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泉州古城的北郊,矗立著一座以天圓地方、極富詩意的建築理念設計的博物館,北倚蓊蓊翳翳的清源山,南望碧波蕩漾的西湖。起伏的護欄、曲折的臺階、四面的影壁、飛翹的屋脊,皆以閩臺兩岸民居風格雕琢而成。廣場前端,堅實的底座託起巨大的花崗若石,上書「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八個大字,在陽光下爍爍泛光……
走進閩臺緣博物館,穿越時空的隧道裡,跟隨著文物、圖片、雕像、器件的腳步,閱讀一部濃縮海峽兩岸漫長曲折的史冊,聆聽一曲閩臺同胞血濃於水的交響:這是一幅大海、黃土、綠樹的山海圖;是一個墾殖、耕耘、收穫的踏荒年代;是一段天災、疫疾、戰亂的分離歲月。
盈盈一泓海峽,隔不斷福建與臺灣的濃濃血緣……
《同文、同種、同根生》
泉籍旅美現代藝術家蔡國強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獻禮成功爆繪的一幅巨型火藥爆繪壁畫。該畫高18米、寬9米,面積達162平方米,創該類畫世界之最,堪稱是「世界最大火藥爆繪壁畫」。畫面由一棵大榕樹及樹根構成,用火藥在特製的大麻紙上爆破,炙燒繪成畫。作品後面運用現代化LED燈光藝術和現代化電腦技術控制,將180個百家姓顯像在壁畫上,由電腦控制與榕樹交映顯現出奇妙的圖騰壁畫寓意深遠,象徵著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
閩臺緣是歷史淬鍊的明珠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以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為主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座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泉州西湖之畔、清源山下。
博物館佔地154.2畝,主體建築面積23332平方米,採用「天圓地方」設計理念,運用閩臺兩地傳統建築「出磚入石」特色工藝,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特色。其中主體建築有通向觀景天台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階,象徵著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海峽兩岸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觀景天台上的和平蓮則將常年播撒吉祥和平的福音。
景觀廣場由館名臥碑、倒影池、音樂噴泉、九龍柱、七彩燈柱等組成,以極富閩臺建築特色的紅色為基調,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顏色和特製紅磚,紅白相間分隔出醒目的圖案,與主體建築融為一體。九龍柱和臥碑構成一組寓意深遠的景象,以「九龍吐珠」象徵海峽兩岸同胞都是龍的傳人,兩岸關係堅如磐石。景觀廣場中間的倒影池的水由裡向外源源不斷地流動,象徵著兩岸關係源遠流長。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同時也是研究大陸與臺灣關係特別是閩臺關係的重要學術機構,在兩岸社會、經濟、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博物館陳列有《閩臺緣》主題展和《鄉土閩臺》專題展。二樓作為《閩臺緣》主題展,展示面積3466平方米,展線長達1000米。陳列從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學科角度,通過七個部分、二十ー個單元、八十七個組合,以殷實的實物、文獻、圖片等資料,從地緣、血緣、法緣、商緣、文緣闡述了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祖國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一脈相承、手足情深、共建家園的歷史事實。
緣起情深 閩臺五緣
來到蜿蜒曲折卻又融為一體的序廳,在光影閃爍中,依次漸開的實物、圖片、文獻等展品,仿佛在我眼前復活了,在敘述、在演繹遠古的一幕……
巨幅磨漆畫與攀天龍柱作為基本的視覺符號,配以金光燦燦的隸書「閩臺緣」三個大銅字拉開序廳的布幕。通過七個部分,從地緣、血緣、法緣、商緣、文緣講述歷史的故事……
第一部分
「遠古家園」,分為「陸橋相連」、「史前文化」二個單元。以砂巖材質模型再現遠古時期海峽陸橋相連,古人類、古動物遷徙的地貌景觀,以及臺史前四個文化類型的考古實物資料對比,闡述了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連,兩地先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開闢遠古家園。
第二部分
「血脈相親」,分為「閩越東徙」、「大陸民眾遷臺」二個單元。介紹了自古越族開始的各個歷史時期,東南沿海民眾紛紛移居臺灣的情況。通過修族譜,建宗祠,修祖厝、尋根認祖等活動與祖籍地保持聯繫,並以祖籍地名作為在臺定居地的名稱等形式,以激勵子孫勿忘故土。
第三部分
「隸屬與共」,分為「建制沿革」、「共御西方殖民者」、「共抗日本侵略」三個單元,以詳實的實物圖片,並運用現代的展示手段,雄辯地闡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以及國臺唇齒相依,共御外辱的英雄業績。
第四部分
「開發同工」,分為「農耕水利」、「手工製造」、「商貿交通」三單元。通過大量的實物資料及場景,介紹兩地農耕水利,手工製作和商貿、交通等方面的交往,以及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
第五部分
「文膚相承」,分為「方言國語」、 科舉教育」、「詩歌小說」、「民間藝術」四個單元組成,以展示海峽兩岸文脈相承、同禮同俗。
第六部分
「諸神同祀」,分為「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和「民間信仰」三個單元。展示大量閩臺民眾共祀的諸神,並配以福建分靈的臺灣宗教寺廟及福建祖廟的圖片比較,讓人們認識到臺灣民眾宗教信仰是其祖先祖籍地信仰的沿襲,顯示閩臺信仰同流。
第七部分
「風俗相通」,分為「生命禮俗」、「衣食住行 「、「歲時節慶」三個單元。運用多媒體手段,營造「端午競渡」、「中秋賞月」、「冬至湯圓」、「除夕圍爐」等眾多團聚喜慶節日節俗場景,共同組合在圓型穹頂之下,皓月當空、喜氣洋洋,意喻期昐兩地親人早日團圓,共同振興中華。
摘自《泉州旅遊》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