產業,於是他聘請海外科技專家協助,而有了產業升級。

另一個更大幅度的躍升,就是臺灣的半導體產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經濟中發展最成功、也最具有轉型象徵意義的兩項高科技支柱產業分別是以個人電腦為基礎的資訊產業和以晶圓代工為基礎的半導體產業,近年來,資訊產業發展速度放慢,半導體產業的迅猛發展勢頭和巨大市場潛力取代了資訊產業的原有地位,成為臺灣目前最核心的高科技產業。

半導體業也稱IC產業,主要產品是集成電路(IC),其製造流程大體是;晶圓-設計-光罩-晶片-封裝-測試-出貨。臺灣半導體業根據製造流程的不同環節,形成嚴密而完整的分工,其中作為半導體原料的晶圓的生產被視為該產業的核心技術,臺灣的"晶圓雙雄"已在該領域取得較領先地位。但是您知道嗎,這個產業的誕生,居然是在一個早餐店裡做成的決定!

相關閱讀:

殘局中的"星星之火":臺灣戰後的和平土改

蔣經國初露頭角之時 國民黨敗象已呈

鳳凰專報:臺積董座張忠謀看淡半導體景氣

未雨綢繆——七八十年代臺灣經濟的轉型

《鳳凰大視野》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首播時間:6月20日(周五)20:02-20:35

