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後,陽光暖照。杭州下城杭氧路上,一路都是環抱的法國梧桐,路邊是陳舊幽靜的杭氧廠房,掩映在綠叢之中,有一種時光沉積凝結的厚重。這裡是杭州杭氧杭鍋工業遺產保護區,又名城市之星綜合體。
驀地,一個特別的建築出現在眼前。這是一個以竹子為主要建築元素搭建起來的建築,兩層樓。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德中同行館」。11月2日下午,隨著杭氧老廠房上空再次響起的火車鳴笛聲,德中同行館正式開館了。
「德中同行館」背後,蘊含著中德兩國深深的友誼。
時間回到2004年,那年中德兩國領導人就舉辦旨在促進兩國友好合作的「德中同行」活動達成共識。直至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活動推向高潮。而「德中同行之家」這個竹製的展亭也成為了中德兩國友好互動的歷史見證,在世博園區百花齊放的展館中,它顯得「綠色清新,別具一格」。上海世博會大幕落下後,德國歌德學院代表「德中同行」活動項目組與杭州「城市之星」項目籤署捐贈協議。
這座形態獨特而美麗的建築,由德國著名建築師,裝置藝術家馬庫斯·海因斯多夫擔綱設計,這是一位一直在亞洲從事竹子的設計和技術應用的可行性研究的設計師,並且自1997年就在其建築設計中應用「竹」這一傳統建築材料。
展館的設計風格結合了現代簡潔、輕盈優雅以及未來主義,並融入了德中兩國的建築文化元素。整座建築沒有基座,仿佛從土壤中向上生長而出,配合傾斜錯落的竹結構,使整座建築充滿活力。屋面及立面造型使人聯想到傳統竹扇及紙傘,通透膜體建築外觀更讓整個建築如同多面拋光的寶石一般熠熠生輝。立面上可見白色織材伸展於竹叢間,夜晚的竹館猶如一盞明燈綻放光芒。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還是一座覆膜全竹結構的二層環保建築。總高約7米,一層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層高約4米。二層建築面積約99平方米,層高約3米,二層有3個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不規則桶裝結構,可作為沙龍、論壇等活動的配套空間使用。
建築牆體結構由天然竹材和透明輕盈的新型材料複合構成。整個建築體現了可持續和環保的理念,易建易拆,所有材料皆可回收或重複使用。建築的支撐體系由產於中國南部的八米長巨龍竹架構而成,材料來源本地化,多數產自中國本土。
德中同行館是「城市之星」項目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文化展館,也將是杭氧杭鍋工業遺產保護開發與蝶變的見證者。
記者了解到,2017年百老匯劇院、W酒店已落戶城市之星項目,如今迎來「德中同行館」開館,城市之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