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 在「中國聲谷」喚啟AI未來之門
「能翻譯會聊天」的智能語音滑鼠,自動識別交通違法並審核的抓拍機器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國學會英語」的兒童陪護機器人……走進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聲谷」展廳,一件件人工智慧(AI)黑科技產品格外吸睛。
作為我國首家定位於語音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自2013年成立以來,瞄準AI核心技術,緊抓產業發展爆發期,以「大創客」帶動「小創客」的平臺發展模式布局產業鏈,喚啟AI未來之門。
技術為支撐 從智能語音一枝獨秀到AI產業百花競放
AI翻譯機「學習」一門新語種,原先需5000小時訓練,現在只要200小時;機器模仿人聲,以往需跟蹤一周甚至更久來採集聲音數據,現在10句話便可大致模仿……作為「中國聲谷」領軍企業,科大訊飛2018年在AI核心技術領域摘取了12項國際第一。
「訊飛及其在全球領先的智能語音技術,是『聲谷』發展的源頭。」總結5年曆程,「中國聲谷」運營單位總裁祁東風說,基地集聚的AI技術與產業,早已從智能語音擴展向語義、圖像、大數據、算法及晶片等更多領域。
去年入駐「聲谷」的中科雲巢科技有限公司,憑藉在雲計算、雲系統安全等領域的領先技術,自主研發的雲辦公、雲教室和雲終端設備等,廣泛應用於教育、政府、醫療及製造等行業,去年實現銷售收入近2000萬元。
立志「用AI為城市賦能」的科大國創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運用大數據採集、存儲、分析、挖掘等技術,已經為電信、能源、金融、政府等行業提供大數據平臺、分析決策和智能應用軟體。其聯合貴陽發改委承建的「數據鐵籠」,成為智慧政務典型案例。
「去年年收入達9.8億元。」科大國創董事長董永東說,希望為城市發展插上AI之翼,讓未來城市更具高科技感。
高精尖人才紛至沓來,AI產業加速集聚,2018年基地實現產值650億元。截至目前,已有寒武紀、雲知聲、華米科技等500餘家企業入駐基地。
應用為拉動 「大創客」帶動「小創客」
大數據被稱為AI發展的「油」。5年來,「中國聲谷」通過以「大創客」帶動「小創客」,在不斷拓寬應用場景,促進技術提升、產品優化的同時,構建起AI創新生態圈。
作為基地龍頭企業之一,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與我國「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同構建「類腦智能開放平臺」,現已開放180項AI前沿可執行算法、100類通用數據集。
依託該平臺上的前沿類腦技術、先進算法,合肥湛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有關智慧交通的設想快速轉化為產品,現已在溫州等地實施。「平臺大大降低創業者的技術門檻,提高了AI產品開發效率。」中科類腦董事長劉海峰說。
科大訊飛自2010年底面向國內外企業、中小創業團隊和個人開發者發布「訊飛開放平臺」,共享AI技術。截至目前,該平臺上已開放200餘項AI能力和場景方案,集聚開發者數量超103萬。
智能語音滑鼠等「聲谷」明星產品及企業便依託此平臺誕生。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看來,用不斷累積的行業數據去「訓練」機器,讓產品滿足「千人千面」成為可能。「僅有幾家獨大的領軍企業不夠,還需要千千萬萬懂細分行業的專家、創業者加入創新隊伍,才真正能掀起各行各業的智能革命。」
此外,「中國聲谷」依託泰嶽集團、金山軟體、方正信息等企業,分別打造了NLP開放平臺、智能寫作平臺、智能家居運營平臺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核心技術層「賦能」越來越多AI領域的「創新創業創造」。
政策為引領 增強創新底氣
在祁東風看來,發展產業不是支持物理空間這麼簡單,而是要謀規劃,搭平臺,破難題。
「中國聲谷」始終堅持由工信部電子第一研究所負責基地發展規劃,「既然定位國家級,目光不能局限於門口一畝三分地」。為緊跟瞬息萬變的AI發展趨勢,規劃每半年便更新一次,進行動態微調。
「保證戰略方向不漂移」。「中國聲谷」運營單位副總裁毛媛媛舉例說,正是得益於高站位的規劃建議,2015年底基地發展視野從局限於智能語音,拓展向語義理解等領域,才形成如今「百花競放」的局面。
作為創業新手,曾讓安徽咪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海洪頭疼的是,新產品缺少有效的推廣渠道。如今,「中國聲谷」通過搭建線上、線下公共展示營銷平臺,免費幫助企業推廣。「不僅在一線電商平臺、城市熱門商場得到展示,而且統一在『聲谷』品牌下,效果非常好。」
融資難是許多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心頭痛」。對此,「中國聲谷」與多家銀行合作,推出「信用貸、採購貸、投聯貸、補貼貸」等多樣化產品。如與中國建設銀行安徽分行聯合推出的「中國聲谷信用貸」,已為基地100餘家企業累計授信超10.5億元。
「我們創新發展底氣十足,將持續瞄準AI核心技術,保持智能語音、類腦智能等既有技術優勢,加速形成領先全球的人工智慧產業鏈。」毛媛媛說。
(記者王正忠、張紫贇)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