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魯爾區的工業結構

2021-01-09 網易新聞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後來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二戰以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但魯爾區仍保持較強的生命力,與其不斷調整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這也為其他傳統工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1、採礦冶金工業

    隨著結構方面的調整,採礦冶金工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位置。但是,一部分採礦冶金企業仍然在魯爾區發揮著重要作用,如RAG股份公司、德固賽、蒂森克虜伯,他們在魯爾區都有工廠和生產基地。2008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佔魯爾區的28%。

    2、能源、服務與食品工業

    按照《世界》報紙的統計,在德國500家最大的企業中,有37家坐落在魯爾區,其中16家屬於工業領域,21家屬於手工業與服務業。能源與供水公司包括RWE公司與E.ON Ruhrgas,貿易企業包括Aldi-Gruppe,Douglas Holding,Arcandor和Tengelmann。另外,很多物流企業也在魯爾區設有工廠。

    3、重工業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採礦、冶金、化工設備等;化學工業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形成多特蒙德、埃森和杜伊斯堡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轉移,並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明顯出現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4、汽車與電子工業

    1962年,汽車製造商歐寶公司在魯爾區建廠,這也是魯爾區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但是,汽車行業有時也會受到結構問題的困擾,有被劃入「老行業」的危險。

    另外,魯爾區成立了科學園,在這裡,中小型企業在從事著高科技產品的生產。

    5、信息與通信技術

    在魯爾區,一些大企業正努力調整生產方向,向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和環保領域轉變,例如以前的鋼鐵生產加工企業曼內斯曼,已經轉向新的領域。自從與Vodafone公司合併之後,曼內斯曼公司便成為了全球電訊市場的居於領先地位的公司之一,Vodafone公司的業務活動已經發展到了五大洲的25個國家之多。在私人行動電話業務方面,曼內斯曼公司扮演了開拓者的角色,設置了德國第一個私人無線電網絡。通過與國內外的其他公司合作,曼內斯曼公司正在努力地使自己成為在歐洲行動電話及固定電話生產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公司。中國貿促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供稿  編譯:王敏


    譯自:【德國】http://de.wikipedia.org/wiki/Ruhrgebiet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中國經濟網-國際頻道-國際IT行業資訊」 


