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人學生黨一枚,搶不到火車票。
過年前後7天的全價機票均價(2200+),是正月初八到十五這個區間均價(700+)的2~3倍。雖然父母也跟我說別心疼錢,說錢為人服務,但是我心疼他們的血汗錢。
回家和父母團聚就一定要過年的時候嗎?
把時間向後平移7-10天,本質上不也一樣嗎?就為了過年那幾天回家,多花2~3倍的機票錢真的值得嗎?
過年回家這個形式是不是過於被誇大了其重要性?導致每年春運交通告急,網絡告急。
(2)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儀式,節日,滿月,婚禮,喪禮,開業典禮,畢業典禮等,這些日子實際上和別的日子在時間上並無不同,並不多一分鐘少一分鐘,差異就在於文化賦予的意義不同。
平常的一天你不在家,家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如果過年的時候子女不在身邊,父母的感覺肯定大為不同,這個感覺上的差異來自文化賦予的意義。
價值,意義這種東西,看似虛無縹緲,是否值得只在每個人心中。
在日本,有個一蘭拉麵賣的很火,每天店外都大排長隊等座位,原因就是抓住了日本人心理的特點,看到了巨大的一個人經濟體商機。
在日本,孤獨是可以量化的;獨自去吃拉麵被人看到,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很孤獨,人品很低劣,連一起吃拉麵的人都找不到。
一蘭使用了獨立的隔間式座位設計,完全隔離掉旁人的眼光,不用擔心吵到別人,別人也不會吵到自己;讓過去不好意思一個人踏進拉麵店的顧客,可以不用在意他人目光放心地用餐,避免了被認為自己很孤獨的尷尬。
這種消費模式大火,雖然看似不理性,但是更是一種符號,儀式化的消費。
能滿足人的心理需求,拉麵供不應求,那商家就可以收取高額溢價;
你選擇去吃還是不去吃?關鍵看你是怎麼看待孤獨感這件事。
如果一個人心理強大到根本不在乎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即使別人都認為自己人品差,不被喜歡和接納也無所謂,那當然無需支付高附加值;
但是大多數人是有共同心理需求的,這來自於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國度內的價值認定。
在中國,大多數人的觀念裡,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還是生活意義的量化象徵;
過年回家,春聯餃子,鞭炮煙花,紅包祭祖,沒有一件事情是「必須」的;但正是這些習俗與儀式,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意義。
「回家」這件事情本身其實就充滿了儀式感;在回家路上可能人擠人,回去大擁堵,回來還是大擁堵,值得嗎?
這份感受,帶給了人一種生活回憶,一種生活味道,這種回憶和感受在不同的年齡,不同時間,有其賦予的不同附加值。
這種附加值即使自己體會不到,覺得不值得;但是父母很在乎,覺得值,所以父母會說別在意錢,只要回來就行;
就像同樣是撫養一個孩子,即使自己的孩子很平庸,父母還是很喜歡;只要你在身邊,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為什麼做子女的通常會有一種不能辜負父母願望的使命感,覺得自己有責任完成父母的心願?
有時候我們要給家人一個交代,更是給我們自己的內心一份交代;
儘管這個交代幾乎沒有任何的實用性,但是它很有價值。
(3)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僅為自己活,也為自己的親人而活;這就是人性,血脈親情的力量。
人生意義,其實就是不同的人會有可大可小的個人賦予行為的價值。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看不到生活意義,以為這有什麼用?那個值得嗎?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慢慢的父母會變老,慢慢的親人們會因為各種意外而離開我們;
慢慢的我們再也回不去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輕狂少年了。
失去時的傷痛總是比得到時的快樂更讓人刻骨銘心,更能找到價值和意義;
今天的高價買票擠著春運人流,看似又累又普通,沒什麼意義;
幾十年後,當自己已經只能待在家裡,期盼子女回家過年時,自然能體會當年義無反顧,給千裡之外的父母一個交代的榮耀和自豪;
這就是自己賦予人生的意義。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裡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