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奸近殺,賭近盜 。」
賭為萬惡之源,從古至今,賭博活動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不良嗜好,中國歷史上都曾不同程度的禁止過賭博,但是賭博一直不曾徹底消失,到如今,我國法律也嚴厲禁止參賭。
十賭九騙,面對著這樣一個泥沼,卻依舊不斷有人往下跳,甚至,還有人為此寫了部「曠古爍今」的《賭經》。
《賭經》
《賭經》,全文並不長,詞句也並不是晦澀難懂。但其號稱,集上下五千年來最高智慧的總結。
「用之以修身,可以功成名就,用之以治國,可以國泰民安,用之以經商,可以富甲天下,用之以軍事,可以百戰百勝。」
第一章便寫了賭徒心理:「賭者,天性也。天性者,趨利避害也;此萬民之所蹈,萬物之所由,萬法之所宗也;萬事皆因賭而生,萬物皆因無賭而滅焉;是以天下無事不為賭焉,無事不可博也」。
譯為「賭,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會趨利避害,這是世間萬物的法則,向著有利自己的便能生存下去,向著不利自己的便會消亡。」
其後十章,對心理、操作、神情、乃至思想道德都進行了嚴格的要求,並聲稱「千般大道,萬般法術。一術成,萬法通。」
這仿佛就是賭場上的《5年高考3年模擬》,令讀者閱之不免生出,此經在手,天下我有的豪情壯志。
背後的漏洞
然而,細究之下,會發現,這本制勝寶典卻到處都是漏洞。
首先是作者,「草堂士者,不知米氏之幾代人也,據《米氏家譜》所載字慶德,號勝光,自號翼心家園,生卒年不祥,終生不仕。」
作者是個很神秘的人,不見於正史,也不見於野史,只有一本《米氏家譜》中記載了他,而且無名無姓,只有草堂居士的稱號。
再看《賭經》全文,依照如今在網絡上流行的版本來看。這書雖然號稱寫於明朝,但依照其行文實在很難符合其成書的年代。
首先是書中「焉」與「也」的濫用。
如,「恆者,成事之無上法門焉, 古之非恆而成事者鮮也。」
但凡對文言文有些語感的,都會發現這句中的焉與也及其的拗口,明顯是生搬硬套,將詞語套入古文常見句型寫成的。
另外,例如「當攻而防,當防而攻,均敗之道也。」
「均」在如今的語句中是「都」的意思,但在古語中大部分時間都作為「公平、相等」的意思。
總而言之,這部流傳甚廣的《賭經》遠沒有《易經》《孝經》等意義深遠,只是一部單單只有對其概念,而無證據論證的雞湯文。
他所教你的,恰恰是你所知道的——凡是都存在概率,正如陰與陽,勝與負,永遠都是對立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