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場| Racecourse
世界是一個跑馬場。不去大自然,就是去博物館的路上。
這裡是旅行和藝術從業者及愛好者的分享驛站,分享關於旅行知識及遊記,旅行照片和各種旅拍;分享旅程中每一個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展覽資訊、各種體驗及視頻直播。
導讀:
香港M+ 博物館已經開幕一周,跟著短視頻逛逛吧。
M+ 博物館建築▽
2021 年 11 月 12 日,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亞洲首間國際級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 M+ 開幕了!暮秋時分,寒流還未襲港,驅車直抵西九。也路過摩天樓,千姿百態、濃密琳琅,西九卻仍能在遠處體味海風溼潤。天際雲影日色,M+坐落其間,面朝維多利亞港,落落大方。
從維多利亞港遠眺M+,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自首次宣布計劃至今已有近十年時間,M+在萬眾矚目中終於落成。 由知名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聯合TFP Farrells及奧雅納合作設計的M+大樓, 該博物館佔地 65000㎡, 整體建築呈倒 T 形態十分獨特。 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
M+二樓中庭,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M+潛空間,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M+內部空間,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博物館主體基座平臺懸伸於地面之上,外牆由墨綠色的陶瓦組接而成。相比處處可見的玻璃幕牆,M+在不同光線下顏色深淺多變、立顯別致。除此之外,該空間也擁有全球當代精英藝術機構的所有特徵:數十個內部畫廊、屋頂花園、研究中心以及偌大的地下空間。
M+大樓外牆陶瓦細節遠觀M+大樓外牆該館另有一細長塔樓垂直佇立於主體之上。塔立面配備LED顯示系統——夜幕降臨,面向維港將會展示有關M+內容。此時,維多利亞港岸火樹銀花,海面鱗浪層層,無一不在提醒著往來看客:這是一座璀璨的霓虹城市。
夜幕下的M+,由M+提供M+ 博物館建築設計▽
在 2013 年的國際建築競賽中,Herzog&de Meuron 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一同入圍的還有 SANAA、Renzo Piano、坂茂、Snøhetta 和東洋伊藤(ToyoIto&Associates)等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最終M+ 博物館以這樣倒 T 的形態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個倒 T 型的主樓有四個部分組成,一是整個工程的起始點——位於底層的 地下大堂;二是地下大堂上面的博物館入口平臺;三是依附於平臺的展覽空間;四是上方垂直於展覽空間的辦公塔樓。再來說一說 M+ 的外立面,整個外立面並不是由典型的鋁或者玻璃材料打造,而是陶瓦製成的預製單元。上面覆蓋的 14 萬塊陶瓦,以水平的百葉窗結構布置,百葉窗的凹槽內嵌有 LED 燈條,瞬間將外立面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屏幕之一,高 65.8m,長 110m,用來展示藝術訊息,在夜晚尤其亮眼。這些陶瓦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由天然的礦物成分製造,經過一系列步驟,顯現出迷人的暗綠色。
通過一系列品質查驗後,再仔細包裝運到中國組裝成預製組件,然後再進行幕牆系統檢測實驗,以檢測幕牆的柔韌性、抵禦風速、雨水以及空氣的能力。在橫向建築的最上層還打造了戶外花園,供人們漫步參觀▽香港近幾十年的歷史進程足以講述其魅力。 憑藉獨特的地理優勢,香港一躍升至中國、亞洲乃至全世界的藝術熱土。比如上世紀50年代源起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在60年代末前已對香港藝壇產生影響。除此以外,波普藝術、德國表現藝術及嶺南派皆曾匯集於此。中西文化並存、相互碰撞,在高度自由的創作氛圍中,香港大放異彩。上世紀70至80年代,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頂級拍賣行入駐於此,香港遂成為輻射全亞洲的重要國際藝術市場;如今,多家世界級藍籌畫廊都選擇將亞洲分部設立此地,將其稱之為藝術界「風向標」並不為過。
M+面朝維多利亞港,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現在提及香港文化,首先躍入人們腦海的要屬以梅豔芳、張國榮為首的粵語流行文化、密密麻麻的老九龍城寨、方寸間的小公寓以及諸多電影製作人的故鄉——這一切皆是歷史的縮影,映照著此社會文化變革之地。個人與集體的歷史共同構建出這座迷人的城市,M+開館首展《香港:此地彼方》(Hong Kong: Here and Beyond)便呼應此點,以200多件作品,從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現了近50年香港視覺文化的更迭。
陳幼堅《梅豔芳〈飛躍舞臺〉唱片套封》,平版印刷,31.5×63.4×0.3cm,1984年,M+藏品,M+,香港,© Capital Artists Ltd.
