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這個幕府末代將軍丟了政權卻贏了民心

2020-12-21 網易新聞

編者按: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今年為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是如何從一個蕞爾小國成為世界強國的?網易歷史同「輕日本工作室」特推出「明治維新」系列,還原150年前席捲日本的維新浪潮。

上期回顧:

明治維新 | 拉開維新的序幕:"技術宅"佩裡的奇幻漂流


作者|蕭西之水,輕日本工作室成員,網易歷史專欄作家,日本史作家,出版作品《誰說日本沒有戰國》《第〇次世界大戰》,目前研究方向為大正昭和時代政黨政治、昭和時代日本軍部與官僚體系等。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日本橋』那三個字,你知道是誰寫的麼?」

清明時節,與友人相會於東京賞櫻,途徑日本橋,對方就指著懸掛在高架橋上的那塊牌匾問道。


日本橋

「德川慶喜啊!」看到我發呆,對方便提醒道。

如今這座花崗巖橋是東京(江戶)歷史上第19座日本橋,落成於1911年,是日本進入近代化的重要象徵。然而橋身題字卻未找任何文學家墨跡,反而選擇曾經的「朝敵」德川慶喜的字跡,這在強調「正統」的明治時代頗為異樣。

想來有趣,早在1898年,這位遠離政壇30多年的「末代將軍」就重新回到東京,得到明治天皇接見;1902年,他獲得明治政府授予公爵之位,而要知道明治元勳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的後人也只是侯爵;到1908年,他又以「大政奉還」之功而獲得勳一等菊花大綬章,榮典已極人臣。


德川慶喜

不過時光倒退四十年,1867年的「大政奉還」卻是明治維新人士的眼中釘。

「一會桑」:德川慶喜的將軍之路

歷來認為,明治維新的鬥爭雙方是「(打)倒幕(府)派」(明治政府)與「(輔)佐幕(府)派」 (江戶幕府),也就是薩摩、長州等志在倒幕的西南雄藩與德川幕府舊勢力之間的對決。然而奇怪的是,新政府軍的「東徵先鋒總司令官」叫做德川慶宜,正是16代尾張藩藩主,這可是擁有幕府將軍繼承權的「御三家」之首。

江戶幕府末期,看起來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面對洋人」:想打跑洋人的是「攘夷」,想打開國門好好做生意的是「開國」。然而事實上,當時最重要的課題是「誰來決定『如何面對洋人』的國策」:幕府當然想把決策權抓在自己手裡(集權);與此同時,散布日本全國各地的諸侯卻認為,應該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公議」政體。

「集權」與「公議」之別,才是貫穿江戶幕府末年乃至整個明治時代中前期的根本課題。

更深一點說,江戶幕府名義上掌控在將軍手裡,實際權力卻早被世代跟隨德川家的諸侯(譜代大名)所壟斷,即便是德川家親族(親藩大名)也無法染指國政。所以到了幕府權力動搖時,親藩大名就反過來與長期被幕府排斥的其他諸侯(外樣大名)結成同盟。

1853年,就在美國海軍準將馬修·佩裡率領4艘軍艦「黑船來航」日本以後,13代將軍德川家定繼位。不過這位將軍體弱多病、身後無子,幕府內部普遍要求從迎立新的養子作為繼承人,於是譜代大名擁立(後來的14代將軍)德川家茂,而親藩大名卻與外樣大名一起,支持「御三家」出身的德川慶喜作為另一位候選人。

所以德川慶喜最初的身份,並不是「末代將軍」,而是各大諸侯反抗幕府的一面旗幟:1860年,譜代大名領袖井伊直弼遭到刺殺(櫻田門外之變),再沒有人能阻止各大諸侯參與國政;1862年,各大諸侯中實力最強的島津久光(薩摩藩)進入江戶,擁立德川慶喜為「將軍後見(輔佐人)」;1864年年初開始,數位表現活躍的諸侯紛紛抵達京都,準備召開國政會議解決具體問題,而德川慶喜也順勢成為諸侯集團的領袖。

然而,德川慶喜並沒有完全反抗幕府,也沒有完全支持幕府,而是藉助兩邊的優勢成立了一個有趣的「中間派」:「一會桑」政權。

在京都的國政會議上,德川慶喜與島津久光爆發激烈爭吵:1864年舊曆二月十六,京都朝廷設宴調停,但德川慶喜喝了個爛醉,指著鼻子罵島津久光是「大蠢貨」,要求「不再共事」。一番吵鬧之後,國政會議被迫終結,德川慶喜把對自己威脅最大的薩摩藩勢力排除在外。

