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區前段時間都是頻繁的暴雨天氣,贛江南昌段的水位突破了警戒線,於是上個周末我就沿著江邊去八一大橋附近逛了逛,卻發現大橋下面的欄杆旁,很多的老人家拿著長手柄的抄網在江邊撈魚。裝魚的桶子裡除了很多的白條以外,我還發現了一兩條體型特別奇怪的魚——鱵魚。
這種魚我在南昌附近水域見的極少,之所以知道它的名字,是因為有一位廣東清遠的釣友,他在北江河就經常利用浮釣中獲過鱵魚。但對於鱵魚出現在贛江我還是覺得有些奇怪的,因此就發了一篇有關鱵魚的微頭條,沒想到全國各地的讀者給予了很多的評論,於是我就想結合這些評論再細談鱵魚在贛江罕見及難釣的原因。
第一點:鱵魚在贛江真的罕見嗎?其實鱵魚在贛江是否罕見我還真的不敢下定論。從上個禮拜天我在贛江邊散步,第一次在南昌發現鱵魚的經歷來看,當時確實覺得這魚比較稀奇。其實我並非南昌本地人,卻也在南昌附近的贛江邊垂釣過很多次了,從來沒有看到過身邊哪位釣友中獲過鱵魚,所以當時就覺得這魚在贛江真的太罕見了。
但仔細回想一下當時看到鱵魚的場景,老人用抄網在江邊很輕易就能打撈起鱵魚來,相比白條之類的魚它的數量確實是少,但基本也能說明贛江之中鱵魚的種群數量還是有一定的佔比。其次我拿起鱵魚在拍照時,問旁邊的路人這是什麼魚時,一位老奶奶回答了我,這是鱵魚。
而昨天那條有關鱵魚的微頭條發布後,很多江西地區的讀者進行了評論,都說南昌瑤湖、贛江、鄱陽湖等水域均有這種魚的出現,且數量很多。其次湖北三峽、孝感、雲夢等地的水域,廣東清遠的北江河,湖南的湘江都有鱵魚出沒的跡象。且地區不同叫法也不一樣,鄱陽湖那邊叫針貢魚,也有些地區叫銀針魚、穿針魚等等。由此可見鱵魚在贛江等地確實不算罕見。
第二點:贛江裡面的鱵魚到底是什麼品種?我查找了相關的資料,鱵魚也叫針魚,在我國各大水域還是廣泛分布的。主要可分為四個品種,分別是黑背圓頜針魚、尾斑圓頜針魚、鄂針魚、九州鱵。
黑背圓頜針魚其體形呈圓柱狀,稍側扁。上下頜皆延長呈喙狀,背鰭鰭條23到25條,背鰭後部鰭條短,尾鰭叉形。側線鱗在尾柄兩側形成一隆起嵴。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海、渤海及黃海水域,屬於海魚。
尾斑圓頜針魚其體型也呈圓柱形,稍側扁。側線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側線鱗142到157個。背鰭鰭條12到15條,臀鰭鰭條15到18條。尾鰭後緣圓形,基部有一黑斑。主要分布在南海,長江部分區域也有分布。
鄂針魚體型呈細長狀或圓柱形,稍側扁。頭大側扁,背面寬平,腹面狹窄。口較大,口裂平。我國渤海、南海有一定產量。
九州鱵生活於江河、湖泊的上層,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及附屬湖泊中。個體雖不大,但數量相當多,是常見的小型食用魚類。
我總結以上四大鱵魚的體型特徵及圖片和生活水域的文字介紹、種群數量作為參照,覺得南昌贛江一帶的鱵魚極有可能是九州鱵。
第三點:贛江裡面的鱵魚為何極少有人釣到?贛江旁邊確實極少見人釣到過鱵魚,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從江邊老人家的打撈情況來看,鱵魚確實在贛江的魚類中佔據一定的比例,但一堆的白條中卻只有偶爾的幾條鱵魚,說明鱵魚在贛江的數量並不是特別多,水廣魚稀,自然不好釣。
其次鱵魚的體型很小,比大部分的白條都要小,更關鍵的是頭部長著小針,針下面的嘴巴更是小得可憐,它們主要以水中浮遊物為食,想要釣它們必須選擇特別小的鉤子,其餌料也不太好配置。而且鱵魚基本都是水體中上層的魚類,所以應該釣水體表層,常規的釣底更難中獲。
最後總結從以上的分析來看,鱵魚在我國是廣泛分布的,江西地區的鄱陽湖、贛江一帶的鱵魚極有可能是九州鱵,其種群還是比較龐大的,可能水域的位置不同,數量會有差異。其次贛江的鱵魚難釣是因為其種群密度小、魚嘴小、且生活在水的表層,所以要用小鉤掛上合適的魚餌,在鱵魚出沒的近岸浮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