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博物館為數不多的聚焦傳統賞石實物為主題的展覽,上海博物館的「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今天開幕,展出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贈上海博物館的70餘件供石。此外,上博還從原有收藏中挑選出清代高鳳翰銘「小方壺」石及陳洪綬、藍瑛、惲壽平、吳湖帆等歷代名家的畫石真跡共展。
澎湃新聞今天下午在現場看到,展覽分為「慕古追邈——追尋古石之路」「採瑰第品——供石的識別與欣賞」「模形範質——有趣的類石清供」三個單元,在介紹中國傳統文房供石文化的同時,藏家的玩石心路亦得以呈現。據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這是疫情爆發後上博開幕的首個展覽。據悉,因受疫情影響,本次展覽較原定計劃略有延遲,但仍趕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之前得以與觀眾見面。
展覽現場
明 陳洪綬 石下倚人圖冊(左) 清 惲壽平 芝房石丈圖冊(右)
父女兩代供石收藏家先後捐贈珍藏
胡可敏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1982年旅居美國。父親胡兆康曾是滬上知名的古董、供石收藏家,1994年將珍藏的76件供石捐贈給上海南翔古猗園。胡可敏受父親影響,開始供石的收藏與研究,其本人在國際和國內觀賞石收藏界都有廣泛的影響。胡可敏說,父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她,晚年,他想讓賞石者有一觀石之處,將畢生收藏的供石捐出來了。
青州歸石 青州石
據上海博物館介紹,2018年初,胡可敏女士正式向上海博物館提出了捐贈所藏古代供石的意願。館方從胡可敏女士有捐贈意向的藏品中,精心挑選了六十件(套)(實際數量為78件,均於此次展出),不僅有靈璧、太湖、昆、英等經典石種,也包括多種地方石種和陶、銅、玉、木等其他材質的類石清供,均有原配或舊配座架,一些供石上還有前人題刻,極富觀賞和收藏價值。經過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這批珍貴的供石藏品從胡可敏女士美國波士頓城郊的家中運抵上海博物館。
「襄陽無語」銘硯山 英石
入口處的多媒體投影營造的園林意境
步入展廳首先看到的是多媒體投影,將觀眾帶入中國傳統園林情景,有一種動靜相宜的呼應。因當前疫情防控需要,本次展覽沒有舉行常規的開幕儀式。遠在美國的捐贈者胡可敏女士及其家屬亦無法親蒞現場,只能通過手寫書信致意,字裡行間體現了上海博物館與藏品捐贈者之間的寶貴情誼。她在信中寫到:「『高齋雋友』是中國主要博物館第一次舉辦的傳統文房供石為主題的展覽。我很為這批供石高興。這些被歷代文人視為『雋友』或『亦師亦友』,傳承了幾代人的供石將在上博展示給上海觀眾。」
祥雲石 昆石
別有洞天 靈璧石
「我了解中國目前存世的古石並不多,所以一直想把這些古石留在中國。」雖未能親臨開幕現場,胡可敏在其所撰的《藏石紀事》中提及捐贈初衷,「2007年我收藏了一方據傳為漢代之物的』昆明石』。雖然石上並無銘記,但在收藏此石二百四十多年的淄川李氏家族之《李氏宗譜·世保錄》上記載了歷代名人雅士的題詠詩文,均言此石為漢武帝時,於長安附近挖昆明池所得,因有』宜男』之奇,遂為歷代所寶。購得此石後,我一直在為此石頭尋找永久藏處。最終在上海市文物局與上海博物館領導的支持下,達成了連同這方』昆明石』一起共七十餘件文房供石捐贈上海博物館的協議。」
昆明石(一名「宜男石」)