(責任編輯:郭彩萍)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魯爾區——「德國工業旅遊之心」
    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魯爾區生產德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然而,魯爾區的工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 德國魯爾區向工業旅遊的華麗轉變
    近些年來,隨著工業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轉型,大量的機械設備和廠房被閒置或者淘汰,如何應對處理這些工業遺存,當今各國都有面臨著同類型的問題。最經典的工業遺存改造莫過於德國魯爾區的遺址改造,通過一系列多方面的工業旅遊元素的融入,使其重新煥發了活力。
  • 後工業文明的奇蹟:德國魯爾區
    德國魯爾區工業遺產旅遊的開發是一個有意識、有步驟、並逐步細化和深化的一體化整合過程,運用一系列創新機制實現了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在培育新興產業,利用老工業基地發展工業文化旅遊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規劃設計部門認為,在工業遺產旅遊發展方面,魯爾區內各城市間的相互協作,樹立了統一的區域形象,這個形象在區域對外宣傳方面至關重要。
  • 德國魯爾區工業成功轉型 服務業新興產業成新支柱
    原標題:德國魯爾區工業成功轉型 服務業新興產業成新支柱  原標題:德國魯爾區工業轉型經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武詩韻):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幾乎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工業轉型的課題。一個底特律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的「底特律」在苦苦掙扎。老的工業重鎮應對製造業轉型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德國魯爾區的工業轉型就是其中之一。
  • 從魯爾區看德國老工業基地轉型
    因為,位於該市的Prosper-Haniel煤礦將於2018年徹底關閉,這標誌著博特羅普始於1856年的採煤業正式結束,也標誌著德國最後一座煤礦將就此成為歷史。  博特羅普市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遊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這一地區有著一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魯爾區。這裡儲藏著德國3/4的煤炭,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工業城市區,曾被稱為「德國工業心臟」。
  • 德國魯爾區:城市轉型發展的樣本【2】
    原標題:德國魯爾區:城市轉型發展的樣本 以新的定位帶動結構調整  但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世界煤炭產量迅速增長、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魯爾區的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逐步衰退,工業結構單一、環境汙染嚴重、大量人口外流、社會負債增加等問題,使得魯爾區的發展面臨「走投無路」的困境。
  • 機器的邏輯——德國魯爾區工業遺產之旅
    自然給了我們一切。提前一個月做魯爾區的功課,結果發現我所了解的僅僅是冰山一角。魯爾區是一片城市連綿帶,據說是德國最大的都市群。建成區沿河成東西走向,自西到東的主要城市為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魯爾區的名氣我就不再敘述,只說在它衰敗後,德國政府出臺了復興改造計劃,從1989年開始,已經在該地區完成了幾十個建設項目,合稱Emscher Landscape Park 改造計劃——它也是德國國際建築展(IBA) 的主題之一。改造與新增作品小到雕塑裝置,大到建築群、城市公園和水系治理。魯爾區改造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面積保留了原址的廠房和設施,並賦予它們新的功能。
  • 「經驗借鑑」後工業文明奇蹟之花:德國魯爾區工業旅遊的創新探索
    工業旅遊為全域旅遊增光添彩德國魯爾區工業遺產旅遊的開發是一個有意識、有步驟、並逐步細化和深化的一體化整合過程,運用一系列創新機制實現了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在培育新興產業,利用老工業基地發展工業文化旅遊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國外自主創新:德國魯爾區轉型與創新之路
    新華網柏林11月19日電(記者劉向)在德國西部的魯爾區,「煤鋼基地」早已成為歷史。走過30多年轉型之路,人口540萬、面積4400平方公裡的魯爾區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新經濟區。  在上世紀中葉前的100多年裡,魯爾區一直是德國煤炭和鋼鐵的生產基地。二戰結束後,它也直接帶動了德國經濟的騰飛。
  • 法國在二戰前為什麼要出兵佔領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區?
