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善水 謝賢春 李啟健
庚子中秋節前夕,我們相約進行了一次生態休閒遊。從城區驅車約60公裡,目的地是福建省連城縣賴源鄉上村村。
遊客閒遊萬隆橋。鄒善水攝
因賴源溶洞位於賴源鄉上村村,距鄉政府2公裡。又因賴源鄉深藏在世界A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腹地,是生態美景中一顆璀璨明珠。還因賴源鄉雞鳴四縣,孕育出九龍江和閩江「兩江」源頭。賴源鄉地處連城縣境東端,與永安、漳平、新羅、連城四縣市毗鄰。
進入上村村境內,最有古韻的當屬近400年歷史的萬隆橋。萬隆橋旁就是賴源最著名的景點——賴源溶洞群。
上村村風雨萬隆橋。鄒善水攝
據說,賴源溶洞群是華東地區最大、海拔最高的溶洞群之一。萬隆橋座落在「華東第一溶洞群」賴源鄉境內上村村口,為「九洞通衙」。橋體為全木結構,飛簷翹角,精巧美觀。橋頂呈六角塔狀,六側彩墨工筆畫,鮮豔如初。所繪 《八仙過海圖》中的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採和、何仙姑等人物栩栩如生(東西兩側每面畫兩仙,其餘四面各畫一仙),雖藏於深閨仍難掩其秀,可謂千米高山一勝景。橋中間橫梁掛一木製方匾「序」記載:
「橋序曰:萬隆萬世隆盛之業,風雨橋坐落於上村水口,千山拱秀、萬洞精奇之間,與石燕巖、龍宮洞、石禾倉、水牛洞、出奇洞、永豐寨諸景為一線,遊稱梅花山名勝之一。據史料載,這座客家特色的風雨橋,原橋建於明萬曆暦,修於乾隆盛世,迄今近400年秋,冠之以蓮東一景,古蹟名副其實。明朝萬曆年間修建如樓似塔的萬隆橋亭古建築,歷經近四百年滄桑,如今依然橫跨於青山綠水間,宛如臥波之虹。無奈年久失修,風雨無情,造成上漏下頹,洪水無義,衝壞河堤,主體傾斜,遊人過客望而生畏。後人仿原重修。
遊客走進幽琴洞。鄒善水攝
上村村在高山地帶,溶洞群海拔於760至900米之間。村落長年籠罩在雲煙霧藹中。這裡不僅森林資源豐富,而且旅遊資源也得天獨厚:有集天地之精氣經億萬年孕育而成的地下溶洞,招睞天下眾多索隱探幽者。賴源風光秀麗,歷史人文景觀古樸,是閩西生態休閒避暑的重要旅遊目的地之一。賴源溶洞風景區被冠以「蓮東石跡」之美譽。 群山環抱林海茫茫,梯田層疊阡陌縱橫,好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靜謐、古樸的原生態景觀恍如世外桃源,讓人心醉神迷。
講解幽琴洞景觀。鄒善水攝
連城縣賴源溶洞群是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電視臺曾多次進入實地考察溶洞的神奇之處。是福建省內目前已發現最大的溶洞群,大量的鐘乳石形成各種漂亮形狀。溶洞中有洞隧盤旋曲折,奇景環生,宛若身置迷宮。據嚮導馬曉介紹,這裡二十多個溶洞中以仙雲洞、幽琴洞和石燕洞最為壯觀。
幽琴洞內展美景。鄒善水攝展
仙雲洞盤踞山腰,一年四季洞口雲霧瀰漫,當地人稱之為&34;。仲秋時節走到洞口,能感覺一股融融暖氣撲面而來,沿石階下百米,只見洞中怪石林立,宛如群峰競秀,洞路時寬時窄,如同進入陶淵明的&34;的世外桃源。洞內億萬年形成的鐘乳石、石筍、石柱應有盡有,只要你展開想像的翅膀,動物、人物無所不有。更絕的是所有這裡一切都被雲非雲、霧非霧的暖氣所籠罩,恍惚使你如同行走在夢幻中,抑或漫遊於天上宮闕了。你屏聲靜氣還可以聽見淙淙的泉流,那是條清澈見底的地下河,至今尚無人知其源頭,也不知其去向。沿河深入數百米,不覺來到一塊巨大的鐘乳石壁前,叩之石壁鏗鏗有聲,其音極靜清晰,如鼓似鍾,這也許便是石鼓或石鐘吧!據說盛暑洞內涼風習習,冬日洞裡頗為暖和。實乃避暑、冬遊佳境。
幽琴洞內展美景。鄒善水攝
隨一行遊人走進離仙雲洞僅一裡之遙的幽琴洞。她低臥山腳河畔,以&34;見長,洞內甘泉從巖縫噴湧匯集成河,泉聲叮咚,韻律悠然,如宮女在撥弄古琴。洞口一石如水牛臥溪狀,故當地人稱之為&34;。相傳過去有頭水牛精經常興風作浪,讓洪水淹沒糧田,貽害百姓,後被觀音菩薩鎮於洞囗,才使這方百姓平安。以洞中泉水潺流於石縫之間,音韻幽幽而得名,洞內冬曖夏涼,空氣清新,懸掛在洞頂上的石鐘乳或長或短,或粗或細,自天而垂;貼在洞壁上的石幕有的像張天的幕,有的像捲起的簾千,姿百態;從地上長出的各種各樣的石筍粗細不一,形態各異如雨後的春筍。平時,清泉透明清澈,可見水底衍生的小魚小蝦。但有時洞外青天白日,洞中卻偶有渾水湧出。據當地群眾介紹:相傳過去曾有孩童放鴨於洞外山溪,不留神,鴨群循水入洞覓食,鴨童醒後燃起火把進洞追尋十餘裡仍未到盡頭,又怕火把燃盡,只好怏怏而歸。不料數日後,鴨群竟從三、四十裡外裡外的龍巖萬安松洋遊出。由此足可見該溶洞的規模之大在福建省實屬罕見。
