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使徒彼得問過的問題

2020-12-14 遇見耶穌

在聖經中,我們看到使徒彼得比其他使徒話多,問題多。這次我們看那些年使徒彼得問過的問題,儘管使徒彼得的問題裡有一些是為了表現自己,但從他聽了耶穌的講論還能問問題看,說明他是認真聽道的人。因為沒有認真聽的人是沒有問題的。彼得每一次的詢問,主耶穌都會詳細回答他。

一、關於饒恕弟兄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

彼得之所以問饒恕弟兄的問題,是因為主耶穌在前文講了如何對待有過錯的弟兄。彼得來問饒恕得罪自己的弟兄到七次可以嗎?因為猶太人的習慣是「不超過三次」,而在猶太拉比的討論中通常認為「四次」是饒恕弟兄的最高次數。所以彼得大概以為七次是非常足夠了,但主耶穌說要到七十個七次,同時還講了一個主赦免欠一千萬兩銀子還不起的僕人,因為把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下在監裡,而再次被王下監的故事,來強調饒恕的必要。

1、饒恕是建立在與神和好的關係上

饒恕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饒恕不是因為人大度,也不是心胸開闊。當別人割到自己的肉,侵犯到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會大度。很多時候,人們會明著、暗著來反擊甚至報復,也許這個時候有另一個好聽的理由叫追求公平,不懦弱。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談到饒恕一定是被侵犯了利益,造成了傷害,不然不必談饒恕。而這時談饒恕,又極其不容易。

在主耶穌的故事裡,告訴我們饒恕不是建立在對方的改變或者自己大度的基礎上,而是因為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在神面前欠了很多債,但是神都饒恕了我們,讓我們恢復了自由,與神的關係和好。相比人對我們的欠債,神饒恕我們更多,免了我們更多還不起的債。我們要憐憫同伴,如同主人憐憫我們一樣。

2、不饒恕弟兄破壞了人和神的關係

故事的最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我們不饒恕人的過犯,我們的天父也不饒恕我們的過犯。原來不饒恕傷害的不只是人與人的關係,而是人與神的關係。但人與神關係被破壞時,人會失去平安、喜樂和生命。有些人,因為長期不饒恕甚至有了身體的疾病。

3、神永遠的饒恕,人也要完全的饒恕

神在饒恕人的事上,沒有加上次數和程度的限制。如果有,沒有一個人可以得到饒恕。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們所有的罪,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罪都赦免了。因此,我們在饒恕得罪我們的弟兄上,也不能設限。

二、關於跟隨主的賞賜

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有古卷加: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19:26-30)

1、彼得關心今世的獎賞

使徒彼得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他親眼看到一個少年財主因為捨不得放棄錢財而拒絕跟著耶穌之後。有人做不到跟隨主,而他和同伴們都捨棄所有的跟隨主耶穌,此刻的彼得非常有優越感,他邀功式的來到主耶穌面前問:「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現在的彼得問的不是永生裡的獎賞,他關心的是當耶穌建立以色列王國的時候,他可以得什麼?他們曾在路上爭過誰為大。(可9:33-34)另外,當約翰的母親為兒子求坐在耶穌左右時,門徒都非常生氣,包括彼得。

此刻的彼得關注的就是今生可以得著什麼,那我們信耶穌又是為了什麼呢?我們想得著什麼呢?很實際的問題,是健康、平安、財富、升職加薪、獲得權勢……跟隨不是換將來好處的條件。為什麼跟隨主,值得我們搞清楚。

2、耶穌應許永恆的賞賜

彼得向耶穌表示他們做到了財主所不能做的,是不是應該有特殊的賞賜?耶穌回答是使徒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跟耶穌一同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又說凡為耶穌撇下財產與親情的,要得到百倍,而且要承受永生。(太19:28—29 )

這裡「百倍」應該是指「關係」上的「許多倍」。並非指實質上的獲得更多的財富與親情。基督徒雖然可能為信仰犧牲親情,卻獲得更多弟兄姊妹之情。失去土地或房屋,但卻如同擁有更多的房屋和土地(因為許多人願意分享他們的財富)。最後耶穌也發出一個警告,警告那些願意犧牲物質,但卻以此為驕傲的人得要小心,免得因為自滿而反而停滯而居後了。