    不過法國在一戰後也不是沒有看起來很厲害的「對外勝利」,比如在1923年1月11日,法國一舉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區,導致德國經濟瀕臨崩潰。那麼法國在二戰前為什麼要出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區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對德國實行了「敲骨瀝髓的盤剝(語出列寧)」。
  • 魯爾區德比:足球背後工業文明之間的碰撞
    一提起德國足球,人們 想到的是德國戰車,是一位又一位傳奇巨星,而在德國眾多的俱樂部之間自然也存在著各種德比,這之中最為著名,最為火爆的無疑就是魯爾區德比,這個象徵著兩大傳統豪門數年恩怨的德比。其實魯爾區德比的起源和德國的工業密切相關,自從工業革命開始,魯爾區就成為了德國工業發展的中心.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人類從蒸汽時代跨越到電時代,到1870年時,魯爾區已經有了自己的鐵路系統,德意志帝國甚至都是一年後才實現統一
  • 山西能否成為魯爾區
    行政區劃上,魯爾區包括北威州所屬的11個直轄市和4個縣級市所轄區域。  魯爾區曾經是德國的心臟,也被稱為德國工業化的搖籃。全德70%的鋼鐵產量和80%的煤炭產量曾經來自這裡,魯爾區創造的產值曾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  隨著世界石油天然氣工業的興起,和全球化分工中鋼鐵工業格局的改變,以煤炭和冶煉為基礎的產業受到挑戰。
  • 魯爾區萊茵河:重工業區產業轉型
    德國魯爾區是萊茵河流域的重要工業區,原以生產煤和鋼鐵為主,後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成功從重化工業城市群轉型為新興文化城市群,是世界傳統工業區成功轉型的典範,也是先汙染後成功轉型治理的典範。分析總結魯爾區轉型發展經驗,可為南京市產業轉型提供借鑑。 一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依託政策支持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
  • 以德國魯爾區為例分析資源型地區轉型過程中政府的作用
    以德國魯爾區為例,各級政府從不同的角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魯爾區的轉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產業的改造時期。州政府於1968年出臺了第一個產業結構調整方案《魯爾發展綱要》,對能耗高、汙染大的煉鋼廠和煤化工廠通過改建、合併等形式進行改造;聯邦政府《投資援助法》和治汙法律的頒布為轉型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加速折舊、限制進口、稅收優惠等經濟措施保護了國內煤炭、鋼鐵工業的發展;巨額的資金支援了產業改造,在1966—1976年的10年中,聯邦政府先後撥款150億馬克資助魯爾區的煤礦改造。
  • 德國魯爾區——從高爐蛻變至高雅文化!
    魯爾區曾經是德國的煤礦區,憑藉五百萬的居住人口成為了歐洲最大的聚集區之一,如今其文化景觀的分布密度也在整個歐洲大陸中名列前茅。波鴻 (Bochum)、多特蒙德 (Dortmund)、杜伊斯堡 (Duisburg)、埃森 (Essen)、奧伯豪森 (Oberhausen) 這些大都會以及其他許多城市將魯爾區塑造成為獨一無二的城市圈,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驚喜。魯爾區位於魯爾河河畔嗎?
  • 魯爾區工業景觀之旅——傳說中的工廠
    提前一個月做魯爾區的功課,結果發現我所了解的僅僅是冰山一角。魯爾區是一片城市連綿帶,是歐洲僅次於巴黎、倫敦的第三大都市群。建成區沿河成東西走向,自西到東的主要城市為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我的假期只有四天,所以計劃從杜伊斯堡進入,從多特蒙德返回)。
  • 德國魯爾工業區如何成功保護工業遺產?
    煤氣罐的改造後來在1993年至1994年完成,花費大約1600萬德國馬克,改造費用部分由州政府支付,部分來自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公司,後者把拆掉煤氣罐所需資金交給煤氣罐公司用於改造。如今,這座號稱歐洲最大的煤氣罐每年吸引大約40萬遊客參觀,成為奧伯豪森小城重要的旅遊景點,也是魯爾區工業文化路線25個「錨點」之一,歐洲工業遺產路線中德國境內的一站。
  • 專訪:德國魯爾區經濟轉型是「漸進、超長期過程」——訪波鴻魯爾...
    新華社柏林5月29日電 專訪:德國魯爾區經濟轉型是「漸進、超長期過程」——訪波鴻魯爾大學校長阿克塞爾·舍爾梅裡希新華社記者喬繼紅 徐揚 沈忠浩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校長阿克塞爾·舍爾梅裡希近期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德國重要工業區魯爾區從煤炭、鋼鐵向多元經濟轉型的過程仍在進行
  • 德國如何保護和開發工業遺址
    新華社德國埃森10月30日專電 通訊:德國如何保護和開發工業遺址  新華社記者張毅榮  地處德國西部魯爾區的關稅同盟煤礦區遺址,上世紀末因煤炭產業衰落關停後,歷經數十年發展,如今已成功轉型為地區文化商業中心。記者日前走訪當地,了解德國在工業遺址保護與開發方面的理念及做法。
  • 從德國魯爾到中國黃石 老工業城市的華美蝶變之路
    德國魯爾工業區埃森市。圖片來源:新華網從德國首都柏林乘坐高速列車不過4個小時便到了聞名遐邇的魯爾工業區——德國傳統的煤鐵工業基地,也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德國魯爾工業區埃森市。圖片來源:新華網隨著資源枯竭,煤鋼工業衰落,歷經二三十年曲折,魯爾區走出了一條重生之路,從老工業區「變身」著名的工業旅遊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