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黃花閨女指未婚女子,即處女。那詞語中的「黃花」本來指什麼呢?
其實,這裡的「黃花」既指臘梅,又指菊花。「黃花閨女」一詞的起源可追溯到「梅花妝」的由來。
01梅花妝
《太平御覽》卷三十記載:「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黃色的臘梅恰好落在小憩的壽陽公主額頭上,經香汗漬染後,印出淡淡的花痕,擦都擦不掉,妝點得公主愈發嬌媚動人。宮女們看見了,驚呼不已。愛美的壽陽公主此後便時常摘幾朵臘梅,貼在前額,引得宮女們爭相效仿。 一時之間,「梅花妝」成為當時女性追求的潮流風尚,從內宮流傳到民間。無論富家小姐還是歌姬舞女,都以此妝容為美。 「梅花妝」用到的臘梅,即「黃花」。
02貼花黃
臘梅是季節性植物,花不能常開。為了長久地化「梅花妝」,有愛美之人採集黃色花朵的粉末,製作成黃色的粉料。再用其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蜓翅膀等薄薄的物品染成黃色,剪出梅花或者花鳥的形狀,然後將其粘貼於額頭、酒靨、鬢邊等處,即「貼花黃」(貼花鈿)。我們熟悉的《木蘭辭》裡就有一句「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陳後主的《採蓮曲》也提過「相催暗中起,妝前日已光。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可見,「花黃」在當時真的很流行。
03黃花閨女
「梅花妝」也好,「花黃」(花鈿)也罷,顏色都是活潑亮麗的明黃,所以採用這種妝扮的都是未出閣的姑娘。古代女子出嫁後,都會另做一番成熟打扮,因而民間有諺語云:「今朝白面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
另一方面,古時候的「黃花」一般指代菊花。李清照的詞句「滿地黃花堆積」和「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裡的「黃花」就都是菊花。
菊花清寒傲雪,高潔典雅,是花中君子,常被人們用來比喻人品性的高潔,也引申為女子貞節。
古代不如現在開放,未嫁的女子都是處子之身,有人便把「花黃」二字顛倒,用在「閨女」前面,構成「黃花閨女」一詞,既表示女子還未成婚,更指她品性貞潔。漸漸地,這個詞語流傳開來,成為未婚女子的代名詞。
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後,女子「貼花黃」的習俗已慢慢消失,但「黃花閨女」一詞卻流傳了下來,一直到今天。但今時今日,提到這個詞,人們的第一反應是「處女」。
綜上,「黃花閨女」中的「黃花」,起源於臘梅,又引入菊花的意義,二者皆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