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醒
· 為確保公共衛生安全,需實名制預約參加;
· 請攜帶有效證件至美術館排隊入場;
· 請配合工作人員消毒及體溫檢測,並在前臺登記信息;
· 全程須佩戴口罩,如有發熱、咳嗽、氣促等謝絕參加;
· 請提前15分鐘籤到。
2020年恰逢中芬建交70周年,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隨物生心」是芬蘭最傑出的當代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Tommi Grönlund)與佩特裡·尼蘇南(Petteri Nisunen)在亞洲範圍的首個個展。期間,美術館攜手芬蘭駐滬總領事館、芬蘭國家商務促進局共同推出「聆聽芬蘭——中芬建交70周年系列」公共教育活動,此次系列從一場展覽出發,推出圍繞當代芬蘭的藝術、建築、設計、教育、生活方式、人與自然等領域開展多場公教活動,為中芬對話當代精神生活注入新的活力與能量。觀眾全方位感知芬蘭的當代文化現狀的同時也可透析展覽藝術家成長環境的文化背景,啟發對展覽更多元的解讀。
「
我喜歡聲音的行動,這些聲音或強或弱,或高或低,對我來講,這就足夠了⋯⋯許多人期待聲音背後存在深一層的東西,他們常說,「內在聆聽」或「聲音的意義」,但當我提起「聲音」一詞時聲音就是聲音,沒有附加意義,沒有內在性,它就是它的樣子,我喜歡聲音就只做它自己⋯⋯
—— John Cage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在進行的芬蘭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裡·尼蘇南(Petteri Nisunen)的展覽「隨物生心」共展出21組件作品,媒介語言直接利落,不鋪陳矯飾。源於體驗周圍的經驗與方式,他們從一開始就致力於多感官的創作,通過光和聲音的表現調動觀者的視覺與聽覺,將日常而無形的現象轉譯為可視、可感之物。在他們看來,儘管視覺通常被認為是主要的感知途徑,聽覺,觸覺和嗅覺對整體感知而言同樣重要,它們在其他層次上起作用,以不同的方式傳達信息和情感,除了顏色之外,聽覺比視覺更直接、更無意識地感知情感。
「電磁裝置」感應到人的體溫後,產生共振發聲
格倫德和尼蘇南的合作通常不是嚴格分工,視不同作品的情況而改變,總體來說,格倫德擅長處理聲音文件和照片,尼南蘇負責處理空間和結構問題、繪製工程圖及生產。兩位藝術家的聲音作品通常研究呈現的是聲波作為自然現象的行為和展覽空間的聲學效果,他們很少選擇使用合成的聲音材料,聲音通常是由動力本身機械地產生,並通過各種隨機過程進行控制。
物質波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除了當代藝術家的身份外,格倫德同時還經營著薩科唱片(Sähkö Recordings),這是他於1992年與已故音樂家米卡·瓦因尼奧(Mika Vainio)共同創立的音樂廠牌。
薩科唱片發行的音樂都帶著極簡主義的傾向,「薩科(Sähkö)」一詞意為「電力」,他們音樂的聲音是按照頻率和音調排列的,通常就是電或電子設備的聲音。薩科唱片是一項正在進行的「藝術項目」,並且「其表達的元素都可以在自然界和周圍環境中找到」。
「
薩科唱片是神一般的存在,沒有什麼廠牌能像薩科這樣,產出的音樂一酷到底,永不過時。
——伊恩·芬頓(Ian Fenton)
高頻裝置 2020 28.5×2.3×1.9米
「《高頻裝置》,這是一件可以稱之為聲音藝術的作品。這件用了正弦波這種非常純粹的聲音元素,延續了芬蘭樂派對正弦波的迷戀。正弦波從物理聲學上來講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泛音的聲音,是世界上最純的聲音。」姚大鈞在談到格倫德-尼蘇南作品中的聲音的運用時說,「我們不能孤立地討論聲音藝術,就像我們不能孤立地討論視覺藝術。因為聽覺與視覺大多時候是相互融合的,無法分開談論。」
音樂盒 2004 尺寸可變
2013年的「轉速:中國聲音藝術大展」(2013年,上海西岸)可以說是「聲音藝術」在中國萌芽十周年之際第一次全面審視並呈現中國的聲音藝術創作成果與中國當下聲音狀況的歷史性事件。「轉速」策展人姚大鈞曾指出,同西方現代聲音藝術自1913年義大利未來主義開始歷經持續整一百年的聲音思想及美學的一連串重大革命不同,在中國的特殊歷史語境下,聲音的諸多實踐和實驗是在十餘年時間內以十倍速度壓縮而爆發。
我們該如何打開耳朵來感知聲音藝術?全球不同地區的聲音藝術實踐有何差別和共同關切?這次我們有幸邀請到姚大鈞與來自芬蘭的聲音藝術家 Tommi 和上海的聲音藝術家徐程以及研究聲音文化的許雅築通過線下線上互動連線的方式來分享,開啟「聲音的聆聽」現場。
主持人/對談人
姚大鈞
策展人,聲音藝術家,媒體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Open Media Lab 主任,中國美術學院虛擬實境實驗室主任。長期推動聲音、媒體藝術創作和研發,在美國成立唱片品牌 Post-Concrete,創辦「前味音樂網」,「中國聲音小組」,自2003年起策劃「聲納」系列,率先推動 audio-visual 及媒體藝術現場在國內的教研、創作和演出。
對談嘉賓
湯米·格倫德&佩特裡·尼蘇南
湯米·格倫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裡·尼蘇南(Petteri Nisunen)是芬蘭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組合,現居赫爾辛基。他們兩人都具有建築專業背景,自90年代開始合作至今,長期在當代藝術、建築、聲音藝術等領域間進行跨界創作。曾獲萊昂納多·達文西世界文化獎(2013)、瑞典 Edstrand 基金會藝術獎(2003)、芬蘭國家藝術獎(2001)等。參加過的大展包括第1屆歐洲宣言展、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北歐館、第3屆莫斯科雙年展、第5屆馬拉喀什雙年展、第27屆聖保羅雙年展、第1屆橫濱三年展等。作品被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KIASMA)、盧森堡現代藝術博物館(MUDAM)、Espoo 當代藝術館(EMMA)等國際美術館收藏。
徐程
生活在上海的聲音藝術家,聲音活動實踐者與組織者。他涉足實驗音樂、自由即興、電子音樂等多個領域。於聲音的本體論外,徐程也關注著聲音與社會空間的相互關係與其相關行為與顯現方式。
許雅築
聲音文化研究與策劃、 跨領域工作者、創作者。
展覽「隨物生心」
自8月2日起開始售票
票價50元
購票請掃二維碼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官方購票平臺
夜間美術館
8月2日起,每逢周五、周六,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展覽、文獻中心、ARTsMALL、ARTsMALL Café)延長開放至20:00。
購票優惠條件
以下人群可免費觀展:
身高1.3米(含)以下或6周歲(不含)以下的兒童(每位成人限帶一位免費兒童);現役軍人憑軍官證或士兵證;殘疾人憑殘疾證;70周歲(含)以上憑老年證或身份證;醫護人員憑相關執業資格證和本人身份證
以下人群可享展覽門票5折優惠:
全日制大中小學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憑學生證
留言福利
每周推送留言獲贊數排名前十的觀眾,
可獲「隨物生心」贈票2張。
* 於每周六進行統計贈票
Reading Recomma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