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在非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南非的史前巖畫中,就發現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婦女形象。不過造型最豐富,藝術表現力最強的面具還是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和中非地區,如象牙海岸、奈及利亞、馬裡、幾內亞、喀麥隆等都是面具普遍盛行和發展的地區。
面具造型
面具在造型上大致可分為一般面具、面具頂飾、盔形面具、肩荷式面具、裝飾性面具,多以人面、動物或人面與動物相結合造型。這些人面形象千差萬別,有的僅有眼眶、齜牙咧嘴、恐怖至極,有的雙目微睜、嘴角微翹、優雅嫻熟,有的眯著眼睛,似笑非笑,神秘莫測……不過也存在粗獷、稚拙、淳樸、簡約的風格共性。
這種具有獨特藝術表現力的面具很容易把欣賞者引入一個玄妙迷幻的世界,卻又往往讓欣賞者忽略了其藝術表現手法的高超性,而急於去探究、解決這些形象是什麼,從哪裡來,用來做什麼等種種疑問。也許這就是非洲面具的魅力所在,讓人驚嘆於藝術而瞬間又忘卻了藝術。
面具材料
一般來說,出於佩戴方便的考慮,非洲面具雕刻多採用軟質木料,往往先刻成圓雕,再從中間剖開挖空。有的面具完成後還會用植物或礦物顏料染色。染色後的面具,不但能對人造成更大的視覺衝擊,而且也有利於長期保存。在有些部族中,色彩也是顯示面具功能的一個標誌,如用於喪葬儀式的面具往往被塗成象徵死亡和陰曹冥府的白色等。
面具與拜物教
在廣袤的非洲大陸,雖然眾多部族之間的具體信仰千差萬別,但大多數部族都信奉「萬物有靈論」的拜物教,他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有靈魂,尤其是很多常見的動物形象如羚羊、大鳥、牛頭、象首、蝴蝶、鱷魚、蛇等,被很多部族視為神靈偶像或是力量、權力、才智的象徵而雕刻在各式各樣的面具上。如象牙海岸塞奴佛族面子中的大鳥形象是塞奴佛部族先祖的精神象徵,具有神秘和超能的力量。
鮑勒族面具常取動物身上最強有力的部分——雙角來造型。他們相信佩戴這樣的面具在激情的鼓樂聲中誇張模仿該動物的表演,就會獲得相應的神力。當鼓點、舞蹈節奏逐步加快,全場情緒升至最高點時,這種力量便會神奇地傳遞給部落中的每一個成員。
隨著歷史的發展,非洲面具的功能和使用者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如今,這種造型獨特、風格多樣的面具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很多面具已經走出部落,走出非洲,為世界各國人士所喜愛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