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實體店來客數下降不見得是線上各種渠道省錢,消費者調轉馬頭,根源還是在商品層面。
前些天,凌塵打算買些土豆炒盤土豆絲,結果打開一款生鮮電商APP全部選好準備結帳後卻驚奇發現它原本39元的起送價取消了。
「乍一看到,感覺就是挺好的,以後買把蔥都可以直接下單了,不要再到處湊。」這種變化對凌塵這類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單身小白領來說無疑是十分方便的,不再需要為了買兩個土豆而往食百、乳飲等板塊上下滑動挑選,硬是湊足39元的起步價。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排名前列的各種生鮮電商平臺如盒馬、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都在服務體驗上下足功夫,不僅開始逐步取消配送費與加快配送速度(多數是打著「半小時達」或「一小時達」的口號),還可以免費領東西,如盒馬每單滿10元左右就可以領取價值1元左右的大蒜。
這一系列服務提升無疑對凌塵等消費者們來說是一大福音,不僅可以按照實際需求下單購買,還可以享受到時間上的便利,幾乎是隨下隨到。「可以說,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疫情後線上流量陡增,一大批消費者轉移線上,這就使得生鮮電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如是表示。
01 「更方便,更實惠」
顯然,凌塵便是市場日趨紅火下的受益者。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疫情初期是一單難買,但到中後期,隨著疫情的好轉,從疫情中趟過來的生鮮電商就開始了對商品以及服務上的改造與提升。須知,市場從不青睞止步不前者,只有大浪淘沙之下的倖存者才有可能繼續存活下去。
而誰也不願意做被後浪拍在沙灘上的前浪。在凌塵生活與工作的一線城市北京,生鮮市場戰況堪稱慘烈,實體店遍布有物美、超市發、首航、京客隆和華冠等,他們大都割據一方如超市發多年沉澱在海澱區,華冠深耕房山,而首航盤踞豐臺與大興。與他們連接的各種APP、小程序也數不勝數,典型的就是已經幾近囊括中國連鎖百強榜單的生鮮平臺多點。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外來戶如永輝、盒馬、沃爾瑪等,他們的實力也不容小覷。近些年興起的一些新業態像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等,北京也沒有落下,一如凌塵說的「走在街上隨便一掃,都可以看到美團買菜的綠色外賣框或是正騎著車的每日優鮮外賣小哥」。足見北京生鮮市場競爭之激烈,非同一般。
據凌塵講述,現在她已經有兩個月沒去逛幾千平米的大超市了,日常購買多是在社區樓下小店或是即時達的生鮮電商平臺上解決。「平常上班朝九晚六,周末也少出去,日常食材、水果都會在下班路上的小區店買或是提前一會兒在手機上下單,下班後就送到,這樣比較方便。」
「不會想去逛一下大超市嗎,當作散心和解悶?」對於記者的這一疑問,凌塵表示,疫情前有時隔一周還會到附近的超市逛逛買買,但疫情後,就儘量減少了到人多的地方,也就少去超市了。「說實在的,現在超市裡的東西幾乎網上都有,而且還更便宜,去超市更多是想鍛鍊下,多走動走動,一直坐著也不太好。」
跟凌塵不同,葉若在華南一縣城教書,她日常的生鮮消費主要是放在家附近的一些夫妻老婆店裡面。「衣服、鞋子都是在淘寶等綜合電商平臺上買,像蔬果肉這些我們都在家門口攤子上買,很近,非常方便。像每日優鮮、盒馬這些我們這邊都沒有。」
當記者問到生鮮電商是否有必要時,葉若坦言,「可有可無吧,如果能比小店便宜,可能就會去買。」
02 分化、融合與聚焦
針對今年零售行業情況,「分化、融合與聚焦」是資深零售觀察者顧尚的理解。
分化就是指業態層出不窮、非常多樣,如社區團購、前置倉、店倉一體、社區店等,可形象地形容為「海陸空」齊上:海就是指多業態經營,路便是實體店,空即是線上業務。「這就是分化,購物渠道越來越多,人們可選擇的購物路徑越來越多,未來也只會更多。」
