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都挺好》大結局 只需三步整理原生家庭,人終究要與自己和解 01 人的完整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 《都挺好》終於大結局了。有人問這部劇為什麼那麼火?可能是都很好的家庭故事,特別是蘇明玉的身上,承載了許多人的淚點和痛點: 那些不被愛的小孩長大後如何了
原標題:《都挺好》大結局 只需三步整理原生家庭,人終究要與自己和解
01
人的完整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
《都挺好》終於大結局了。有人問這部劇為什麼那麼火?可能是「都很好」的家庭故事,特別是蘇明玉的身上,承載了許多人的淚點和痛點:
那些不被愛的小孩長大後如何了?
糟糕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童年的傷害是否真的能在日後被治癒?
走進劇中,人生的熔爐,鍛造出了一個堅毅果敢、事業成功的女性,她叫蘇明玉。但當她回到家中,仍舊不被家人認同和理解,年少時經歷的傷害和委屈也沒有隨時間消逝。
面對血濃於水的親情羈絆,明玉的男友石天冬這麼說:
原著的結尾更真實犀利,蘇明玉陪伴在父親身邊,而她與蘇家其他人的關係,只求平淡如水地交往。
電視劇進行了二次創作,希望引導觀眾不迴避曾經的積怨,找到一種更舒服的方式與原生家庭相處,更重要的是,與自己和解。
有人說,這太難了,電視劇總是營造理想,生活卻是一地雞毛。
但如果你不想自欺欺人地過一輩子,為什麼不允許自己哀悼失去的童年,鼓起勇氣面對受傷的過去,聆聽內心的聲音,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釋然呢?
為什麼不?這不過是一個人自我成長道路上必經的過程。僅僅只有表面的強大,還不是完整的一生,人終究要與內心和解。
02
內心秩序的重建,來自覺察和整理
事實上,心理學家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就是為了尋求解決途徑,而不僅僅是挖掘問題根源。我們回憶童年的痛苦,不是為了怪罪,而是從已經形成的創傷中,去思考自己。
只有內心在尊重自己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流動的秩序,這樣的人生才不會被原生家庭所羈絆。
如何建立內心秩序?
覺察
《都挺好》中有這麼一幕,蘇大強想和保姆小蔡結婚,被蘇明玉發現小蔡是為了騙錢,將她趕出了門。蘇大強鬧著要跳河,被帶到警局。蘇明玉本來是去向父親道歉的,可蘇大強不依不饒。蘇明玉被惹急了,開始不停地謾罵。
恍惚間蘇大強仿佛看到了已逝妻子趙美蘭的身影,然後就暈倒了。
將父親送到醫院後,蘇明玉坐在醫院的走廊裡,陷入深深的痛苦與自責:
在警局對父親大吼大叫的時候自己都被嚇到了。努力了這麼多年,居然變成了自己最恨的人。
大多數人之所以會對原生家庭的痛苦產生「無力感」,得過且過,是因為無從下手。
你只知道自己有「傷」,卻不知道傷在哪裡。為什麼會這樣?對方戳痛自己的點究竟是什麼?