三、關於末日交帳

在主耶穌講了將來人子來,僕人要交帳的故事後,彼得說:「主啊,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 (路12:41)

非常嚴厲的警戒,彼得不知道審判的人群是誰,彼得要問清楚。也許是他以為他們跟隨主應該有特權或者想好處還沒有得到卻要有審判。於是主耶穌又講了忠心僕人的比喻。主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12:42-48)

1、沒有特權,都要交帳

每一個人都有主人給的份額,因此每一個人都要向主交帳。不管是管理家庭、教養兒女、經營企業、或者管理教會,甚至是管理好自己的人生,都要向主交帳。沒有例外,不忠心的人有懲罰,忠心的人有獎賞。不講利益,不講關係,不講特權,只按神公義的標準。

2、公義審判,僕人當警醒

每一個人都要面臨神公義的審判,在世間或許還有人情關係,還有法律漏洞,但是在神那裡沒有,只有神公義的標準,因此每一個人都要警醒,保持隨時的忠心。當主人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要隨時準備好領受獎賞。

四、關於主耶穌所去的地方

耶穌在逾越節晚餐上預言被賣,要去門徒不能去的地方。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哪裡去?」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彼得說:「主啊,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約13:36-37)

1、主耶穌釘十字架

門徒聽到耶穌將要離開他們,心中不安,彼得快言快語再次發問要知道耶穌去哪裡?為什麼他們不能去。在地上耶穌離開門徒從被捉拿開始,他將要面對一夜六次的審問,被羞辱,被鞭打,被定罪,他將要背著十字架走髑髏地的路,他將要被釘十字架,被人和神棄絕,這些是此刻的門徒承擔不了的事。但是,在耶穌復活之後,門徒們將有力量對面傳福音中的逼迫,有能力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而彼得也有豐盛的生命為主殉道,他們將追隨耶穌走過的十架路。

2、去為門徒預備地方

另外,耶穌要去的地方是他要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這個時候的門徒還不能去,但耶穌去為他們預備地方,預備好了,門徒也要到主耶穌預備的地方,永遠與主同在。

在使徒彼得向主問的問題中,我們看到彼得在聽道這件事上是認真的。儘管他有時帶著優越感來問問題,但就是這樣的發問,他有機會更新固有認知,更新認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心意更新而變化。沒有認真聆聽,進行思想的聽道,效果不過比彼得聽道的效果更好。因為如果沒有認真聽道,又不結合自己原來的認知進行思考,是問不出問題的,我們一直以來從世界、從習俗、從媒體,甚至從迷信繼承來的思想不會輕易改變。另外,儘管有很多信徒聽道選人,但哪怕是他們心中的明星牧師講道,也沒有幾個人會針對自己的現實處境進行思考提問,有些人要求「好聽」,並不要求聽明白。

我想,我們的生活中有問題,每一次所聽的信息也不可能和我們已有認知是一致的,當所聽信息和我們已有的觀念不一致的時候。如何聽見曉得,看見明白?需要我們像彼得,像十二歲的主耶穌那樣,邊聽邊問。就我們的聽道,我們可以不恥下問,只為明白真理,真知道所信的是誰!