就連前置倉業態的叮咚買菜,在北京一些區域也允許消費者到小倉選購和自提。誠如顧尚所言,未來零售業必然是走向融合,融消費時代已經到來,只有線上或線下都行不通,因為線下來客數減少,而線上獲客成本也在與日俱增。所以說,像滴滴旗下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也在往線下走,於成都開了首家線下店。
「融合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線上線下兩類渠道的融合,二是消費者消費渠道的融合。後者指的是購物行為也分線上線下,消費者有時候去超市,有時候在線上買,就是什麼工具都有在用,一般都看商品性價比來決定是否入手。」顧尚表示,疫情過後的消費者越來越缺少所謂忠誠度,很多忠誠度都是靠持續低價換來的,一旦價格上去了,忠誠度也就沒了。
聚焦則是指服務聚焦、商品聚焦與商圈聚焦。服務聚焦就是說客戶群越來越精準;商品聚焦為消費者分層,根據消費者畫像來選定商品,梳理商品結構,比如定位中高端人群的盒馬引進相關企業,推出家政服務。這是實體店的玩法,實際上按照網際網路思維,只要能將各方資源連在一起,單用線上社群就可以解決。
所謂商圈聚焦則是指不同商圈就需要有不同的打法,你開在北京郊區的店和開在國貿的店能一樣嗎?明顯不一樣,這裡面就有很多說法。
同時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顧尚言及自身消費渠道構成,他稱,目前也是很少逛線下實體店,包括社區小店,主要會通過朋友介紹的微信群購買,一買就是四五斤起步。「這種方式不見得省錢,有時候反而還比線下貴些,但商品好,這是最重要的。」
顧尚認為,實體店來客數下降不見得是線上各種渠道省錢,消費者調轉馬頭,根源還是在商品層面。
03 變革路上
至於低線市場,顧尚預測一兩年後就會有變化。「現在高線城市出現的一些變化,不久也會在低線城市出現,只是進程會緩慢一點而已。」
變化幾乎轉眼間就發生,未來很難說,但起碼一些省會城市正悄然發生了一些實質性的變化。日前,一福州白領陸笙告訴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之前他大都是用永輝到家買日常用品,自從下了樸樸超市後,現在大多用樸樸超市。
「倒不是說樸樸的商品和價格比永輝好,而是它的服務好一些如快遞小哥能幫忙帶下垃圾,態度還不錯,總體體驗感稍勝一籌。」陸笙說道。可見,往往牽動消費者僅是其中一個點,也許是商品好、價格便宜,也許是像捎帶下垃圾袋這種服務體驗,數不勝數,不一而足。
為使用戶不致流失,很多企業開始了或多或少的變革。以青海西寧一家親超市為例,考慮到菜市場業態的靈活性與煙火氣,近段時間正籌備推出全新的市集業態,以「聯營+自營」的形式開展賽馬機制如賣蔬果的既有超市方,也有引進的商戶在銷售,雙方憑實際經營來論高下。
「菜市場並非都不可取,它裡面承載的人情味,是很多顧客尤其是中老年顧客喜歡的,而這正是我們需要強化的。接下來,我們也會著重提升我們的人性化服務,讓顧客到我們店裡不僅是買東西,也能起到情感撫慰的作用。」一家親董事長賈建全強調。
與一家親一樣,安徽六安的綠籃子超市也極為推崇市集業態。其掌舵者張兵稱,疊加休閒娛樂功能的市集業態店或者稱社區鄰裡中心將會是綠籃子接下來重點要布局的業態。俗話說得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張兵的想法便是將菜市場裡的新鮮實惠與人情味的優點移接至超市裡面,同樣地,也將菜市場的簡陋環境替換成商超明亮整潔的區域,豈不相得益彰。
同處變革中的還有甘肅新樂超市,據新樂超市總經理馬元介紹,當前新樂在西寧的46家門店,已有43家完成了升級改造,銷售平均翻了一番。「我們現在主要是踐行『錯位經營』的思路來經營,與線上品類區隔開來,比如線上糧油米麵配送費錢(超過一定重量會加收相應的配送費),我們就會加大對這一品類的挖掘力度。」
(超市周刊第1546篇原創 撰文| 賴章平
編輯 | 胡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