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的日子裡,閒來無事就搜一搜玩兒的地方,看到臺江上下杭的照片,感覺上是一處江南水鄉風格的地方,即刻前往去參觀一番。
查了一下才知曉,原來臺江區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附近的街區俗稱「雙杭」,指的是從小橋頭到大廟路之間的兩條平行的橫街,這裡曾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杭」其實是從「航」音衍化而來,這裡還有一個地理變遷的歷史過程,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這片曾是商業繁華聞名的古老街區,一直以來是民俗,史學家們研究福州商業發展歷程的重要地方!
在到達目的地附近時步行前往,結果意外地發現了正在修建改造的老街區民巷,準備舊貌換新顏,有幸看到了老房子老巷子,趕緊拍下來留存記憶,牆上的青苔,老舊的木窗,都將會融進歷史滾滾的浪潮……
首先看到的是下杭三通橋,三通橋意為三水相通交匯之中,始建於清嘉慶十一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了,但現在的三通橋是經過遷移修復的,修復後的三通橋用原有的石構物件,保留了原貌。
三通橋對面有一座廟宇,供奉的是南宋著名愛國民族英雄(陳文龍),廟門上寫有「敕封水部尚書」,兩側聯額一對為「河嶽日星垂萬世,丹心碧血照千秋」,大門旁邊有一石碑,上寫「陳文龍故邸」。
明末清初,上下杭靠著水陸交通便捷的優勢,街市迅速發展,遂成閩北物產集散樞紐。「五口通商」之後,上下杭更加繁榮,成為各地商幫的集中地,八閩會館雲集。清末至民國時期,在此見證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民族商業、民主革命的發展歷程。在古代,商業的繁華取決於交通,而水運讓上下杭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閩江和航船,商業的天地就這樣形成了。特別的「五口通商」,福州首先成為清廷被迫開放的「五口通商」港口之一,上下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數的閩商在這裡聚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門面保存尚完好的會館、商會、工廠,便是商業繁榮的見證。
走街串巷地感受著舊時航運碼頭的繁華,巷子裡的老樹盤根錯節地生長在牆上,頑強而又有穿透性的生命力,它不知道在這裡靜靜的守了多少年,看著臺江的風雨變遷。
大排檔雕塑,生動地表現了舊時這裡人們的生活、飲食,我還仔細了看了一下盤子裡的菜,一盤紅燒肉、一盤釘螺、一條魚、還有一盤不知道是什麼的菜,三碗酒,雕塑生動而又形象,十分有趣!
沿著河道走一走,遊客不多,小橋流水,古韻悠悠,河的兩岸,綠蔭相映,就像是福州版的「江南水鄉」。
唯一不完美的就是河水太淺了而且不清澈,估計屆時治理好了這裡會更美!期待!
好啦,所見所聞,給大家分享到這裡,本文圖文均由球球遊記原創。有感興趣的朋友,歡迎來關注留言,或者來分享你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