雖然斥退反對派,但在這一階段,德川慶喜並不是要重塑幕府權威,而是要建立獨立於幕府、獨立於雄藩的新政權。辭去參預之後,德川慶喜也在三月底順勢辭掉「將軍後見」,不在江戶幕府擔任任何職務,轉而成為京都朝廷新設的「禁裡御守衛總督」兼「攝海防禦總督」,以京都朝廷為嶄新的權力來源。


禁裡御守衛總督時代的德川慶喜

換言之,與其繼續受到江戶幕府掣肘,德川慶喜也想掙脫出來,建立一個既不反對幕府、也不受制於幕府中樞的新政權。

為強化權力基礎,德川慶喜逐步倚重駐防京都的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桑名藩主松平定敬兩位親藩大名,同時與皇室、公卿之間保持著良好關係。以德川慶喜(一橋)為核心,以會津為主力,以桑名為輔助,後世所謂「一會桑政權」正式誕生。

有了「一會桑政權」,江戶幕府與反幕府派之間的矛盾逐漸減弱,朝廷也願意依靠德川慶喜作為全國事務的負責人,局面一時穩定下來。1865年舊曆十月,天皇下詔,允許德川慶喜全權負責解決當時國內最為棘手的問題:討伐反對幕府的長州藩。

由於反對幕府所持「開國」國策,長州藩在幕末多次鬧事,甚至在1863年曾經進攻過京都皇宮,進而被斥為「朝敵」。對於當時的幕府而言,徵討長州藩無疑是樹立權威的重要步驟。

誰承想,由於德川慶喜排斥薩摩藩,薩摩藩反過來與長州藩聯手,形成著名的「薩長同盟」。雙方在1866年初結盟,靠著薩摩藩強大的武器裝備與長州藩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15萬從各地徵召而來的幕府軍反而被4000名長州藩兵擊敗。


長州戰爭地形圖

雪上加霜的是,舊曆七月二十日,14代將軍德川家茂去世,由於沒有後嗣,將軍繼承人只剩下德川慶喜一人。這時的德川慶喜又面臨一次重要選擇:如果他就任將軍,「一會桑政權」就會與幕府舊勢力結合,成為各大諸侯的眼中釘;相反如果他固辭不受,將軍之位則不得不廢除,各大諸侯理想中的「諸侯會議」就成為可能。

最初,德川慶喜並不願意就任將軍。畢竟江戶幕府權威低下,與其接過將軍之位,不如親自出陣取得軍功。舊曆八月八日,德川慶喜宣布率領精銳部隊出徵長州藩,天皇召開隆重的送行會予以支持。

然而舊曆八月十一日,一則壞消息突然傳到京都,震驚眾人:長州藩以寡敵眾,反過來佔領了進攻自己的小倉藩。這一方面讓人認識到長州藩不好打,另一方面也讓朝廷裡反對徵長戰爭的呼聲越來越大。斟酌再三,一橋慶喜決定放棄親徵。

問題在於,已經宣布要出徵,也得到天皇準許,現在卻打退堂鼓,不由得讓人嗤笑。如果徵長戰爭就這麼結束,那德川慶喜最多只能是日後的諸侯會議一員,難以起到領導作用;但如果就任將軍,那德川慶喜首先會獲得幕府舊勢力支持,再加上自己的「一會桑」基盤,這時候再主動聯絡各大諸侯,自然可以成為諸侯會議的領導者。

舊曆十二月五日,一橋慶喜就任江戶幕府第15代將軍,「大政奉還」也隨即搬上日程。

「大政奉還」:德川慶喜「突然死亡」

德川慶喜雖然輸了軍事,政治上卻依舊處於優勢。

德川慶喜將「一會桑」政權時期積攢的政治資源注入幕府,全國政局又一次發生變動。正如長州藩倒幕志士木戶孝允所言,「關東政令一新,兵馬之制也有重大變革,決不可輕視一橋(德川慶喜)之膽略;若不能抓住挽回政局的先機,反過來被幕府搶佔先機,結局便可能如同(德川)家康再生」。

所謂「家康再生」,不僅是借典故說明要防止放虎歸山,也是警告眾人:德川慶喜是一個絲毫不遜於江戶幕府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的政治人物。

1867年初期,德川慶喜在政治局面上極為強勢,甚至在舊曆五月初的國政會議裡無視島津久光所提提議,拒絕原諒反抗幕府的長州藩。在德川慶喜的強硬作風驅使下,薩摩藩大為失望,便從尋求「公議」轉為支持「武裝倒幕」。