M+開館首展之一《香港:此地彼方》(Hong Kong: Here and Beyond)中國光管廣告公司《賓得霓虹招牌招牌》,彩色照片,1994-1997年,M+檔案藏品,M+,香港,中國光管廣告公司捐贈,2015年,© All rights reservedM+ 「相較西方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的視角別具一格。」8000件藏品、47000份檔案材料,M+館藏涵蓋設計、建築、動態影像及視覺藝術等範疇, 海納百川 。
M+ 博物館展廳▽
在這裡還有智能化搜尋功能,自己想看的藏品確定後該藏品會被移動到最前面。
博物館內擁有 33 個展廳及其他展覽空間,約 1,500 件館藏作品。柱子上滾動的字幕是委託日本藝術家中村勇吾設計製作的鳴謝牆▽地下大堂另一個建築特色是大樓兩邊的天窗,能將自然光引入室內,緩解了混凝土空間的壓抑感。該展館名為「香港:此地彼方」,走進大門看見的首個展品是一件名為「另一道門」的作品,寓意為歡迎你進入展廳。這個名為「變形蝸居」的展品是 M+ 委託香港建築設計師張智強設計自宅的模型,整個住宅的面積只有 34㎡,可移動的牆體設計能巧妙的放大縮小空間,隨心變化。沿著樓梯往上到達二樓,這是 33 個展廳中大部分所處的樓層,整個空間極為寬敞,長 110 米,寬 130 米。
觀眾可以從中庭前往四大展區,展廳面積達到 1500㎡ 至 2500㎡。「物件、空間、互動」展出的全是國際設計和建築藏品▽按主題與時間順序探討過去七十年的國際設計與建築,以及作品與我們今天生活的關聯。倉俁史朗設計的餐廳,被M+永久搜藏,我們曾經專門介紹過。(點擊圖片進入往期連結)「個體、源流、表現」則聚焦國際視覺藝術館藏,從亞洲視角探討戰後國際視覺藝術的敘事▽這是安東尼·葛姆雷的《亞洲土地》,項目是葛姆雷在廣東的一個村落與 300 名村民,在一個星期內製作了 20 萬個黏土人偶,也是從 2003 年作品完成以來首次展出。工作人員與 20 位藝術學生一起用三個星期擺放這些泥人,此項目反映了中國的遼闊土地和龐大人口。這個大臺階其實是一個開放式劇院,可容納 400 人。高 5 米,寬 10 米的巨大 LED 屏幕,安裝在懸吊裝置上,可隨時升起降下。拉上帷幕後的劇院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這將會放映紀錄片《M+誕生記》、《M+藝活 x 香港芭蕾舞團——五小舞作》。大臺階下還有三間劇院,分別可容納 180、60、和 40 人▽除劇院外還設有多媒體中心,這裡有 40 個座位,設獨立和多人放映間▽M+ 博物館展覽▽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17號》(Bloodline-Big Family No.17),布面油畫,149×180.2cm,1998年,M+希克藏品,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Zhang Xiaogang
1979年,前瑞士駐華大使烏裡·希克(Uli Sigg)首次來華。彼時,正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解凍」期。前衛藝術家們在逐漸自由的大環境裡脫下了「甲冑」,摩拳擦掌、重拾熱忱。
方力鈞《1995.2》,布面油畫,250×180cm,1995年,M+希克藏品,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Fang Lijun
曹斐《誰的烏託邦》(Whose Utopia),錄像,20分20秒,2006年,M+希克藏品 ,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Cao Fei得益於烏裡·希克,這些散落在歷史中的瑰麗片段被他收集起來——對他來說,這段時間的中國當代藝術尚未與國際「接軌」,擁有非常具體的情境和形態。這固然無法與能夠輕易接觸到信息、辦國際展覽以及駐地創作的當今藝術家相比,然而正是源於此,該時段的中國藝術保留著極強的具體性。
於是,這位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創辦人以及希克獎(Sigg Prize)的贊助人,自首次來華起便與中國眾多藝術家密切合作,在此後40年中進行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
黃永砅《爬行物》(Reptiles),紙漿、鐵和洗衣機,495×1300×900cm,1989/2013年,M+希克藏品,M+,香港
徐冰《天書》(Book from the Sky)局部,木刻活字印刷及木盒,10×33.6×49.5cm,1989年,M+希克藏品,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Xu Bing Studio
