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至19日,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武漢大學分營順利舉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科學營採用線上方式舉辦。79家高校、院所和企業在「雲上科學營」平臺齊聚一堂,各展風採。武漢大學分營於8月15日正式開營,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300名高中營員以及廣大社會觀眾在雲端參加。
武漢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致開幕詞。他說,武漢大學是一所自建校以來就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學校,為國家科技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學校也發揮了骨幹中堅的作用: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鑑定出新冠病毒的機構之一,武大附屬中南醫院、人民醫院託管了武漢雷神山醫院和多家方艙醫院,救治了數以萬計的患者。學校首創了重症患者ECMO救治、智能化CT影像輔助診斷、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醫療服務機器人等新技術,為打贏這場全民抗疫的戰爭貢獻了武大智慧。疫情還沒有結束,學校醫療隊又先後赴吉林、北京、香港等地支援抗疫。青年強則國強,科技興則國興,武大一直致力於培養青年一代對科技的熱愛,連續9年舉辦此項活動。希望廣大營員好好感受一下醫者仁心的情懷,和科技報國的精神!
名家大師面對面活動中,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俐娜院士做了綠色化學的報告。「如果照現在的汙染速度,再過50年,海裡的塑料瓶數量將比魚還要多!」張院士一句話瞬間讓廣大營員意識到環境保護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也將他們的興趣帶入到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中來;中南醫院重症科主任彭志勇教授分享了雷神山奇蹟,讓營員詳細了解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臨床症狀和救治手段;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劉忠純教授介紹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護人員工作之餘利用手工摺紙等方式緩解壓力,許多網友大呼有趣有用;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範錫龍教授暢談引力波天文,將學子的思緒帶到混沌初開的宇宙中。
參觀重點實驗室環節,營員領略了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連續四次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優秀的風採,了解了我國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室內高精度混合定位、敦煌莫高窟三維數字建模等新技術應用。營員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了從抗擊非典的浴火中誕生,又在搏擊新冠的戰鬥中建功的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聆聽了實驗室在新冠病毒鑑定、氣溶膠病毒載量分析、數字PCR臨床輔助診斷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線科研實驗環節,測繪學院花向紅教授團隊講授了移動測量實驗、基於多源傳感器融合的行人實時導航定位實驗、地球物理重力測量實驗等基本原理,學員們知悉了他們每天都會用到的電子地圖,原來是通過這樣的手段測來的數據。電氣與自動化學院胡文山教授團隊講授了電機速度閉環控制實驗、球桿位置控制實驗、熱工過程實驗等,讓營員了解了電力行業的基礎實驗。
朋輩交流互動環節,哲學學院2016級本科生屈文鑫、新聞與傳播學院2016級本科生崔磊、計算機學院2020級碩士生李璟瑜、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2020級博士生陳克威4位學霸小哥哥姐姐向學弟學妹們分享了高中乃至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心得,勉勵他們做「年輕、善良、無畏」的有為青年。
雲遊大學校園裡,營員們觀看了校史館、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氣遙感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口腔醫院的介紹視頻。今年首次邀請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參與,廣大營員有機會線上目睹了世界上最大的長江防洪水利模型,以及活化石中華鱘、白鱀豚、矛尾魚標本,感受到湖北省雄厚的科教實力。
武漢大學連續9年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合辦科學營,今年植物園推出了「探秘城市空間綠化,共建綠色生態中國」的課題實驗,讓營員了解我國常用的道路綠化質量指標、綠視率測算方法等。
經過5天的網上學習,廣大營員紛紛留言,大呼過癮。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得以充分體現,滿足了不同興趣愛好學生的需求。在閉營式上,貴州省白雲第一高中學生李東蔓、海南省澄邁中學學生朱秋桂、浙江省青田中學教師饒軍民、安徽省銅陵市第三中學教師何豔麗先後發言,他們一致感謝武漢大學提供的精品課程,將是學生們成長過程中的寶貴經歷和財富。
(圖為各地營員開展分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