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醫藥特色鮮明的健康小鎮,將在滬浙交界處的上海市金山區楓涇古鎮出現。
6月28日,在金山區楓涇鎮長三角路演中心,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楓涇小學正式揭牌。未來,楓涇將以更快步伐,打造中醫藥特色鮮明的健康小鎮,讓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楓涇小學四年級二班學生陳思源(右一)展示「五色荷」標誌的新校徽。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楓涇小學將成
具有中醫藥文化元素的特色小學
活動當天,上海中醫藥大學、金山區教育局、楓涇鎮人民政府籤署《合作共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楓涇小學框架協議》,意味著這所具有115年歷史的學校將中醫藥文化融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中。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楓涇小學的師生在現場戴上了「五色荷」標誌的新校徽。
楓涇小學創建於1905年,百年來文化辦學特色印記清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民」課程,即:「民間藝術、民間故事、民間體育」。上海中醫藥大學則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家首批建立的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教學與科研實力、主要學科排名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近年來,楓涇在特色小城鎮建設中始終以「四大更新」為抓手,2017年起吸引各類投資超過200億元,今年又啟動了新一輪的34項重大項目建設,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楓涇小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項目。
該項目將更好地滿足楓涇人民群眾對教育均衡、優質及特色需求。今後,上海中醫藥大學、金山區教育局、楓涇鎮人民政府三方攜手合作,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基礎教育。同時,以發展中醫藥科普教育基地為落腳點,通過開闢中醫體驗館、試驗種植區等方式,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楓涇小學建設成為一所「高品質、高質量、高水平」具有中醫藥文化元素的上海市特色小學,與千年古鎮的文化底色相互交融、相互促進。
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是金山區唯一獨立建制的中醫醫療機構。
發展中醫藥文化,楓涇有優勢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金山區了解到,楓涇中醫藥淵源悠久,名醫名方輩出。作為市級13個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楓涇本土中醫瑰寶「斂痔散」讓很多上海市民受益。
2009年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肛腸科「斂痔散」 製作技藝流傳於道光年間,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長期堅持傳統手工製作,使其製作技藝得以完整保留至今。
楓涇鎮與上海中醫藥大學的聯繫與合作,是在不斷了解中得到加深的。2013年5月,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加入上海市龍華中醫醫院集團;2015年7月成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實習醫院;2018年3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金山分院正式掛牌。
近幾年, 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始終堅持讓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在重點專科、人才隊伍、科研教學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每年接收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生來院見實習工作,並設立專項基金。醫院1人入選成為「全國中醫臨床特色技術傳承骨幹人才」培養對象、1人入選成為「上海市優秀青年中醫臨床人才」培養對象。此次揭牌成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為上海遠郊衛生醫療發展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醫院也將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早日建成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
未來,楓涇在建設新一輪34個重大項目中,將進一步整合資源,抓住中醫藥特色優勢,「文旅結合」全力打造古鎮中醫文化品牌,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中醫藥服務的同時,也為古鎮旅遊休閒度假區能級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