2012年,這位收藏家向M+捐贈了估值約為1.67億美元的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品。 令該館的M+希克收藏成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全面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之一,其內容涵蓋繪畫、版畫、雕塑以及攝影和數字藝術等。這填補了中國當代藝術史,甚至為改革開放以來的藝術面貌書寫註腳。
徐震《8848-1.86》,彩色照片,2005年,M+希克藏品,M+,香港,© Xu Zhen雖然經典尚未成文,撥雲見日僅是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已然上路。1999-2001年,先驅策展人哈洛德·塞曼(Harald Szeemann)首次在威尼斯雙年展引入多名中國當代藝術家。相信在日後不斷精進中,M+開創先河的系列收藏得以還原中國當代藝術一個清晰脈絡,成為中國藝術的一個平臺,也讓中國真正成為一個藝術「目的地」。
劉野《賣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Seller),布面油畫,219.9×180.2cm,2004年,M+希克藏品,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Liu Ye
趙趙《兩女一男》(Two Women and One Man),布面油畫,270×200.5×5cm,2009年,M+希克藏品,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Zhao Zhao迄今為止,亞洲已成為藝術發展的重要區域,但美學仍被看作是具有西方意識的思想。
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亞洲土地》(Asian Field),黏土,各約26×8cm,2003年,M+,香港, 由香港匿名人士捐助博物館購藏,2015年,© Antony Gormley
何藩《一天結束了》,銀鹽照片,1957年,M+藏品,M+,香港,何藩捐贈,2012年,© Ho Fan然而至今,不少藝術史仍由西方撰寫, 如何在這種發展模式中擴大亞洲影響力、採納既定藝術史外的多元文化便成為了重中之重。M+以亞洲為課題, 此次開館首展中的《物件·空間·互動》(Things, Spaces, Interactions)展示了過去70年來在亞洲製造及受其影響的500多件家具、建築、平面藝術和其他設計作品。
貝聿銘和曹慰祖《北京香山飯店櫃燈》(Lamp, Fragrant Hill Hotel, Beijing, China),金屬、玻璃和青銅線,47.5×40.5×40.5cm,1982年,M+,香港,© expired
李鼐含《我是一座紀念碑——CCTV衣櫃》(I AM A MONUMENT—CCTV Wardrobe),非洲玫瑰木、不鏽鋼和鏡片,221×150×150cm,2012/2016年,M+,香港,© Naihan Li正如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Suhanya Raffel)表示:「我深信藝術博物館的未來史主要會由亞洲來譜寫,而M+在建構歷史方面將發揮關鍵作用,因為它既是全新的視覺文化中心,也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世界級地標,很少機構能與之媲美。」
蔡國強《二十世紀項目:有蘑菇雲的世紀(照片記錄)》 噴墨印相、行為藝術,60.1×85cm,1996/2007年,M+藏品,M+,香港,藝術家捐贈以紀念陳愛柑女士,2016年,© Cai Guo-Qiang20年前,西九文化區坐落的土地還僅是海港的一部分。如今高樓已起,優雅且恢弘——M+,這座當代首屈一指的創意集合地,靜候每一位往來遊客參與這場藝術盛宴。M+將自己大膽地置於亞洲的藝術中心位置,在許多未來與可能到來之前,歷史已經被譜寫。
以上內容由藝術芭莎與一起設計分享
完
跑馬場真誠地邀約您做一個有情懷的志願者
錄一段視頻,拍一些照片,寫一篇分享日誌
因您的分享,讓更多人學習擁有美的鑑賞力
眼界變寬;因您的分享,內心柔軟
讓志願者們的分享可以
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一批人影響另一批人。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變了規則,請在閱讀後點擊「在看」,這樣才能下一次推送時及時收到本號文章。感謝你的支持和厚愛。
發現「贊」和「在看了嗎?,戳我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