重播時間:6月21日(周六)09:00-09:35

相關焦點

  • 蔣經國強力推動「十大建設」 認為是對臺灣貢獻最大的人
    蔣經國強力推動「十大建設」 認為是對臺灣貢獻最大的人 最近十年在臺灣任何一個有關「誰對臺灣貢獻最大」的民意調查裡,蔣經國始終穩居首位。1960年代,臺灣經濟穩定累積成長,在有力的政治與社會條件中,技術官僚得以發揮最大的才幹,加上國際資本和技術幾次轉移,臺灣成為有效率的接納者。到了1960年代末期,赤貧人口大幅降低,許多臺灣大學生畢業後就往美國跑,人民的生活已達小康的水平,唱歌、跳舞、打保齡球的娛樂活動如雨後春筍。
  • 蔣經國,「臺毒」的摩西!?
    到了1970年代初期,國際和中國局勢的改變,使得國民黨政權面對的政治局面和政治需求隨之改變,為蔣經國提供了改變蔣介石版「一個中國」政策的機會。蔣經國在當時面臨的局勢是,臺灣國民黨當局遭遇自失去大陸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外交危機,以及因石油危機所導致的經濟危機。
  • 臺灣民眾何以懷念蔣經國
    蔣經國主政時期,套用狄更斯《雙城記》裡的話,「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壞,因為臺灣退出聯合國,原來的友邦紛紛轉向大陸,最後連臺灣依賴最深的美國也投向北京,臺灣的國際生存環境十分艱難。好,臺灣當時還是一個低開發地區,有很多事情可做,做出任何一點成績,都能得到民眾的讚揚與支持。內部的強固,可以抵擋外部的衝擊。於是,蔣經國開始了他在臺灣的大事業。
  • 臺澎金馬屹立不搖,專家稱「蔣經國角色不應被完全抹殺」
    臺灣「國史館」昨舉辦威權鬆動研討會,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表示,若沒有蔣經國在生命最後階段奮力打開新局,後續無論誰繼承,都將難以達到民主化進程的目標。今天台澎金馬得以繼續屹立不搖,蔣經國的角色不應被完全抹殺。
  • 蔣經國在臺終結蔣家時代 死前仍想兩岸統一
    黨外力量多元化1979年,康寧祥申請發行的新刊物《八十年代》得到通過。《八十年代》總編輯江春男有心把這份刊物辦成溫和反對派的論壇。江春男公開宣稱,他要避免刺激的文字,走可被接受的批判言辭路線。同年8月,「行政院新聞局」又批准另一位反對派「立法委員」黃信介擔任發行人的刊物《美麗島》。
  • 蔣經國聲望居高不下 臺灣人為何懷念蔣經國
    光陰荏苒、時空變幻,現在島內很多民眾雖對威權沒有好感,但卻懷念蔣經國時代。如何看待這種矛盾,如何評價蔣經國去世後的臺灣之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以研究兩蔣著稱的臺灣知名歷史學者王豐先生。   談蔣經國緣何受愛戴:   真正將民眾利益放第一位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翻開上世紀80年代的臺灣民營雜誌,有不少罵蔣經國的文章,如罵他 「獨裁」、「家天下」等;再對照現在,民間多對他持肯定態度。相比蔣經國在世時,當下民間對其評價好像更高。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 【公民巡視】臺灣民眾何以懷念蔣經國
    蔣經國主政時期,套用狄更斯《雙城記》裡的話,「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壞,因為臺灣退出聯合國,原來的友邦紛紛轉向大陸,最後連臺灣依賴最深的美國也投向北京,臺灣的國際生存環境十分艱難。好,臺灣當時還是一個低開發地區,有很多事情可做,做出任何一點成績,都能得到民眾的讚揚與支持。內部的強固,可以抵擋外部的衝擊。於是,蔣經國開始了他在臺灣的大事業。
  • 七八十年代的國營飯店 這才叫貨真價實
    七八十年代的國營飯店 這才叫貨真價實
  • 臺灣經濟往事與迷途
    但是,臺灣立法委擔心,政府出資可能「化公為私」,後患無窮。孫運璿多方奔走,積極與立法委溝通,最後該案以剛超過50%的票數勉強通過。受石油危機及滯脹危機的衝擊,美國與日本正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淘汰舊產能,扶植信息產業。臺灣經濟雖然在五六十年代增速依然不低,但多依賴於遷臺資源紅利及美援投資,幾無具有國際競爭力、高技術含量產業。
  • 臺灣民眾為何懷念蔣經國?
    最近臺灣的確颳起了陣陣懷念蔣經國的風,為當局所不樂見。他們認為,蔣經國是「外來政權」的領導人,又是位獨裁者。如今臺灣已是全世界頌揚的所謂「民主國家」,民眾享有前所未見的民主和自由,為什麼卻懷念起從前的獨裁者了呢?這傳出去很不好聽。吳乃德時機拿捏的很準,就在此時推出他的論文,立刻受到重視。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看電影|七八十年代老嘉興時髦的休閒活動
    老張的嘉興故事熱鬧的電影院售票處 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的嘉興小青年,最時髦的娛樂節目就是一道去看電影,一般廠裡下班回去先吃好飯八十年代的電影票 談朋友的小夥子帶著女朋友一道去看電影的,最起碼的待遇是看完電影去斜對面的矮子餛飩店吃碗小餛飩
  • 臺灣跨部門合作推動園區轉型升級
    中新網6月11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為推動產業園區轉型升級,臺灣經濟門與教育部門今年繼續合作,參與大學院校從過去的6所增至25所,參與36處園區的項目輔導工作。  臺「經濟部工業局」與「教育部」今天舉辦產業園區產學跨部會合作籤約儀式。
  • 產業轉型升級 絞谷緊握絞股藍產業的話語權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發展絞股藍產業至今,秦巴山區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絞股藍之路」。通過不斷的產業轉型升級,如今秦巴山區的絞股藍產業已經擺脫過去粗放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多政策支持,大企業引領,集群化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大大提升了秦巴山區絞股藍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 廖信忠:蔣經國去世時臺灣人的反應
    廖信忠:蔣經國去世時臺灣人的反應 2009-12-16 eNet&Ciweek
  • 朝鮮哪些景象像我國七八十年代?
    在朝鮮的所見所聞,讓我覺得回到了八十年代。這讓出生於八十年代的我,感覺回到了童年時光。現在去朝鮮基本都是跟團旅遊,所到的景點和路線都是規劃好的。今天的朝鮮和我們過去有些地方很像,但有更多的地方不一樣。那麼朝鮮哪些方面和我們的八十年代很像呢
  • 老照片: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深深地回憶
    攝影師:布魯諾.巴貝 回憶深植腦海,總有人去不斷回憶,這些照片,是中國的記憶,來看看吧 1 七八十年代,農業機械化實在有限,農民還在用古老的方法耕地
  • 金門,它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閩南,適合懷舊
    我喜歡金門,是因為金門像我小時候待過的鄉下老家,紅磚古厝,四房開廳的格式,靜寂的村巷,隨處可見的黃狗,多不勝舉的樹木,金燦燦的田野,碧綠綠的荒地……如果你是一個愛懷舊的人,那麼走進金門,就像穿越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村田園。
  • 陳文茜:臺灣老百姓為什麼懷念蔣經國
    蔣經國百年冥誕臺灣史上第一人陳文茜:蔣經國領導臺灣的時間點,剛好是1972年,1972年對臺灣,跟對中國大陸都是非常重要的年份。在1972年的時候,剛好是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前夕,蔣經國在那個時候,接掌了臺灣的行政院院長,那麼也等於是正式繼承了他父親的政權,從此1972年到1988,他整整領導了臺灣16年。而這麼多年過去了,臺灣曾經有過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甚至現在的馬英九。
  • 為什麼七八十年代,人身上會長蝨子,這些寄生蟲是怎麼來的?
    作為一個8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農村人。我非常「有幸」長過蝨子。前幾天,我問我家姑娘,你知道什麼是蝨子嗎?她一臉茫然。在七八十年代,身上長蝨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知道還有沒有這樣的回憶,在外面瘋玩了一陣,被媽媽叫回家,按在懷裡,扯著頭髮,翻看蝨子。找到一個,就聽到頭頂「嗶嗶啵啵」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