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之中,有一個特殊的職業叫做「翻譯官」。這是因為日軍在中國語言不通,特地在軍中設置的一個職業。且其需求量極大,比如華北日軍的許多部隊都是以中隊,小隊為單位分散駐紮,按照理論每個部隊都需要配備一個翻譯官。
而翻譯官之中,大多以朝鮮人,日本人居多。但是也有許多懂得日語的中國人在其中,而這一部分中國人,被我們稱之為「漢奸」。因為這些翻譯官,在日軍侵略中國的時候,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
但也並不是所有的翻譯官都是純粹的漢奸,一些被迫成為了日軍翻譯官的中國人。也是有良心,有血性的。他們也在幕後,默默地為中國的抗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比如說翻譯官夏文運。
夏文運是此人是中國最早一批去日留學的碩士,在日本的京都帝國大學念書。1931年他自帝國大學畢業,但在同年就發生了「九一八事變」。當時日軍迫切的需要大量翻譯官,夏文運因為其優秀的日語,便進入了日軍的「滿洲國」政府擔任翻譯。
由於其過強的工作能力,日軍的特務機構想要通過他策反更多的中國人為日本服務。而他也因此得以見到中國許多位居高處的軍官,但是日軍卻未曾想到,夏文運從未想過為日軍欺壓中國人。
他在外一向是以恬不知恥的面目出現在中國人的面前,以「和華橋梁」自居。面對日本又是恭恭敬敬,似是完全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做事。中國人恨極了他,但日本人對其倒是十分的信任,甚至將其派到了華北方面的日軍司令部擔任翻譯官。
但這恰好方便了夏文運,他接著此便利。成為了一個雙面間諜,表面上是為日本人做事,策反中國軍人。但實際上,他是借著職務的便利不計報酬的刺探日軍的軍事機密,並將其送往是中國軍隊。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情報運送,就是1938年「臺兒莊大捷」那一次。在臺兒莊戰役的前期,五戰區由李宗仁坐鎮於此。但是五戰區兵馬不多,卻要防備津浦線如此狹長的一段區域,這給李宗仁出了一個難題。
但是李宗仁左挪右騰,竟然硬是靠著他那一群雜牌部隊,防住了日軍的南北合擊。而這一切,都是靠的夏文運送來的三條情報。其中第一條就是「日軍南動而北不動」。致使李宗仁調往軍隊前往南面防守,防住了日軍的第13兵團。
第二條情報便是「板垣師團即將自膠濟線南下」,令李宗仁又將手下龐炳勳調往臨沂之初,阻止板垣師團。但是那時候南北一起防守,雙方都吃緊,眼看情況就要撐不住了。
這時第三條最重要的八字情報及時送到:「日軍北動而南不動」。李宗仁見此情報毫不猶豫地將剩餘兵力全部投向北面支援,取得了臨沂大捷。並重創日軍11984人,近兩萬日軍。這成為了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勝利,也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的抗戰決心。
而這件事情,為了保證夏文運的安全,當時僅有幾人可以知道。他也一直都在日軍司令部工作,見機行事,為中國提供情報。但是在抗戰勝利的初期,他卻一度被當成是「漢奸」,差點被清算。
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他無奈輾轉香港,又在幾年後前往日本定居生活,還娶了日本的妻子為生。卻始終未曾更改自己的國籍,一直都是中國人。直到後來,李宗仁在晚年寫《李宗仁回憶錄》時,才將其的身份公之於眾。
而夏文運自己在老年的時候也嘆到「無奈老矣,只可西望故土」。而在夏文運去世之後,他為中國所做的一切,才得以被大眾知曉。而他的家鄉大連,也將其放到了烈士人物誌之中。而中國人,都應當對其說一聲「謝謝」。
而中國還有更多的,我們陌生的愛國人士,也像夏文運先生一般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些人卻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留存在中國人的心中。但應該有中國人將其記住,且不讓他們就此消散。
而《李宗仁回憶錄》一書,將夏文運先生曾為中國所做之事盡數記載了下來。讓我們不至於就讓這位愛國者,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而此書,也講述了李宗仁將軍自己一生的傳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