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2點50多左右,故宮突然迎來了一場大雨,遊客們慌忙躲雨的時候,還不忙拿出手機拍照留念,因為這場大雨卻來了故宮難得一見的奇觀:「九龍吐水」。
那麼這個奇觀是怎麼形成的呢?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講解一下吧!
故宮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北京重要旅遊風景區之一,每年有很多的遊客到故宮去遊玩,拍照,然而今天由於突然的一場大雨導致故宮出現了一場九龍吐水的景象,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故宮裡面的九龍戲水呢?
原因是故宮的地面積水特別的少,以及古人在修建時精心設計了一套完整嚴密的排水系統,才導致今天可以看到這番九龍戲水的美景。這可以是「黑科技」哦。
放眼望去,整個故宮的廣場的人還是比肩繼踵,這場大雨絲毫沒有影響到顧客的旅遊!
那我們就來說說古人巧妙設置的排水系統-九龍戲水他的原理是什麼呢?
首先故宮,作為我國著名的建築物,為了在到雨季的時候雨水能夠及時的排出去,不積水,主體建築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都是建在高大的漢白玉石底座上,下雨的時候,利用地勢的這種落差,雨水就會從九個龍口流出,然後流向建好的水道,最後通過水道把雨水排到城外去。
同時故宮為了增加蓄水能力有三道防線,第一道就是明內城護城河、大明濠和太平湖、第二道是西苑太越池和後海、第三道就是外金水河和筒子河,這些河池平時可以用於供水只需,但汛期就用於接收排水,就算所有的積水都流入到河中,護城河裡面的水高也不過升高一米而已,根本不會影響到內城。各種水道的水最終都會流入到內金水河。
其次故宮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建設排水系統,北京北依燕山、東邊有著渤海西北高東南低,水流就是向東南方向流,故宮的設計與北京的地形走向一致,也是北高南低,北門神武門標高46.05米,南門午門的標高是44.28米,於是形成了北高南低的走形,並且以正中御道為分水線,分水線東西兩邊的地勢逐漸降低,又形成一個坡度。
並且故宮中因為院落的錯綜複雜,疏通各個宮殿院落的排水系統有幹線、直線,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明溝、暗溝 、涵洞、流水溝眼等,縱橫交錯、主次分明。形成一個龐大完成的排水網絡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