幽琴洞內如仙境。鄒善水攝
幽琴洞內賞美景。鄒善水攝
石燕洞與幽琴洞彼此遙遙對望。洞內石燕成千上萬形似蝙蝠倒立懸掛於洞壁上,一旦遊人驚動,成群結隊的石燕,便驚異爭先恐後飛出洞外,嗡嗡之聲不絕於耳,別有一番情趣。石燕洞裡如蜂窩,洞中有洞。洞中一大廳供有觀音、土地諸神像,善男信女求神拜佛者絡繹不絕。
遊人愉悅聽幽琴。鄒善水攝
在上村村境內,舉目眺望,四周山巒迭起,林海滔滔,溪澗交錯,水清山綠,林竹茂密,古樹聳立,稻香飄溢,山巒疊嶂。
休閒步道好幽閒。鄒善水攝
走進溶洞農家樂,一陣粽香好誘人。這裡的粽子跟普通的粽子不大一樣,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筍殼粽」。賴源鄉客家美食「筍殼粽」,吃上一口,聞到筍香;再吃一口,有鮮竹香;加上山裡的風肉與鹽鴨蛋黃或花生豆類,似乎在糯米與筍殼葉味中更有耐嚼感。現已成為遊覽賴源溶洞客人的首選美食。
古樹情侶手牽手。鄒善水攝
擁抱自然情趣多。鄒善水攝
信步來到上村村「老屋場」山上,看到6株古老的柳杉樹,高低錯落、鬱鬱蔥蔥、枝繁葉茂、生機勃然。其中一株古柳杉高達35米、需4人合抱。這株古柳杉十分奇特,在樹身高2米至3.2米間,除了明顯分枝外,有一條約1米長的豎向大裂縫。裂縫中長出2株叫不出名的異類闊葉樹。村民說,這株柳杉樹已有700多歲了。更令人嘆奇的是,距這棵古柳杉4米處,同樣生長著一株略小些的柳杉樹,在樹高約2.2米處,長出一條粗大樹枝,橫伸向右旁的大柳杉並緊靠樹身。若不是在場村民指明,真的好象「連理」呢。同行的嚮導小吳說:「這是子母相依的『孝心樹』,或牽手相伴的『情侶樹』」。
青山綠水景色美。鄒善水攝
金色田園展秋韻。鄒善水攝
青山秋色美如畫。鄒善水攝
據原村委主任吳水星介紹,上村村境內約有6000株柳杉樹。其中需4人合抱的有6株,需3人合抱的有650餘株,需2人合抱的有900餘株。是閩西擁有天然柳杉樹數量最多的村莊之一。
石燕洞與幽琴洞彼此遙遙對望。洞內石燕成千上萬形似蝙蝠倒立懸掛於洞壁上,一旦遊人驚動,成群結隊的石燕,便驚異爭先恐後飛出洞外,嗡嗡之聲不絕於耳,別有一番情趣。石燕洞裡如蜂窩,洞中有洞。洞中一大廳供有觀音、土地諸神像,善男信女求神拜佛者絡繹不絕。
在上村村境內,舉目眺望,四周山巒迭起,林海滔滔,溪澗交錯,水清山綠,林竹茂密,古樹聳立,稻香飄溢,山巒疊嶂。
農家樂主樂迎客。鄒善水攝
端上香粽先充肌。鄒善水攝
筍殼粽子好誘人。鄒善水攝
筍殼粽子好誘人。鄒善水攝
粽香美食饞客人。鄒善水攝
走進溶洞農家樂,一陣粽香好誘人。這裡的粽子跟普通的粽子不大一樣。年輕老闆廖啟煌樂哈哈地介紹,粽子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筍殼粽」。賴源鄉客家美食「筍殼粽」,當場剝開,先吃上一口,聞到筍香;再吃一口,有鮮竹香;加上山裡的風肉與鹽鴨蛋黃或花生豆類,似乎在糯米與筍殼葉味中更有耐嚼感。現已成為遊覽賴源溶洞客人的首選美食。
山村晚霞賽畫景。鄒善水攝
信步來到上村村「老屋場」山上,看到6株古老的柳杉樹,高低錯落、鬱鬱蔥蔥、枝繁葉茂、生機勃然。其中一株古柳杉高達35米、需4人合抱。這株古柳杉十分奇特,在樹身高2米至3.2米間,除了明顯分枝外,有一條約1米長的豎向大裂縫。裂縫中長出2株叫不出名的異類闊葉樹。村民說,這株柳杉樹已有700多歲了。更令人嘆奇的是,距這棵古柳杉4米處,同樣生長著一株略小些的柳杉樹,在樹高約2.2米處,長出一條粗大樹枝,橫伸向右旁的大柳杉並緊靠樹身。若不是在場村民指明,真的好象「連理」呢。同行的嚮導小吳說:「這是子母相依的『孝心樹』,或牽手相伴的『情侶樹』」。
據上一任的村委主任吳水星介紹,上村村境內約有6000株柳杉樹。其中需4人合抱的有6株,需3人合抱的有650餘株,需2人合抱的有900餘株。是閩西擁有天然柳杉樹數量最多的村莊之一。國慶、中秋長假休閒遊,生態美景醉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