當你感到痛苦時,不要僅僅沉溺於情緒之中,而要學會察覺深層次的原因。
在專業課上有一個重要環節叫繪製原生家庭圖。藉助於工具,能夠直觀地看到自身性格的由來。僅僅是大腦的認知還不夠,導師會引導學員覺察自己的身體,讓你能夠及時捕捉到「我的情緒來了」。通過問與答的方式,讓你講述自己的故事和傾聽他人的故事,在訴說的過程中汲取力量。
很多學員問:「課程有沒有網絡版?沒時間到現場啊。」其實現在獲得知識的渠道很多,為什麼我鼓勵你走出家門,到現場來?與你平時自己看書或者線上聽課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我以為是提供了一個場域,讓你暫時離開熟悉的環境,連結一群目標比較一致,情感更能共鳴的人,在這個圈子裡,你可以全然放鬆,更融入其中去體驗,覺察力在無形中就提升了。
整理
整理你的原生家庭。理解家庭中的每個人為什麼成了現在的模樣?理解它是以怎樣的方式影響了現在的自己?然後才有心境的自然轉變,才會有不一樣的視角和選擇,從而不斷提升「自我蛻變」的能力。
很多人說,如果明玉不是那麼較真,懂得示弱,日子其實沒那麼難。
但是你順著劇情的推演,神奇地發現,明玉在很大一面上不過是活出了她媽的樣子。一樣的好強,一樣的能掌控大局;也一樣無視對別人的傷害。
在原著中,大哥蘇明哲通過寫家史的方式完成整理的儀式。蘇母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儘管非常能幹,也從未獲得過父母的認可。趙家為了讓兒子擁有城市戶口,把蘇母嫁給了蘇父。丈夫蘇大強唯唯諾諾,實際是以軟弱為藉口推脫家庭責任感,把妻子架上操勞的位置。
這個家雖然畸形,其實全靠蘇母在勉力維繫平衡。
電視劇裡通過蘇父的口述讓我們知道了另一段家庭往事:
蘇母的內心世界我們不得而知,但事情大約沒差了。原來,蘇母趙美蘭也曾在原生家庭中飽受荼毒,卻因為對明玉的出生有怨氣,效仿式的行為附加到自己女兒身上,從小到大讓她受了不少委屈。
後來明玉回到家裡,車庫裡堆滿了老宅的東西,她隨手翻到一個木箱裡裝著她的獎狀。原來,曾經的榮譽,母親都妥帖地保存起來。
想想真是諷刺。原來,父母也只是普通人,沒有想像中那麼堅強,面對生活的重錘,也曾內心掙扎,因為現在的自己也在經歷著。
面對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既要知道身上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結果的根源在哪,更要勇敢地去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我沒有來自原生家庭很大的傷痛,但是當我逐漸成長,開始學著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也在外人面前剖開所謂的「弱點」:我常常不自信,我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那又怎樣呢?
敢於正視自己的不完美是一種勇氣。當你接受了自己的脆弱,才能夠變堅強。你要去接納的只是你在意的、讓你感到受傷的那件事,然後告訴自己我不是一個糟糕的人,只是有些不完美的地方。當你看到並且理解過去、接納自己時,問題就沒那麼嚴重了。
具體可以怎麼面對呢?
當你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或者某個行為是由「創傷」引發時,有意識地停一停,制止情緒蔓延,告訴自己如果繼續下去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
將情緒釋放出去。連續做幾次深呼吸,讓身體放鬆下來;或者適度地自我發洩。
當你成功制止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爆發後,要進行自我肯定:我足夠好,我可以做到。
最後,可以通過工作的成績、健康的運動、良好的人際等其它方式建立自信。一個人越自信,被傷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們研究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批判父母的錯誤,而是為了察覺內心,與過去揮手和解,找回真正的自己。
大結局裡,蘇明玉把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父親接到身邊,主動承擔起贍養的責任。大年三十,一家人雖然天南地北,齊聚在小小的手機視頻裡送上彼此的祝福。
電視劇的最後,明玉推開蘇家老宅的大門,仿佛看到蘇母正在安慰受了委屈的小明玉,曾經那個「最恨」的母親也有慈愛,曾經那個滿身刺蝟的小孩透過媽媽的肩頭,對自己微笑。
03
25歲之後的你,有能力做自己的父母
張愛玲說:30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30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30年前的故事還沒完。
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悲劇,需要靠某一代的自我覺察和自我完善來終止。
所以比起撒狗血的大團圓,我更希望每個主人公能在挫敗和矛盾後,慢慢看到自己的缺失,走出輪迴,找到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你現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你重新創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沒有療愈的創傷和問題,也會複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個人想要發展成身體健康、人格鍵全的成人,在成長中的每個階段都有關鍵性的發展任務和需要滿足的心理營養。童年時沒有得到足夠的滋養,人類終其一生都會不斷尋覓。
而所有心理學都告訴我們一個真相:只有自己人格獨立,才能養育人格健康的孩子。
想要真正擺脫原生家庭的傷,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將缺失的心理營養補回來,即使不能原諒,也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都挺好》的編劇王三毛說: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兒童心理成長的課程最大意義在哪裡?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孩子。
通過原生家庭圖和尋找每個階段的心理營養能更好地看到自己。知道如今的性格,和家人、社會的關係模式是如何形成的。這才是最底層,也最有力量的個人成長。
你要相信:25歲之後的你,有能力做自己的父母。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