然而這時,一直在薩摩藩與幕府之間擔任調停工作的土佐藩卻有了新的動向。舊曆六月底,土佐藩士後藤象二郎、坂本龍馬找到薩摩藩,提出應以非武力方式確立「公議政體」,即實現「大政奉還」。眼見薩摩藩已經越來越強硬,德川慶喜便接受土佐藩的建議,在舊曆十月十四日向朝廷上奏「大政奉還」。


大政奉還

這樣一來, 薩摩藩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大政奉還」已經實現,只要公議政體還有可能成立,那麼薩摩藩發動倒幕運動就顯得缺乏大義名分;另一方面即便「公議政體」能成,德川家親藩與譜代大名積攢兩百多年的勢力依然會讓他們成為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家族,對於薩摩、長州這類外樣大名自然不會友好。

於是,薩摩藩的任務就從建立「公議政體」,轉為爭取公議政體的主導權。這時候唯一的大義名分,就是以天皇名義發動政變。

1868年1月3日,薩摩、土佐、廣島、尾張、越前5藩重臣齊聚公卿巖倉具視宅邸,五藩藩兵隨後封鎖皇宮九門,隨後巖倉具視進入皇宮,要求實行「王政復古」。所謂「復古」,理念上不僅是廢黜近700年的幕府制度,同時也要廢除上千年以來朝廷的攝政、關白職位,將政權體系恢復到王權集中時代。

「王政復古」發動當晚,維新政府第一次會議舉行,要求將德川慶喜系統排除出去。就在這時,「大政奉還」的提議者、土佐藩前藩主山內容堂立即向薩摩藩發難,斥責道:「如今這是什麼事?二三公家擁著幼沖天子,要搞什麼陰謀?」


京都小御所

山內容堂其實代表了很多諸侯的想法。「大政奉還」一經實現,武裝倒幕就沒了大義名分,薩摩、長州等倒幕藩發動「王政復古」,政治上存在不正確性。五個「王政復古」諸侯裡,尾張、越前都是德川家親藩大名,土佐藩山內容堂也表示反對,倒幕藩其實很難把德川慶喜排除出諸侯會議。

1月7日 ,倒幕派不得不通過妥協方案:只要德川慶喜「辭官納地」,自願降格為普通大名,那麼給予「前內大臣」待遇,並給予朝廷官位;誰承想德川慶喜卻佔據政治正確,乾脆在1月13日要求朝廷撤回「王政復古」大號令;再到1月16日,朝廷發布詔書,提到「德川祖先之制度與美事良法皆不必變更,列藩體此聖意」,在事實上認可德川幕府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

「王政復古」事件爆發以後,德川慶喜迅速離開京都而抵達大坂,召集全部外國公使來主張自身的政治合法性,日本一時間形成「京都-大坂」的雙重政府形態。

為了動搖幕府後方,薩摩藩在江戶城聚集大量流浪武士,連續數月襲擊那些幫助幕府的商人與武士。1868年1月18日,負責江戶城治安的莊內藩兵便盡數出動,襲擊江戶城薩摩藩邸,經過一天一夜的戰鬥,薩摩藩邸被夷為平地,64名武士死亡。

德川慶喜雖然不在江戶城,但1月22日,襲擊薩摩藩邸的成功消息便傳到大坂,讓幕府方面看到勝利希望。如今薩摩藩雖然佔據京都,卻只有長州藩與土佐藩一部分勢力支持;幕府方面,德川慶喜已經在大坂厲兵秣馬,率領新組建的幕府陸軍與會津、桑名藩兵準備決戰。


幕府陸軍

在大坂眾多舊幕府勢力的鼓動下,2月,德川慶喜發布「討薩(摩)表」,宣布舊幕府軍進攻京都。誰承想幕府軍由於進攻缺乏計劃性,各部隊之間合作也存在問題,迅速落於下風;而京都方面,倒幕軍隊挾天子以令諸侯,授予自身象徵大義名分的「錦御旗」,這就讓舊幕府軍背上「逆賊」之名。

軍政雙方壓力下,開戰僅過了三天,德川慶喜就被迫從大坂城沿海路逃回江戶城,他的政治生命也連同江戶幕府一樣走向終結。到5月初,倒幕軍隊兵臨江戶城,德川慶喜指示幕府方面求和,讓江戶城免除一次兵災,也促成日本這場內戰以極快速度結束。

如果不是德川慶喜主動投降新政府,進而促成江戶城「無血開城」,一場兵亂恐怕難免。雖然是政治上的失敗者,德川慶喜卻保住了江戶城的民心,幾十年後,薩摩、長州建立的明治政府腐敗不堪,人心皆思江戶,德川慶喜自然也成為新生日本橋的最好題字者。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吳京昴_NN9381

