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貓頭鷹小助理 昆明教育
95種種子,靜待著孩子們挖掘它們的秘密;一份份種子清單,期盼著孩子們來不斷完善。
這是五華區園博幼兒園裡的種子博物館。在這裡,尋找種子、培育種子、製作種子工藝品,孩子們自己動手、動腦,開啟了一顆顆小種子的旅行記~
快跟教育君一起去幼兒園裡看看吧~
發現身邊的種子
Find the Seed
中三班教室裡,孩子們把從家裡帶來的梨、蘋果、橙子等水果放在了一起。這不是一場聚會,而是一堂種子尋找課程。
老師胡云娜帶孩子們利用工具把水果打開,再用小鑷子在水果中尋找著種子寶寶。
「看看,百香果的種子好小,我吃過不少這樣的種子。」
「怎麼我的橙子裡一顆種子都沒有啊!」……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把找到種子畫在了記錄表上,並記錄了種子的數量。
課堂外,孩子們意外地發現了幼兒園裡的藍花楹種子。「哇,這個種子有翅膀,一個殼裡面有好多的這樣種子。」發現的喜悅之情,綻放在孩子的笑容中。
園博幼兒園園長楊鴻說,種子在孩子的世界裡遠遠沒有動物、玩具和遊戲那麼有吸引力,如何讓他們對種子產生探索的欲望呢?
於是,幼兒園結合孩子年齡特點,建設了一個種子博物館,並開發一系列種子活動,讓幼兒在探索認識植物種子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和經驗。
目前,種子博物館已經列出了1000多種種子清單,並通過社會捐贈、師生收集等方式,收集了楊梅、銀杏、二月蘭等95種種子的樣本。
種子培育進行時
Seed Culture
怎麼栽種小種子呢?那麼小的一粒種子能變成一棵大樹嗎?
帶著各種疑問,幻想著種子長大後的樣子,孩子們開始培育種子。
一顆、二顆、三顆,在培養皿裡裝上棉花,再把一粒粒紅豆和黑豆的種子放到其中。隨後,用噴壺灑水把棉花浸溼,靜待小種子發芽,這是器皿培育。
用鏟子在幼兒園的試驗田裡挖一個坑,把玉米播種到土裡,用鏟子蓋上土,插上自己的學號標識,等待玉米種子發芽,這是室外種植。
把土裝進玻璃瓶裡,再把發了芽的蠶豆種子種進去,這是孩子在家裡的種植試驗,透過玻璃方便每天觀察種子的變化。
在教室的植物角裡的育苗盆裡,孩子們種下薔薇、櫻桃蘿蔔和生菜的種子。一段時間後,櫻桃蘿蔔和生菜發芽了,薔薇卻沒有,他們非常好奇:「為什麼一樣的培育方法,有的種子發芽了,有的卻沒有?」
經過老師的教導,孩子了解到薔薇的種子需要進行保溫催芽,尤其是晚上要為種子「保暖」,才能令其發芽。
通過對植物生命現象的觀察,感知生命體的繁殖與生長過程,幼兒園培養了幼兒主動觀察、提出疑問,並通過請教教師解決疑問的習慣。
園博幼兒園年級組長黃娟認為,興趣是幼兒學習最基本的動力,因此幼兒園以幼兒自發的興趣作為種子探索課程的最初內容。
課堂裡的學科融合
Seed Class
發現、觀察和培育,小種子的旅程是否結束了?並沒有,園博幼兒園孩子們又玩出新花樣。
利用圓種子會滾動的特性,孩子們發明了紙杯接種子的遊戲。在桌子上,一個小朋友滾種子,另一個小朋友負責用紙杯罩住滾動的種子。在此基礎上,孩子又發明了新玩法,取出一粒種子,用三個紙杯其中的一個罩住種子,移動紙杯的位置,讓其他人猜一猜種子在哪裡。
不僅僅是遊戲,孩子們在包裹藍花楹種子的殼上作畫,畫出了烏龜、七星瓢蟲、海洋、貝殼、櫻桃樹等有趣的圖案;通過栽種種子、觀察種子發芽,教師和孩子們一起製作了種子棋,把觀察到的變化用畫畫的方式,畫到種子棋上,並寫上數字;種子工藝品、種子繪畫……一顆小小的種子在孩子的手中,似乎擁有了無限的可能。
園博幼兒園種子博物館館主王娜說,依託種子博物館為主體,幼兒園衍生出了幼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教育活動,並利用種子課堂,幼兒園把美術、數學等各學科的知識融入了其中。
END
記者 | 蔡曉磊
攝影 | 蔡曉磊
原標題:《校園圈丨95種小種子在幼兒園博物館安家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