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車輛已是面目全非。本版攝影實習生 張瑞麒 記者 施培琦
昨天早上,
東海大橋上一片白蒙蒙的大霧,27輛車因濃霧先後發生追尾,橫在往洋山深水港方向的車道上,集體趴窩等候牽引和事故處理,事故當場造成3人死亡,15人不同程度受傷,由於搶險需要,東海大橋雙向封閉近5小時。
本版撰文記者 李貞樺
見習記者 陳臻
事故規模
事故涉及車輛27輛
經相關部門初步調查,昨天早上6點50分左右,東海大橋A線(往洋山深水港)K28處因大霧發生6輛連續追尾事故,之後該區域因大霧濃厚,又有車輛發生追尾,共涉及事故車輛27輛,事故造成3人死亡,15人受傷。
事故發生後,市政府領導十分重視,要求全力搶救傷員,及時處置儘快恢復大橋通行,調查事故原因。有關部門立即啟動交通事故應急預案,東海大橋採取雙向封閉措施,公安、消防、衛生應急處置隊伍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展開施救。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趕赴現場組織指揮事故處置工作,併到醫院慰問了傷員。
到昨天上午11點45分東海大橋交通恢復正常通行,洋山深水港區生產作業基本未受影響。目前,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外圍
大橋雙向封閉車流被堵
記者趕到高速公路臨港收費口時,民警已經攔起了第一道臨時交通管制,疏導往東海大橋方向的車輛改走南蘆公路。通過臨港收費口繼續前行,不久就能看到集卡在多個車道上排起了長龍,這些司機都是在臨港收費口管制之前已經通過該口子,但被前方的洋山保稅港收費口處的臨時管制攔堵。
洋山保稅港收費口處是第二道臨時交通管制,在洋山保稅港收費口前已經排起了一公裡的車隊長龍,其中大多是送貨的集卡,也有不少作為單位班車的大巴,等候了幾個小時的司機和乘客們紛紛下車吹吹風透透氣。「本來早上7點多出發送貨過去,還要趕在中午之前,再把洋山那裡的貨送回來的,現在一上午都堵死在這裡了。」一位集卡司機抱怨道。
由於車輛已經排起長龍,堵在高速公路上無法前行,記者不得不步行走過東海大橋收費口,當記者來到靠近海邊的橋腳下時,終於找到了車流長龍的龍頭,龍頭處有私家車、單位班車,也有集卡,前方就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東海大橋。民警在這裡設下了最後一道管制,司機們都耐心地等候著。等候期間,不時地有搶險車輛亮著燈駛上橋面。
一名正在等候的大巴司機告訴記者,他載著一車員工到洋山深水港裡的單位上班,7點多就來到了東海大橋這裡,但一到這裡就被攔了下來,他們獲悉前方發生了事故,需要等現場處理完才能放行。此後便有多輛救護車從橋上駛來。「我們本來是早上到單位吃早飯的,現在堵在這裡,早飯中飯都沒吃呢,等下到單位再過兩個小時就能下班了。」中午12點多,車上員工們的肚子響開了。此時,往市區方向的車道已經開通,陸續有集卡從洋山深水港往市區方向駛去。
現場
事故車輛綿延半公裡
中午12點半左右,一位民警接到電話後,告訴排在最前方的幾名司機,東海大橋已經開通,但車輛須排成一根車道,由警車開道上橋。車輛駛上橋面後,明顯能夠感覺到潮溼的濃霧迎面撲來,大橋兩邊的景色都被淹沒在一片濃霧中,無法看清。橋上能看到「保持車距」「防止追尾」的警示牌。
在行駛了20多公裡後,記者終於抵達事故現場,此時還能看到10多輛事故車停在橋面上最外側的車道上,綿延500米左右,剛剛清洗過的路面上還冒著白汽,地面上除了玻璃碎渣外,還能看到斑斑血跡和漏出來的機油。
記者看到,在這些「非殘即傷」的事故車中,有多輛集卡或卡車車頭損毀嚴重,還有兩輛大巴車前擋風玻璃不同程度「受傷」。一輛車身寫有「爽快農產品」的卡車車頭鐵皮幾乎全部被掀開,已經外翻的方向盤上血跡斑斑。一輛小麵包車車頭和車門鐵皮扭成一團。
當事人說
司機:霧太大,來不及剎
