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韭園村)中走到了京西古道的收費口,徒步的話要在下面買票再從這裡上山。不過這裡不是主流入口,如果開車來的話,最好停在山後的停車場和售票處。
這裡也能看到少數的馬蹄窩了,不過沒有上面的多。
又一座關帝廟,也稱老爺廟,來往的馬隊和客商肯定是要求關老爺保佑的。不過這座廟太新了。
懷抱大元寶的關公
半山上還有一個售票處和出入口。
拴馬的石柱,不過很可能是複製品。
這裡有很多大小不一的馬蹄窩了。
京西古道的歷史粗略地說可能也有三千多年了,馬蹄上的鐵掌把地上的石頭踩出了深深的坑。而有了坑後,馬蹄自然更要踏進這裡坑裡,也能避免打滑。所以坑就越來越深。
這個門洞叫牛角嶺關城,古時候是收過路費的。
門洞內的地面被踩的更是非常凌亂。
牛角嶺的介紹。
這個馬蹄坑非常圓。
這個坑裡存的水都凍冰了。
關於馬蹄窩的介紹。
此處基本是最高處,有個碑亭,亭內有塊乾隆42年(1777年)的永遠免夫交界碑。所謂免夫就是免勞役,因為這裡過去太窮了,皇帝就免了這裡人的勞役,當地人立碑感謝皇恩。
可能是個驛站或收稅所的遺址。
山下的永定河已經上凍,遠處的山是妙峰山。
過了關城繼續往下走。
古道西風瘦馬。
剛才從韭園村看到的玻璃橋,通往玻璃棧道,不過沒有開。
下面的是關帝廟。
韭園村
下山的路。
還有少量的馬蹄窩
山下的一個鐵匠鋪(肯定是複製的),估計大多數是為釘馬掌服務的。
下到山底了,下面這個門洞才古道的正門。
城門後是剛剛翻過的小山。
這裡還有個古道博物館。
其實所謂京西古道並不只是這一點,分布在京西很多地方。
幾座殘存的城關,牛角嶺算一個。
這處峰口庵的馬蹄窩更有意思。
很多與馬隊和商隊有關的展品。
從博物館出來,沒有選擇原路返回,而是走公路。所以如果車停在主停車場的話,這段路就可以下山還不是上山了。不過我們的車停在韭園村,還要走四十多分鐘。
走到玻璃橋下。
回到牛角嶺關城時,剛好太陽要落山。
幾乎平射的夕陽照在馬蹄窩上,視覺效果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