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老照片。如今說起天安門,就會想起毛主席的大幅掛像。在古代,天安門是皇宮的正門,也就是故宮的大門。它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最初叫「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之意。
太和殿。在古代也叫金鑾殿,是皇帝登基的地方,也是是故宮裡最高大的建築,據說太和殿有15層地磚,有專家分析是為了防有人挖地道刺殺皇帝而設的。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和接見大臣的地方,也是皇帝的寢宮。據史料記載,明朝的乾清宮是一個兩層的loft,《宙載》這本書裡曾寫道:「乾清宮內有床二十七張,分別陳設於樓上樓下」。為什麼會有二十七張床呢?明朝嘉靖皇帝因迷信丹藥方術,採未婚女子的血當藥引,致使百名宮女病倒,於是宮女發起了宮女弒君的「壬寅宮變」,結果失敗了,沒勒死。到了清朝,除了順治、康熙這兩位皇帝在這居住過,其他皇帝基本都搬到養心殿了。
中和殿。是皇帝太和殿舉行大典(祭天地)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保和殿。該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太一樣,明代時,保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前更衣的地方,清代是宴請外藩王宮貴族以及科舉考試的地方。
交泰殿內。該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被稱作「乾坤交而天地泰,帝後交而夫妻泰。」交泰殿是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時接受慶賀禮的地方。
坤寧宮。在明代和清初是皇后的居住地,到了清代,改為皇帝大婚的婚房。不過雍正以後,坤寧後實際上成為了薩滿教祭神的場所。也就是說,清朝中期開始坤寧宮就不再住人了。據說因為坤寧宮面積太大,家具又清冷,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再加上孝莊皇太后是在坤寧宮死去的,出殯在宮內進行的。 後來的皇后覺得鎮不住,不敢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