相關焦點

  • 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四個歷代第一,創下德川將軍之最
    摘要: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四個歷代第一,創下德川將軍之最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政權的最後一任統治者,都會被後世牢牢記住,檢討他的施政得失,最重要的就是失敗原因,為何造成了統治終結。而且,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過世後的四個月,將軍的位置都是空的,這可是自德川幕府以來首見,主要是因為德川慶喜本人還在猶豫是否要成為將軍。這對於德川幕府的統治同樣帶來巨大影響,特別是在幕府進退不能的情況下。公元1858年,發生一件世界大事。
  • 丟掉武士階層700年政權,日本末代將軍退位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後。那麼,日本歷史上的末代將軍是一個什麼人呢?他後來的命運又怎麼樣?日本歷史上最後一位將軍叫德川慶喜,他其實算是一個倒黴的「亡國之君」,他一直到1866年才當將軍,因為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死了,這個時候德川幕府已經算是危如累卵了,德川慶喜算是做了最後的努力,他當時只有一根稻草抓了,就是法國人,他幻想在法國公使羅什的建議和援助下,吸取歐式制度進行幕政改革,設想建立一個以德川氏為中心的統一權力結構。
  • 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被稱之為二心殿下的德川慶喜是怎樣的人?
    也是在這場戰役裡,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被打得一敗塗地不說,在帶著部隊跑回了大阪後,一看戰況對己方不利,連夜丟下部隊逃回了江戶,並在不久之後就向政府軍投降了。長達264年的德川幕府就這樣落下了帷幕,而作為末代的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也沒少被罵是無能之輩,那麼他到底是不是無能之輩呢?
  • 日本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何與倒幕派開戰?
    摘要:日本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何與倒幕派開戰?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一行人,在進入大阪城後,略作休息於翌日先接見立場親近幕府的法國公使侯許。據薩道義《明治維新親歷記》一書記載,慶喜離去後,外國奉行遞交書面告知:慶喜已辭去將軍職(十月二十四日主動向朝廷辭職),今後請以「上樣」稱之。十二月十六日晝八時半,慶喜在大阪城御白書院正式接見英、法、美、荷、義大利、普魯士六國公使,親自說明自大政奉還以來兩個月間日本政局的演變。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末代幕府將軍退位後,他們家族依舊繁榮
    他就跟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一樣,先臣服於豐臣家,隨後搶了人家的江山,建立了幕府政權。日本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據說他們的天皇延續了一千多年都沒有中斷過。不管是誰出來執政,天皇的權威都是不容侵犯的。因此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的時候,天皇依舊還是日本的最高領導人。
  • 扶桑談·動漫與政治③|《銀魂》對「攘夷」與明治維新的反思
    《銀魂》的「將軍暗殺篇」中,以高杉晉作為首的攘夷派扶持德川喜喜作為傀儡,試圖從幕府將軍德川茂茂手中奪取政權。其中,德川茂茂的原型就是第14代幕府將軍德川家茂,而德川喜喜的原型則是第15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
  • 統治了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滅亡後,德川家族怎麼樣了?
    日本由於國內的歷史地理特性,在古代並沒有像中國一樣,形成以皇權為基礎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反正而形成了一種比較鬆散的政治體制,而且天皇很長時間被「虛君」化,由武家將軍執政,這便是「幕府」,而日本最後的幕府政權就是以德川家為將軍的「江戶幕府」,它統治了日本超過260年。
  • 幕府的統治終結之後,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何能夠活到1913年?
    哈嘍,這裡是老李,以後老李每天都會帶大家說一些歷史問題,那麼感興趣的小可愛就可以點擊下關注喲,那今天小編說的是幕府的統治終結之後,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何能夠活到1913年?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簡單的說一下。
  • 古代日本最厲害的天皇,滅了幕府將軍,還開創盛世,不是明治天皇
    其中,明治天皇是公認是最厲害的天皇,首先滅了德川幕府,奪回政治實權,然後實行明治維新,菊花王朝從此崛起,最終日本躋身世界強國。 對於古代的日本天皇,或許很多讀者都不怎麼了解,但實際上古代有很多日本天皇是很厲害的,現在要介紹的這位日本天皇可以說是最厲害的一位,他滅掉了鎌倉幕府,奪回政治實權,還開創了短暫的盛世。
  •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三大幕後功臣,功勳遠超維新三傑
