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處書齋,
三街六巷風格,
四面塘湖美景,
五十六座宗祠,
六十九位進士,
七十二個姓氏,
八十四座府第,
九宮八卦格局,
十大傳承小吃,
百處名人題匾!
這是哪兒?
這是位於韓江中下遊之濱的龍湖古寨,始建於南宋時期!
據《海陽縣誌》記載,古寨創鄉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到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圍寨,形成開設南門、北門、西門、上東門、下東門、客巷門、夏厝[cuò]巷門等7個寨門!
龍湖古寨的整個村子結構都很講究,是先人按照九宮八卦修建的!
在整個古寨內,直街東面有三條街,西門有六條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
三街指的是闢新街、上東門街、下東門街!
六巷指的是五宮巷、隆慶巷、福興巷、獅巷、中平巷、伯公巷。
像是舊日時光裡的夢,穿過一道道石門,透過門坎上的塵土。古寨的街巷設計有致,布置明朗,儼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築風格與古時潮州府很相似,故龍湖有潮州小城之稱。
走在寨中主幹道,兩側建築呈帶狀分布,貫穿南、北二門的直街形似龍脊。
因寨中央直街形似"龍脊",加上該寨四周韓江水、池塘湖水環繞,因而得名"龍湖"!
一彎韓江水,多情地環繞著千年龍湖古寨!錯落的巷子曾是華美的夢,書卷詩夢,金榜留名,曾經的雕梁畫棟、池臺竹樹,如今,是殘存的靜謐。
嘆哉!此座古寨上百祠,卻曾繁華如州府!
2012年11月龍湖古寨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實為名至所歸。
龍湖古寨以「潮居典範、祠第千家、書香萬代」之美稱,名盛於世。
「龍氣逶迤紫薇入首,湖光環繞太乙通流",這是「龍湖寨」的北門聯,讚美的正是古寨人傑地靈,是一方風水寶地。
龍湖古寨歷史上一直是潮州商業貿易十分活躍的墟市,由於龍湖晚期地理位置的變化,得不到商業經濟的剌激,整體經濟退坡,加上潮州地區不能隨便拆改祖屋的傳統觀念約束,故能較完整地保存了龍湖古寨全盛時期的風貌。
從門第到街巷的排列規範有致,中西並蓄,薈萃潮州民間工藝的精華,堪稱建築藝術精品寶庫。
在潮人的記憶中,古寨內,祠第無數,庭院深深!
這是一個有著濃濃書卷味兒的小城,漫步在悠長的青石板小巷,曲折婉轉間,不經意轉身,就是一個千年的故事!
古色古香的老宅,遺落著千年前宋代先人的如煙過往,那隨著微風輕輕擺動的千萬條老榕樹的絲絛,盤繞著數不清的龍湖古寨往事。
散落在各街巷之中,有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林林總總的宗祠讓人目不暇接。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有著古色古香的典雅和別致!
寨中較完整地保存有宗祠、府第、商宅、宮廟等建築物,建築規制嚴整!
至清末民初,寨內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林立,其中的「儒林第」、「福茂內」、「方伯第」、「許氏宗祠」、「林氏宗祠」、「阿婆祠」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阿婆祠」是潮州龍湖寨的富商黃作雨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為其生母周氏建造了一座祠堂。
這座祠堂建於清康熙年間,比清懿堂早建一百多年。因古代潮州地區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相對於其他建築,這個為敬母而修建的祠堂更容易讓人記住,這也是潮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表現。
街巷井然,祠影重重。那破落的祖屋,牆角壁沿,苔蘚叢生,有落拓的氣味。綠意從書齋私塾的柴扉透出,靜止的一切反倒像是浮現著過往的人丁興旺和輝煌繁盛。
據了解,南宋嘉定七年,龍湖人姚宏中會試京師中殿試第三名為探花,成為潮州歷史上唯一的探花。
到了明代,隨著「龍湖書院」的創建,龍湖寨的教育達到鼎盛,人才輩出,僅科舉出身的進士舉人等已考證的達53人。
龍湖古寨,也是潮州才子夏雨來的古居。關於他的故事,至今流傳在潮州古城的各個角落。不論男女老少,提起夏雨來,哪個不知誰人不曉?
古寨建築物薈萃石雕、木雕、貝雕、嵌瓷、彩繪、灰塑等潮州民間藝術,既匯集了宋、元、明、清及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近代又吸收了來自西方的建築藝術,堪稱潮州建築藝術精品寶庫的縮影。
各民居的門廊立面裝飾厚重,門簪、門匾、對聯、側壁則多繪風俗彩畫;門框、柱梁、柱礎、欄杆、臺階等都用石雕,尤喜用石鼓、瑞獸、獅子等。所有這些裝飾均能彰顯家庭氣氛,潮味極為濃鬱。
據說明朝時,朱元璋對官府民宅的建設有嚴格的要求:規定平民百姓所建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鬥拱及彩色妝飾」。
然而,龍湖寨裡卻有不少「準五間」的鬥拱及彩色妝飾,彰顯了當時這裡「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尊貴非凡氣魄。
如此大規模的群居精品,是民居的大觀園,在嶺南地區極為罕見,故有「潮州厝,皇宮起」之諺。
古寨中許多文物古蹟,雖年代久遠、風雨侵蝕,仍保存下來,名人題詞、書法、碑記林立。
清代吳殿邦、陳景仁等名流題字的匾額比比皆是,壁畫石刻不少出自名人之手。
從崇禎五年(1632年)澄海知縣葉日蕃題寫的"黃氏宗祠",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翁廷資題寫的"椒實蕃枝"。
從清乾隆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梁國治題寫的"龍湖書院",到清末廣西刑部貴州司主事、著名書法家陳景仁題寫的"進士第",古寨內現遺存的名人題匾有97處之多。
時光荏苒,世代生活在古寨內的人們,還在沿襲著祖輩的生活習慣,他們習慣緩慢的生活節奏。
而那保存完好的阿婆祠、進士第,那具有濃鬱潮州風情的手工編織籃,小小的工夫茶具,越過歲月的浩瀚,在潮安人的心底,是一種盤根錯節的故鄉情結。
龍湖古寨有些地方實在已經是灰黃破舊,然而她之於潮安人,一如老榕樹曲繞蒼老的虯根,枯窘憔悴卻為豐枝茂葉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養分。
瑣碎的陽光散落在斑斑駁駁的牆上,屋頂瓦楞上了年紀,野草隨著微風左右搖擺。
踏著長長的青石板路,細細品味歷史、咀嚼歲月的蹉跎!
這裡是靜謐的驛站,可以歇息,可以放空自己,可以在幽然靜謐中就這樣慢慢地、慢慢地走著,不問前路,亦忘懷來時輕狂。
古寨現在似乎缺少人氣,原住民中多是些老人。
與別的旅遊景點一樣,屋簷下也掛著燈籠,但那濃重的紅色,依然掩蓋不了日趨的衰落。
然而,冷清的街巷,兩旁眾多的名宅古第、家族祠堂,又似乎時不時在提醒我們:這裡、昔日,曾經的繁華與輝煌!
龍湖的屋子老了、破了,居住的功能漸行漸遠!但在轟轟烈烈的城市化建設大背景下,其歷史文化價值卻無可替代地凸顯出來!
龍湖古寨是潮安人追思懷遠,延續文脈的精神依託。
它轉而為潮人的鄉愁,濃縮了廣東省農村獨特的歷史人文。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願世界上所有關注潮安的人都可在這裡相逢!
我是墨沫,謝謝您的閱讀。
您的轉發和關注是對我的最好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