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西南崗,到處茅草荒,晴天一身灰,雨天和泥漿…」。李徐村就位於這首民謠所講述的西南崗上。曾經,「窮」是這片土地的標籤,「苦」是這裡村民的生活感受。作為「十三五」江蘇省省定經濟薄弱村,2016年該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僅5萬餘元,資產、資源、資金樣樣匱乏。
然而,誰都未曾想到,該村用了僅僅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華麗變身,不得不說令人驚訝、更讓人驚豔。2018年,該村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4.6萬元,順利脫貧出列;2019年則達到215萬元,翻了近十倍。239戶824名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也已全部脫貧,初步實現了戶脫貧、村有錢、面改善的目標。
如果你要讓這裡的村民用顏色來形容家鄉發展的話,他們肯定會說是:彩色。
這裡的產業是彩色的。
2016年1月美資企業——俄勒崗苗木基地落戶李徐,鎮村幹部無微不至的幫辦,讓外商投資安心、舒心,從1000畝到2000畝再到3000畝,基地越發展越壯大,北美海棠、河樺、加拿大紫荊等百餘種上萬棵進口觀光化苗木呈現一派五彩斑斕的景象。由於該基地土地流轉時整包整租,位於基地內的原本無收益的村集體所屬的溝渠路道河「大顯身手」,近600畝公共空間為村集體每年帶來約60萬元收入。
2019年,又一重大項目——呈祥園藝鮮切花基地落戶該村。呈祥園藝由江蘇鹽城客商創建,總投資2.5億元,佔地約1000畝,主要研發、生產、銷售蝴蝶蘭等高檔鮮切花,該基地擁有20餘萬平方高標準溫室大棚,100畝花海,填補了素有「花木之鄉」之美譽的沭陽在高檔鮮切花領域的空白。省扶貧工作隊、縣扶貧辦等部門注入530餘萬元扶貧幫扶資金為該項目定製建設了1.7萬平方高標準溫室大棚,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40餘萬元。
這裡的村容村貌是彩色的
圍繞完善政治、文化、服務三個功能,2019年李徐村在省委扶貧工作隊、江蘇銀行等單位幫扶下,實施了牌坊提升、玉田路改造、主入口打造、村部擴建、村情館布展、黨建廣場、鄉愁記憶重現、公共廁所配套、外立面刷新、杆線優化等10個項目,並對村莊公共空間進行系統配套、整體提升。青色的牌坊、紅色的黨旗雕塑、黑色的柏油路、淺綠的廣場地燈、粉牆褐瓦的民居…在村內行走,移步換景,每一處都是不一樣的景觀,呈現不一樣的色彩。
這裡的夢想是彩色的
曾經的李徐村,夢想是土黃色的。「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大多數村民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的勞作方式,青壯勞力大量流失,留守貧弱勞力靠著稻麥輪作來謀生計,收入渠道窄、水平低。而如今的李徐村,環境越來越好,入駐的工業項目、現代農業項目越來越多,留守勞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進廠、進基地務工,既拿租金又拿工資;外出勞力回流,實現家門口就業;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增收。鑫貿服飾、三鼎亞克力等工業企業、俄勒崗苗木基地、呈祥園藝鮮切花基地等農業項目等共計吸納李徐及周邊約2000人務工,其中約五分之一為李徐及周邊村居貧困人口。收入多元化,夢想的色調也不再單一。李徐村低保戶李端勝,因病、因學致貧。如今夫妻倆在俄勒崗基地上班,扶貧惠民政策和家門口就業使得他家實現了穩定脫貧,李端勝先後將四個孩子送進了大學,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
在高質量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李徐村邁步穩、踏足實、臺階高。先後榮獲中國彩色苗木第一村、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文明村、宿遷市脫貧示範村居等榮譽稱號。縣內、市內、省內,甚至省外,多批次領導、單位等來調研觀摩,各級媒體、平臺也紛紛予以報導,進一步激發了李徐村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熱情。村書記李剛曾滿懷信心的說「2020年村集體收入爭取突破300萬元,村有錢了,反哺村民,確保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人不少」。(蔡玲巧,郭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