記者看到,一輛滬B牌照的大巴車停在橋欄邊,車右側玻璃大面積開裂,車門變形,右側車燈「瞎」了,右側反光鏡也「殘」了,司機董師傅坐在車裡等候牽引。這是一輛公司班車,車裡原本坐了20多名員工,開往位于洋山深水港的單位。司機董先生回憶說,當時他開著大巴在快車道上行駛,這時,前方發生了車禍,一輛原本在旁邊車道行駛的集卡為了避讓前方車輛,突然變道,躥入了快車道裡,插在了董先生駕駛的大巴車前方,董先生剎車不及,便一頭撞了上去,所幸車裡的員工都沒有受傷。
記者在橋面上採訪時,鼻梁受輕傷的司機鄭師傅和他的同事正坐在橋欄邊,鄭先生駕駛的是一輛集卡,在他的記憶中,當時霧很大,能見度大約只有三四米,當他發現前方車輛驟停,而自己也想急剎車時,已經一頭撞了上去,而緊接著,後方的車輛也追了他的尾。
一位集卡司機告訴記者,在撞車後,他了解到,在前方有一輛平板卡車,也就是一輛沒有載貨櫃的集卡,這輛卡車突然剎車,尾部平板90度甩開橫在路中央,後方車輛剎車不及,就接連撞了上去。「還有一輛大巴撞上了另外一輛集卡尾部,集卡尾部的平板有一小段扎進車身裡去了。」
截至下午1點多記者離開現場時,警方在現場設置了警示樁,提醒過往車輛繞開事故現場的車道行駛,牽引工作仍在進行中。
傷情
15名傷者中6名需深入治療
下午,記者在南匯中心醫院找到了事故中一輛集卡的副駕駛小楊,即使是這樣一名30多歲的青年男子,依然被這場飛來橫禍嚇得驚魂未定。
「那感覺實在太可怕了!」一想起事發的情況,小楊就閉上了眼睛,不斷搖頭。「當時大約7點,我們的車開在下坡路段,我先聽到了前面一聲巨響,緊接著前面的一輛集卡就突然停下了,」小楊說,「今天早上霧很大,司機一直把車速保持在50碼,但事情太突然了,再怎麼踩剎車也來不及了。」
小楊所在的集卡隨即一頭撞上了前車的尾部,接著又感到了後車追尾的一次巨震,然後兩人就被卡在了駕駛室動彈不得。小楊在事故中腰部受輕傷,經檢查後被安置在留院觀察部進一步診斷傷情。
在骨科病房,記者找到了同車的司機楊師傅。追尾後,他被卡在了儀錶板和座位之間,因為撞在了方向盤上,胸口感到陣陣疼痛,「當時我就慌了,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只希望快點有人把自己救出去。」
據楊師傅回憶,半小時後,交警和救援人員就陸續趕到了現場,「我們在車裡一直喊救命,過了會兒車門被打開了,我們就被拉出去了。」楊師傅因為胸部的撞擊,拍了一張胸片作檢查,截止到記者離開前,他還在住院部心胸外科等待結果。
被送上救護車時,楊師傅和小楊看見救援人員正從左邊車道一輛菜籃子工程車輛中救出一名傷者,「那個人好像已經不行了。」
記者隨後從醫院方面了解到,早上8點58分起,15名傷者先後被送達救治。截至下午3點,其中9名傷勢較輕,目前已經出院,1名重傷員還在該院ICU搶救,其餘5名傷情仍需觀察,正在心胸外科、骨科等住院部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事發地點資料】
上海到洋山港的唯一「大動脈」
東海大橋起始於上海南匯區蘆潮港,北與滬蘆高速公路相連,南跨杭州灣北部海域,直達浙江嵊泗縣小洋山島。東海大橋工程2002年6月26日正式開工建設,於2005年5月25日實現結構貫通。東海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
東海大橋全長約32.5公裡,其中陸上段約3.7公裡,大橋按雙向六車道加緊急停車帶的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橋寬31.5米,設計車速每小時80公裡。
東海大橋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深水港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洋山深水港區建設又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核心,東海大橋作為洋山港區連接上海陸地的唯一通道,如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一大「動脈」,從上海至東海上的洋山港30分鐘就可直達。它的暢通與否對於上海和洋山港交通線的互動具有直接影響。
本文來源:青年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