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大熊貓的受精卵延遲著床,且在1個月內完成發育,導致出生時骨骼發育不完全。
剛出生的大熊貓寶寶令人印象深刻——它們粉嘟嘟的身體就像家貓幼崽,體重大約只有母親的九百分之一。
這種不同尋常的體型差異困擾了科學家許多年,因為除了針鼴和袋鼠等特例之外,沒有其他哺乳動物的新生兒和母親有著如此懸殊的體重差異。
一種觀點認為,某些熊類出生時體重過低與這種動物的冬眠期和懷孕期相重疊有關。該理論的研究者承認,雖然不是所有的熊(包括熊貓)都會冬眠,但產下體重較輕嬰兒這一特徵是被「鎖定」在熊類譜系中的,那些不冬眠的熊類也沒法進化出更大的熊寶寶。
然而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支持以上觀點。近日,杜克大學的Peishu Li和Kathleen Smith教授在《解剖學雜誌》上發表研究,就此提出了質疑。
他們通過對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的兩隻熊貓幼崽遺體,以及新出生的灰熊、懶熊、北極熊、狗、狐狸等動物幼崽進行CT掃描,建立了每個個體出生時的3D模型,並檢測了它們出生時的骨骼發育程度、牙齒的鈣化程度及組成頭骨的骨板間的癒合程度。
新研究發現,除熊貓外,冬眠與非冬眠的熊類(懷孕期間不禁食)在骨骼生長方面沒有任何顯著差異。
事實上,儘管出生時體型很小,大多數剛出生熊類的骨骼發育程度與它們的近親一樣成熟,而熊貓的獨特之處在於,即使是足月的熊貓寶寶,其骨頭也與早產幾周的小獵犬相似。
研究人員表示,熊貓寶寶過小可能與這種動物懷孕的怪癖有關。雖然所有的熊類都會經歷「延遲著床」(卵子受精後進入假死狀態,在子宮裡漂浮幾個月才會在子宮壁上著床,恢復發育直到分娩)過程,但其他熊類的受精卵在著床後會孕育2個月,而大熊貓在一個月內就完成了。
這項新的研究表明,熊貓幼仔與其他近親有著相同的成長軌跡——它們的骨骼以相同的順序和相似的速率發育——但時間上有所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