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上第一款搭載高超音速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在俄羅斯正式亮相。俄羅斯通過將「先鋒」高超音速飛彈戰鬥部安裝在SS-19洲際彈道飛彈上,使自己擁有了洲際高超音速打擊能力。
俄羅斯的做法馬上在國內中文網際網路上引發了熱議,那麼,和我國的DF-17高超音速飛彈相比,俄羅斯此次的高超音速洲際飛彈到底有哪些不同?我國的洲際飛彈又能否借鑑俄羅斯的做法,使用高超音速彈頭作為戰鬥部呢?
偏重常規作戰和DF-17和偏重戰略威懾的俄高超音速洲際飛彈
雖然和我國的DF-17高超音速飛彈相比,俄羅斯新型高超音速飛彈戰鬥部同樣採用了「乘波體」設計,但是兩者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別。我國DF-17高超音速飛彈,主要使用的是「錢學森彈道」,而俄羅斯新型高超音速飛彈,使用的則是「桑格爾」彈道。
「桑格爾」彈道的特點,是「火箭助推-大氣層邊緣跳躍飛行」,於1933年由德國科學家提出。而「錢學森」彈道的特點,是「火箭助推-再入大氣層滑翔機動飛行」,由錢學森在1948年提出。
「錢學森彈道」在進入大氣層之後,主要依靠在大氣層內的氣動滑翔來進一步增加射程,有利於發揮常規武器的制導精度優勢。也就是先用彈道飛彈將彈頭投送到大致目標去,再依託常規飛彈對目標進行跟蹤和精確命中,主要適合打擊遠洋航母等海上機動目標。
「桑格爾」彈道則恰好相反,主要彈跳軌跡的方式延長射程,也就是俗稱的多次跳躍。缺點是不利於對常規目標進行打擊,因為不方便精確跟蹤和準確打擊。但好處是射程遠、攻擊速度高。比如俄羅斯高超音速洲際飛彈,射程達到11000公裡,末端攻擊速度可以達到27馬赫。
所以,我國的DF-17高超音速飛彈主要用於對航空母艦等常規作戰目標進行攻擊。而俄羅斯的高超音速洲際飛彈,則主要用於戰略核威懾,兩者並沒有誰比誰更強一說,主要是看執行什麼樣的作戰任務。
當然,俄羅斯自己對於高超音速飛彈的任務分配也很清晰。比如這次曝光的高超音速洲際飛彈主要執行核威懾任務,「鋯石」高超音速飛彈主要是反艦版高超音速飛彈,最大飛行速度8馬赫,此外還有一款機載版高超音速飛彈,也就是「匕首」高超音速飛彈。
對我國洲際彈道飛彈部隊的啟示
這些年來,美國一直在加強對傳統彈道飛彈的攔截試驗。雖然以目前的眼光來看,彈道飛彈的攔截成功率仍然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無論怎麼樣,彈道飛彈的生存環境,確實開始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響。
但攜帶高超音速彈頭,對於洲際彈道飛彈來說也有一定的不利影響。比如高超音速彈頭的體積一般較大,會導致洲際彈道飛彈能夠攜帶的分導式多彈頭數量減少,降低洲際彈道飛彈的綜合打擊能力。
因此,雖然俄羅斯高超音速洲際飛彈對我國洲際飛彈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借鑑意義,但也不用太過於著急,將所有的洲際彈道飛彈都升級為高超音速洲際飛彈。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