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歷史悠久,每個時期都有國家的「最高學府」。中國的最高學府,在新式西方教育進來之前,一直都是由國家承辦。在遠古的五帝時期是「成均」,夏朝為「東序」,商朝為「右學」,周朝「上庠」,漢朝至晉朝為「太學」;隋朝開始的「國子監」,歷經唐宋元明清,都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同時也是國家教育管理機構,直到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廢除國子監設立學部。國子監的廢除也標誌著延續了四五千年的中國傳統高等教育和「最高學府」的終結,也標誌著新式高等教育的正式開始。
國子監被廢除之後,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接收了國子監未畢業的學生,京師大學堂還負責統轄全國學務。由於當時的北京就是清政府的「首都」,且京師大學堂在籌建之初就擔負著「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的重任,又承接了國子監的職能,京師大學堂毫無疑問就是當時中國的「最高學府」,這也是北京大學第一次成為中國「最高學府」。
封建帝制被推翻之後,中華民國建都南京,北京不再是「全國首都」且被改名為「北平」,北京大學也失去了中國「最高學府」的地位,代之而起的是「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肇始於1902年成立的「三江師範學堂」,1921年成為國內兩所綜合性大學之一的「國立東南大學」,1923年合併南京高等師範成為當時全國學科最齊全的大學,1928年成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成為中國「最高學府」,不僅僅因為她地處首都南京,還因為她雄冠全國的「學科最齊全和學生最多」的辦學規模,以及曾經力壓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即今日日本東京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高居世界大學排行榜亞洲第一的雄厚實力。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首都再次由南京變為北京,國立中央大學也變更為「國立南京大學」。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南京大學眾多院系被調出獨立辦學或合併建校,僅原金陵大學的文理學院併入,7大學院35個系最後僅剩下文理十幾個學科。北京大學雖然也在院系調整中調出了部分工科專業,但她不但全盤接納了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文理學院,還接納了輔仁大學的哲學系和西語系,並且包括院系調整「五大母校」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在內的諸多高校,都有院系併入北京大學,讓北京大學一舉成為匯聚北大、燕大、清華、輔仁「北平四大名校」以及全國眾多頂尖名校大師的文理雙科「最高學府」,全盤接納並遷入中國最美的燕京大學的「燕園」,加上地處首都飽享的政策傾斜,一舉奠定了北京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霸主地位」,也讓北京大學取代「國立中央大學」再一次成為中國的「最高學府」。
雖然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齊名,雖然清華大學在大部分國外世界大學排行榜上位列北京大學之前,但在大部分中國人的心中,只有北京大學才是中國的「最高學府」。在可預見的將來,只要中國的首都沒有遷離北京,北京大學將一直是中國的「最高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