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不斷從我們記憶深處汲取養分,腦海中一些清晰的畫面出人意料地成為一個項目的起始點,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提案下意識地把科爾多瓦潛存的西班牙-伊斯蘭文化看得很重。面對全球化趨勢將同質化強加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科爾瓦多當代藝術中心希望以另一種方式解讀西方文化,超越那些被用濫的表達。常見通用容器式建築所宣稱的有效性和靈活性值得質疑,讓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建築物:它與一個地方緊密相連,引人到遙遠的回憶,每個空間都在形態上獨立存在,共同融合成一個變幻多端的時空,不同的尺寸、功能和空間特質序列性地展開。
我們一直仰慕從前伊斯蘭藝術家、工匠和建造大師所採用的幾何規律,通過這些暗含的規律,他們實現了各向同性的清真寺空間、雕琢著拱頂和蜂窩狀曲面屋頂的建築物、裝飾圖案複製排列的花窗、地磚和壁飾。我們也仰慕那些伊斯蘭傳統詩文故事中的規則與敘述節奏。像那些一個故事套另一個再套另一個如此往復的文學結構——一個沒有盡頭的故事,我們的項目始於一種系統,一種幾何形狀複製的規則,以一個六邊形為基本單位,衍生出三種不同房間大小:150m2,90m2,和60m2。就像一個排列組合遊戲,這三種空間的各種組合方式產生不同空間序列,這些空間可能會共同組成一個展覽區域。
一層的藝術家工坊和樓上的實驗室與展覽大廳相鄰,他們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分:藝術作品也可以在工坊裡展出,展覽大廳同樣可以作為藝術創造的場地。黑盒子禮堂被設計成一個舞臺區域,適合於戲劇製作、會議、電影放映、甚至視聽展出。科爾瓦多當代藝術中心沒有唯一的中心:它的聚焦點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處處皆是。一系列房間與一個公共走廊相連,不同功能在這裡匯合。作為流線交叉處與匯聚點,走廊是用於展覽與交流的公用空間,人們可以在這裡欣賞裝置作品或展出、光顧咖啡廳、使用多媒體圖書館、等待黑盒子禮堂一場表演的開始、抑或是凝視瓜達爾基維爾河。材料的選擇進一步強化「藝術工廠」這一貫穿整個項目的感覺。在室內,牆體、水泥板和連續的水泥牆實現了一個可以通過不同形體介入獨立改變的空間。一個電子、數字、音頻和照明設施的網絡創造了多視圖與連接的可能性。
在室外,這座建築選擇了單一材料的表達: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GRC)預製板同時覆蓋穿孔與不穿孔的建築表面,或者形成大廳平面或成角度的屋頂。系統的工業化概念與材料的不滲透性、絕緣性以及輕質性不僅共同確保了建造的精準與合理,而且是整體概念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面朝河流的立面凸顯了建築外表皮,它被設想成一層有六邊形穿孔的幕帳,其背後設置著單色LED燈網。通過適當電腦程式,視頻信號將生成圖像和文本並投射到河面上,這使一些專門安排的裝置作品成為可能。在白天,自然光透過孔洞照進室內走廊。
在科爾瓦多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家、訪客、專家、研究員和公眾像在當代祖克舞(zouk)中一樣匯聚一堂,脫離明顯空間層級關係。它會成為一個藝術創作中心,將建築空間與公眾連接:一個開放實驗室中,建築試圖激發新的表達模式。最近一些有關新技術的藝術提案似乎沉浸於一個脫離物質實體的虛擬世界。但或許通過這個藝術中心,帶著對這種普遍現象的異議,我們相信建築本身、瓜達爾基維爾河、科爾瓦多的今天與昨天不是簡單的偶然情況,而是(且一直是)一場對話、討論或是反對的起點。這些情緒難道不也是所有藝術表達探索的基礎嗎?
建築師: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攝影師: Roland Halbe, Fernando Alda
譯者:高可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