據悉,胡可敏女士捐贈藏石時曾感慨:「中國這麼多家博物館,只有上海博物館,一直在收藏和宣傳文房供石!」其所指即上博收藏的一方清高鳳翰銘「小方壺」供石。這件「小方壺」供石是由收藏家、原上海市老領導王一平於1998年,連同吳湖帆為供石所繪配畫《宋坑小方壺石圖軸》一同捐贈給上博的。「宋坑小方壺」出於東海水中,又稱「嶗山海底玉」,通體黝黑泛綠,造型有致,為高鳳翰舊物,近代經錢鏡塘、王一平遞藏,石上和底座分別有高鳳翰、吳湖帆題銘。」
展覽現場
清 高鳳翰銘「小方壺」供石
吳湖帆為供石所繪配畫《宋坑小方壺石圖軸》
據王一平之子王時駟介紹,他的父親當年就是在拒絕胡可敏求購「小方壺」供石之後將其捐贈給上博。此次展覽,這一供石與胡可敏的捐贈又將殊途同歸,共同呈現於上海博物館的展廳。
四大名石與「瘦、皺、透、漏」相石四法
何為供石?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副主任施遠表示,「供石」者,清供之石也,其名大約來自於蘇軾詩文中的「石供」一語(如「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瓏」)。雖然並未明言「供石」,但「以石供」之石,自然就是「供石」了。《說文》說「供」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陳設,一個是「供給」。所以文人在書齋中陳設的石頭,其所供養的對象自然是一顆文心。
卷浪石 博山文石
施遠表示,目前公認文人賞石之開始成為風氣是在唐代,從牛僧孺、李德裕、白居易的園林建設雅事和唐詩中大量詠石詩歌可以判斷,當時文人關注的重點是園林石。
除了施遠所說的詠石詩歌外,一些傳世的繪畫作品也可作為唐代賞石風氣初現的直觀證據,比如唐孫位《高逸圖》中就畫了高士隱居在山水之間,他的房前屋後都放著大型園林石;唐朝畫家閻立本的《職貢圖》中則描繪了當時南洋三國使節手捧奇珍異寶前來中土朝貢,其中就有手捧奇石者,可作為小型賞石出現的證據。
「到了宋代,賞石才真正側身珍玩之列,得到文人士大夫普遍的追捧。愛石成癖的米芾留下了書法名跡《珊瑚帖》,其中誇讚自己收藏的珊瑚筆架,想來在愛石之人看珊瑚,就是在看特殊的石頭」。施遠說。
宋徽宗趙佶,蘇軾、米芾等文人的參與對中國傳統賞石文化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如宋徽宗曾勞師動眾建艮嶽,蘇東坡寫過《怪石供》,米芾拜石的典故至今流傳甚廣,其總結的相石四法——「瘦、皺、透、漏」更是被視為品評賞石優劣的標準。
談及古石的鑑別與欣賞,胡可敏認為,關於中國古代供石的欣賞,這是一個學界、石界較少討論的課題。因為存世的古石並不多。一般來說可以通過三方面來識別古石:石表( 俗稱「包漿」)、木座和銘文。《雲林石譜》中列有116 種古石,我們現在能對上號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在鑑別古石時,會有誤區。但古石中四大名石:靈璧石、英石、太湖石和昆石仍是收藏者最關注的古石。
「三峰伴月」研山 靈璧石
「飛峰探月」研山 靈璧石
御使峰 英石
靈璧石產於安徽靈璧,被譽為「天下第一石」;古代英石產於廣東英德,存世古代英石較多,英石是「瘦」「皺」的典型;太湖石原指產於江蘇太湖,被湖水衝蝕的灰色水石,是「瘦、皺、漏、透」的典範;昆石產於江蘇崑山。此番她的捐贈就有不少是四大名石,比如「三峰伴月」、「飛峰探月」、「絲路山」等屬於靈璧石,「靜思」、「逸雲峰」等屬於英石,「白皺雲」與「疏風漏月」等屬於太湖石,「研山人」與「祥雲石」等屬於昆石。
白皺雲 太湖石
疏風漏月 太湖石
「研山人」銘研山 昆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