相關焦點

  • 【講章】使徒彼得的蒙召
    3、接受主訓練跟從耶穌的彼得並沒有立刻成為滿有能力的大使徒,他對主耶穌的認識也沒有全備,很多時候他還會問蠢話,做傻事。這三年,彼得與主同行,看過很多神跡,聽過很多宣講,問過耶穌許多問題,包括問過愚昧的問題,做過衝動的事,誇下過海口,還在一個小使女面前三次不認主。在耶穌釘十架後躲避猶太人和羅馬當局,甚至在見過復活的主後還帶著門徒們重操舊業。1、三次的詢問  三次的詢問是對一向心直口快,搶先發言的彼得心靈的拷問。
  • 主日講章:使徒彼得的蒙召
    (約21:19 )西門彼得作為十二使徒之首,四福音中沒有記載他過人之處或者其他成功的經驗,反而把他魯莽,心急,說話快,甚至三次不認主等經歷都記載了。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普通人,在主耶穌手裡的無限可能。
  • 使徒彼得的個人簡介
    使徒彼得是十二使徒之首,在初期教會歷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然而,彼得並不是從認識主就立刻承擔了使徒之首的職責。對於彼得來說,這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他經歷了很多次的失敗,也經歷了老我的對付,但他總有主的提醒、責備、堅固和憐憫,讓他重新得力,讓他成為與使徒之首相稱的生命,和其他使徒一同建立了初期教會的信仰根基,成為教會的柱石。因此,全面認識使徒彼得對一個基督徒生命成長有非常的意義。
  • 在所有關於使徒的傳說中,為什麼最可信的是彼得的傳說呢?
    百家原創作者:音音說歷史新約沒有記載大多數使徒的侍奉生涯。《使徒行傳》講述了約翰的兄弟雅各的死。但在講過保羅多年的侍奉生涯之後,《使徒行傳》戛然而止,只告訴我們保羅還在羅馬講道,等候審判。保羅、彼得和其他使徒後來的情況又是如何?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0彼得向外邦人打開福音大門,哥尼流...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0彼得向外邦人打開福音大門,哥尼流全家歸信【自從彼得三次不認主,又經耶穌三問建立他信心;及至五旬節聖靈降臨他和眾門徒身上;這次神又在異象中三次啟示他。彼得經歷了為過去的態度悔改的混亂過程,在與環境的搏鬥中順從聖靈的指引,培養出敏銳的觸覺,他再次代表教會,有效地事奉了神,服事了外邦人。】
  • 彼得的破碎和重建(之一)——那位仁慈的救主(聖經人物)
    讓他們逃離,讓彼得羞愧,不願意面對,或者就此一生打魚過一輩子。至於使命,就讓其他門徒去做吧。尤其是彼得經歷的心靈掙扎是最厲害的。彼得跌倒三次否認主,而且發誓否認主。這件事,叫他對原先的一切事,在對自己的解釋上都不一樣了。彼得無法面對使命,彼得也無法面對自己的良心。愧疚感在籠罩著彼得的心。雖然他也積極的跑去空墳墓,雖然他也看到了復活的主顯現給使徒群體。但是他還是無法面對自己的歷史問題。
  • 考古存疑:新發現的使徒教堂既不見於聖經,也不屬於使徒
    第一個問題:這座教堂「存在於聖經上面」嗎?以及,教堂開始於使徒時代嗎?目前,這座教堂估計始建於公元500年左右,又在幾百年後遭到摧毀或遺棄。年代錢幣的存在極大地幫助了確定這座教堂的時間。這些錢幣幾乎都是可以確定時期或可追溯的。
  • 十二使徒名字的含義
    主耶穌所揀選的十二使徒,每一個人的名字都是有含義的:彼得PETER,石頭,已經鑿出來的石頭,他原名西門SIMON。彼得是希臘語,外國名字,西門是亞蘭語,本國名字。舊約的撒母耳SAMUEL(聽神之意),便與這名字的頭一半相同。他又叫磯法CEPHAS,是亞蘭語的「石頭」。
  • 使徒彼得是不是注重罪孽?
    (詩篇 66:18 和合本)這位讀者就責問小編說:「照作者這麼分析,那彼得豈不是注重罪孽」?於是他就引用經文,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
  • 現今基督教會中還有使徒嗎?
    回答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搞清楚聖經中的「使徒」一詞究竟是什麼含義。然而遺憾的是,聖經本身並沒有給這個詞一個明確的定義。新約作者們似乎認為:他們面對的直接讀者們,對這個詞的含義很清楚,一望可知。從福音書中提到「使徒」一詞開始,在不特別指明的情況下,使基本都是指這個小規模的團體。其次,當這個詞被用來指其他人的時候,這些人通常也是那些與十二使徒或保羅同工的人,並且往往是在他們與使徒一起被記載時。
  • 使徒行傳丨彼得受聖靈啟示,率先向外邦人傳耶穌基督恩惠的福音