    內容(1)奉還政權;(2)設上下議政局;(3)登用天下人才;(4)廣泛採納公議修改條約;(5)重新撰定法典;(6)擴充海軍;(7)設置親兵保衛帝都;(8)就金銀物價制訂與外國相等的法令。  幕府將軍看到「船中八策」後,受啟發宣布「大政奉還」。名義上把權力交還給天皇,實際仍保留實力。
  • 最後的將軍:原來歷史可以不流血
    沒有德川慶喜,就沒有明治維新。 沒有德川慶喜,就沒有明治維新。在血流成河和拱手政權之間,這位只有三十歲的年輕人選擇了後者而放棄了前者。最後一個幕府將軍慶喜使一個受傷已久的古老問題再次冷峻地突出:原來歷史可以流血,也可以不流血。
  • 日本幕府時代結束,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最終結局如何
    德川慶喜是幕府時代的最後一任將軍,如果把幕府體制比作一個政權,那他該算亡國之君。按說,亡國之君一向沒有好結果。可是,他和明治天皇的政府兵打了一仗後,居然還得到明治天皇的厚遇,得以善終。這是怎麼回事呢?按道理,德川慶喜是沒有繼承幕府將軍的資格的。不過,他9歲時,由於德川一橋絕嗣,在第12代幕府將軍德川家慶的指示下,他被過繼給了一橋家,成為家督。這樣一來,他不僅得到了德川一橋豐厚的家業,還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幕府將軍。
  • 日本明治維新:沒錢搞改革,怎麼辦?朝臣獻策:「官不與民爭利」
    近代史以來,在東亞,日本的明治維新是變法圖強的成功案例。不過,明治維新在讓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同時,也逐漸表現出狼子野心。事實上,歷史上,日本這個國家向來暗藏雄心。早在日本戰國豐臣秀吉時期,由於中日兩國的聯繫日益疏遠,日本以侵略朝鮮、進攻中國、轉戰亞洲,繼而徵服世界的狼子野心便初見端倪。
  • 統治日本兩個多世紀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後,德川家族有沒有被清算?
    讓我們來以日本的德川幕府為例,好好了解一下。 熟悉日本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治維新是日本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標誌,正是因為進行了明治維新,日本才能不費吹灰之力打敗亞洲巨無霸大清帝國,還狠揍了沙俄帝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 日本風雲:從幕府統治到明治維新,倒幕運動是如何影響了日本的?
    「公武合體」的意思是聯合朝廷(公家)和幕府(武家)改造幕府權力,讓強藩參與到議政中。這次計劃,幕府統治是想借天皇證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使攘夷派沒有攻擊的口實,同時拉攏各個強藩。但地方強藩卻一直想從幕府手中奪得權力,這就導致計劃很快就破產。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德川幕府的轟然倒塌「轟然」這個詞似乎強調了德川幕府倒臺的突發性,但德川幕府的崩潰並非偶然,而是長期危機醞釀所致。首先是德川政府與地方大名的不和導致了統治階層內部的分裂。親藩大名都有資格繼承將軍之位,爭權奪勢情況愈發嚴重。實力雄厚的外樣大名對於幕府壟斷政權感到不滿,想要獲得更大的發言權。
  • 既然沒有將軍繼承權,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什麼是水戶家出身?
    本鬼在前文《江戶幕府「御三家」之一的水戶家為什麼沒有將軍繼承權?》中曾提到,江戶幕府「御三家」之一的水戶家沒有將軍繼承權。正因如此,水戶家的政治地位要低於「御三家」的尾張家、紀伊家。但奇怪的是,江戶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就是水戶藩(水戶家)藩主德川齊昭的第二個兒子,也就是說水戶家的人還是當了將軍。既然水戶家沒有將軍繼承權,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什麼是水戶家出身呢?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後受到天皇賞賜,如今成日本財閥
    在倒幕運動發起的同時,明治天皇也順利登基,他本人對於德川家族的統治非常不滿,他也是倒幕運動的支持者,不過德川幕府被推翻後,他沒有清算德川家族,當時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見家族大勢已去,果斷就放棄了權力,把政權還給了天皇,看到他這麼主動,明治天皇也沒有為難他,還給了德川家70萬石的封地,德川慶喜也一直過著逍遙的日子,最終還得到善終。
  • 明治維新|《銀魂》:一部被惡搞的幕末史
    編者按: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今年為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是如何從一個蕞爾小國成為世界強國的?網易歷史同「輕日本工作室」特推出「明治維新」系列,還原150年前席捲日本的維新浪潮。
  • 日本古代的幕府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天皇不直接統治日本?
    日本幕府政治是日本古代的一種中央政府機構,與中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相類似。當時的最高權力者為徵夷大將軍,也稱幕府將軍,掌控著實際權力。日本這種制度開始於1185年,一直到1867年結束,一共延續了682年。日本的幕府一共經歷了三個時代,分別是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