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邦池,是瀘西歷史畫卷上的一朵奇葩,諸多明清時期的墨客把她描繪得美若仙子,著實讓人陶醉,讓人讚嘆。
矣邦池俗名海子,又曰龍甸,在瀘西縣城東郊,出城即可窺見其容顏,明朝地質學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就多次提到過。只不過今非昔比,如今其水體面積急遽減小,風景遠不能與徐霞客以及諸多古人筆下的描述相媲美。
打開歷史的畫卷,翻開《廣西府志》《徐霞客遊記》等古籍,我們都可窺見昔日矣邦池的美景。《廣西府志》其中一個篇章,就對矣邦池作了精闢生動的描述:「九峰戀疊,飛來仙鶴,兩水環繞,靈龜抬頭,矣邦聚寶,文筆翠屏,石龍神顯,百業興旺」。瀘西就有一名已故本土畫家根據實地考察和書中描述,畫出了迷人的山水畫《瀘西八景》。
從史書的記載和長者的追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窺見當年矣邦池的風貌。在滿目蒼翠的矣邦池畔,兩條溪水如兩條玉帶將瀘西縣城攬入懷中,由西向東默默地注入矣邦池。當年,在這四圍皆是連綿高山的高原壩子裡,湖水只能從一個名叫知府塘村子附近的洞穴裡慢慢溢走(特別是每年夏秋時節河水暴漲,上千畝良田被淹沒)。上千年來,皮家龍潭的泉水和瀘源河的河水日以繼夜汩汩流淌,矣邦池湖面寬廣,湖域裡渚清沙白,錦鱗遊泳,飛鳥成群,晚霞與孤鶩齊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矣邦池最美的,恐怕還是湖中的三座小島。東邊的靈龜山,外形酷似一隻出匣的靈龜,靜靜地浮在水面上。靈龜山上樹木葳蕤,怪石嶙峋,每天太陽朝升夕落之際,群鳥翩躚出去覓食或舒心歸巢,充滿了「決眥入歸鳥」的詩意。此外,山上還有一座廣佛寺,每天的晨鐘暮鼓,讓人心裡四大皆空,清心寡欲,一心向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瀘西八景之一——東寺曉鍾。靈龜是一種長壽的生靈,靈龜山充滿了盎然生機,當地人靈機一動稱之為「壽山」,其蘊意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得到靈龜的庇佑和上天的眷顧,人丁興旺,長壽安康。
南有瀕臨吉雙村的小島,在空中鳥瞰,宛如一隻在振翅翩躚的蝙蝠,棲息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因此得名「蝙蝠山」。蝙蝠的「蝠」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蝙蝠山寓意為「福山」。西有文筆山,山上建有文筆塔,又名翠屏山,此山形似鰲龍,鯉魚身子靈龜頭,現有八臘寺、魁閣於其上。有了「文筆」便有了「福祿」,因此得名「祿山」。古時是瀘西八大著名風景之一——翠屏秋水。
有了「福山」、「祿山」、「壽山」三山的「庇護」,加上瀘西縣城背靠群山,宛如人坐在一把「金椅子」上,因此,瀘西人感覺仿佛真的就是抱著福、祿、壽入眠,又抱著福、祿、壽從晨曦中醒來,如日中天,勢不可擋。
不錯,瀘西人傑地靈,鍾靈毓秀。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每天都在經意和不經意間,破壞著生態環境,使矣邦池面積逐日減小。特別是上世紀工農隧道開鑿後,黃草洲溼地受破壞和蠶食現象比較嚴重,現在的矣邦池只剩下一個平均水深1.5米、水面面積300餘畝的黃草洲塘子。
生態環境的破壞,讓昔日著名的福、祿、壽「三島」,變成了今天名副其實的福、祿、壽「三山」。
人口的劇增,讓人們與諸多生靈互相爭奪「領地」。矣邦池再不保護,生態環境必將變得更加惡劣。在瀘西全縣43萬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國家林業局批准同意在黃草洲溼地進行國家溼地公園建設。著力打造「高原花園城市」,計劃通過高定位發展、高標準建設,努力恢復城市外圍溼地生態環境,把黃草洲溼地核心區連同文筆上、靈龜山板塊,打造成為瀘西風貌協調、業態豐富、產業聚集和傳承文脈的城市客廳。該項目規劃面積7.8平方公裡,規劃布局為「一湖兩帶三山四片區」,其中:「一湖」為黃草洲溼地公園,「兩帶」為南部外圍生態景觀帶、北部城市風貌景觀帶,「三山」為文筆山、蝙蝠山、靈龜山,「四片區」為城市居住區、城市綜合功能區、城市旅遊核心區、康體休閒度假區。項目建設重點主要涵蓋溼地保護、溼地恢復、科普宣教、科研檢測、合理利用等方面。
「炫幹」止於實幹。近年來,瀘西黃草洲國家級生態溼地公園建設如火如荼,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近日,筆者走進了溼地公園一期工程區域,目睹了其芳容。新移栽的高大喬木一排排在雨水中怒放新綠,林中曲徑通幽的環形小道,像一條逶迤的長蛇通向碧波蕩漾的黃草洲塘子。湖中還有許多長滿了一人多高、鬱鬱蔥蔥野生蘆葦的小島。黃草洲生態溼地恢復建設領導小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說,每個小島均是獨立的,今後不再修建一條通往小島的棧道,目的就是不讓人們肆意打擾鳥兒的生養繁衍,生兒育女。這讓我們熱血沸騰,仿佛看到了在不久的將來,鳥兒已成雙成對在小島上快樂地生活和歌唱。工作人員又介紹說,黃草洲國家級生態溼地公園批覆總建設面積為4759畝,其中:綠地面積2190畝,水體面積2566.8畝,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如今矣邦池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就在在建的一期工程旁,就是蝙蝠山,但如今的蝙蝠山已變成了一片「陰地」——山上遍地皆是墳墓,「房屋」擠擠挨挨,密不透風,儼然住滿了另一個世界的居民。
「在下一步溼地建設中,要遷出所有的墓地,讓其另安『新家』,要把蝙蝠山打造成為一個供遊人和鳥兒棲息的生態溼地公園,讓天更藍水更清,更適宜人居」。藍圖已經描繪,建設在逐步推進,看著正在精心打造黃草洲國家級生態溼地公園,我們仿佛又看到了明清時期款款走來的矣邦池,甚至比過去更美不勝收。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王巨才在《壩上的雲》一文中所寫的語句:
「人,常常有意無意毀壞自己的家園,也可再造優美舒適的環境。」
「東隅已失,桑榆未晚。」
「人應當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上……」(曾波)
(責編:木勝玉、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