    彼得卻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樣一連三次,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所以,神通過異象啟示使徒彼得,開啟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先河,主給彼得打開傳道的門!
  • 《使徒行傳》第六講 真理與後果
    大祭司及其夥伴要捉拿和審訊使徒,有三大原因。首先,彼得和約翰沒有遵從官方的命令,停止奉基督的名傳道。他們犯了公然違抗國法的罪。其次,教會提出了關於耶穌基督復活的證據,這見證有違撒都該人的教義。第三,宗教領袖充滿了嫉妒:因為那些未經訓練又無權柄的人,竟然大有成就。而他們祖先的傳統,卻不能再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這麼多的注意,招聚到這麼多跟隨者。我們很難想像,在「捍衛信仰」的掩飾下,隱藏了多少嫉妒。
  • 耶穌十二使徒的身世
    十二使徒,原意「受差遣者」。《聖經》記載十二使徒是彼得、安德烈、西庇太之子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多馬、馬太、亞勒腓之子雅各、達太、西門、加略人猶大。猶大因出賣耶穌後自盡,補選馬提亞為使徒。在主耶穌升天后,五旬節領受了聖靈的大能,教會得以建立,福音得以廣傳。他們分別到黑海、帕提亞和小亞細亞等傳播福音。
  • 根基立在磐石上,彼得這個名字的來源
    Peter,就是彼得,彼得是耶穌十二門徒之首,就是耶穌問「你們說我是誰」,回答,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16:15)的。彼得這個名字是耶穌給的,他本名西門。他是一個漁夫,在加利利海邊捕魚,因此基督教和魚的符號緊密相關。早期教會受羅馬和猶太人迫害,信徒逃散無法說明身份,見面便以畫條魚表明是自己人。但彼得並不完美,相反總是「掉鏈子」,極具個性。
  • 使徒,七位,長老,他們的產生和職責,詳解基督教初期組織形式
    在耶穌受難之前,他親自挑選了十二使徒緊密跟隨,而使徒之外還有其他的門徒,耶穌作為領導者,組成了一個比較鬆散的隊伍。在這個隊伍裡,耶穌是領導者,選擇者和組織者。雖然耶穌和使徒的關係更為緊密,但是門徒也依舊直接受耶穌的領導,使徒和門徒的關係看起來更像是幫助和被幫助的關係。
  • 彼得的破碎和重建(之二)——那位仁慈的救主(聖經人物)
    當彼得直腸子的問彼得,在沉默沉默幾十天以後,被主問也是以沉默的回答以後,彼得恢復了他直腸子的習性。這就是彼得的恢復。他在心裡重新領受了呼召,在主的確認裡他確認了自己的呼召。在他篤定以後,在他安心以後,他直腸子的習性又變得坦率和愣頭青了。他心裡的疑問就說出來,他問約翰的以後會怎麼樣。(彼得的羞愧和自怨自艾,因為耶穌的輔導而從中走出來。)
  • 十二門徒的「首召者」——西門彼得的弟弟安得烈!
    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耶穌挑選十二門徒,象徵「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是基督教會的十二根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十二門徒中一位最平凡的宗徒─安得烈,在被選召以前,安得烈居住在加利利一帶伯賽大城,以捕漁為業。
  • 基督《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叫你們的罪得赦》
    註:百度APP點擊[關注]右上角【耳機聽筒模式】就可以收聽了親愛的弟兄姊妹主內平安,在《使徒行傳》的第二章主要講述了耶穌這時已經升天,彼得和十一個使徒在五旬節那天被聖靈充滿後,進行了第一次的布道,並使三千人受洗。我摘選了其中的37-42節作為我今天的讀經心得。經文: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
  • 使徒教訓丨基督徒應該遵守舊約律法的那些禁戒
    彼得、雅各等使徒形成一個決議,並寫信派人傳達給外邦眾教會:教導外邦人信主有四項禁戒:偶像的汙穢、姦淫,不吃勒死的牲畜和血製品。前三項是顯而易見的,但禁戒吃血,有許多基督徒並不遵從,甚至筆者有一年見到華東神學院畢業的女牧師居然帶頭吃羊血,還有些基督教牧師對基督徒能不能吃血也莫衷一是!
  • 顧湘新譯《彼得兔》經典故事問市
    顧湘新譯《彼得兔》經典故事問市 彼得兔,這隻家喻戶曉的小兔子,是英國畫家兼作家畢翠克絲·波特創作的經典形象。雲南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了《彼得兔:畢翠克絲•波特故事集》新譯本,由國內青年畫家兼作家顧湘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