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中,我們看到使徒彼得比其他使徒話多,問題多。這次我們看那些年使徒彼得問過的問題,儘管使徒彼得的問題裡有一些是為了表現自己,但從他聽了耶穌的講論還能問問題看,說明他是認真聽道的人。因為沒有認真聽的人是沒有問題的。彼得每一次的詢問,主耶穌都會詳細回答他。
一、關於饒恕弟兄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
彼得之所以問饒恕弟兄的問題,是因為主耶穌在前文講了如何對待有過錯的弟兄。彼得來問饒恕得罪自己的弟兄到七次可以嗎?因為猶太人的習慣是「不超過三次」,而在猶太拉比的討論中通常認為「四次」是饒恕弟兄的最高次數。所以彼得大概以為七次是非常足夠了,但主耶穌說要到七十個七次,同時還講了一個主赦免欠一千萬兩銀子還不起的僕人,因為把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下在監裡,而再次被王下監的故事,來強調饒恕的必要。
1、饒恕是建立在與神和好的關係上
饒恕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饒恕不是因為人大度,也不是心胸開闊。當別人割到自己的肉,侵犯到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會大度。很多時候,人們會明著、暗著來反擊甚至報復,也許這個時候有另一個好聽的理由叫追求公平,不懦弱。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談到饒恕一定是被侵犯了利益,造成了傷害,不然不必談饒恕。而這時談饒恕,又極其不容易。
在主耶穌的故事裡,告訴我們饒恕不是建立在對方的改變或者自己大度的基礎上,而是因為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在神面前欠了很多債,但是神都饒恕了我們,讓我們恢復了自由,與神的關係和好。相比人對我們的欠債,神饒恕我們更多,免了我們更多還不起的債。我們要憐憫同伴,如同主人憐憫我們一樣。
2、不饒恕弟兄破壞了人和神的關係
故事的最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我們不饒恕人的過犯,我們的天父也不饒恕我們的過犯。原來不饒恕傷害的不只是人與人的關係,而是人與神的關係。但人與神關係被破壞時,人會失去平安、喜樂和生命。有些人,因為長期不饒恕甚至有了身體的疾病。
3、神永遠的饒恕,人也要完全的饒恕
神在饒恕人的事上,沒有加上次數和程度的限制。如果有,沒有一個人可以得到饒恕。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們所有的罪,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罪都赦免了。因此,我們在饒恕得罪我們的弟兄上,也不能設限。
二、關於跟隨主的賞賜
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有古卷加: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19:26-30)
1、彼得關心今世的獎賞
使徒彼得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他親眼看到一個少年財主因為捨不得放棄錢財而拒絕跟著耶穌之後。有人做不到跟隨主,而他和同伴們都捨棄所有的跟隨主耶穌,此刻的彼得非常有優越感,他邀功式的來到主耶穌面前問:「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現在的彼得問的不是永生裡的獎賞,他關心的是當耶穌建立以色列王國的時候,他可以得什麼?他們曾在路上爭過誰為大。(可9:33-34)另外,當約翰的母親為兒子求坐在耶穌左右時,門徒都非常生氣,包括彼得。
此刻的彼得關注的就是今生可以得著什麼,那我們信耶穌又是為了什麼呢?我們想得著什麼呢?很實際的問題,是健康、平安、財富、升職加薪、獲得權勢……跟隨不是換將來好處的條件。為什麼跟隨主,值得我們搞清楚。
2、耶穌應許永恆的賞賜
彼得向耶穌表示他們做到了財主所不能做的,是不是應該有特殊的賞賜?耶穌回答是使徒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跟耶穌一同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又說凡為耶穌撇下財產與親情的,要得到百倍,而且要承受永生。(太19:28—29 )
這裡「百倍」應該是指「關係」上的「許多倍」。並非指實質上的獲得更多的財富與親情。基督徒雖然可能為信仰犧牲親情,卻獲得更多弟兄姊妹之情。失去土地或房屋,但卻如同擁有更多的房屋和土地(因為許多人願意分享他們的財富)。最後耶穌也發出一個警告,警告那些願意犧牲物質,但卻以此為驕傲的人得要小心,免得因為自滿而反而停滯而居後了。
三、關於末日交帳
在主耶穌講了將來人子來,僕人要交帳的故事後,彼得說:「主啊,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 (路12:41)
非常嚴厲的警戒,彼得不知道審判的人群是誰,彼得要問清楚。也許是他以為他們跟隨主應該有特權或者想好處還沒有得到卻要有審判。於是主耶穌又講了忠心僕人的比喻。主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12:42-48)
1、沒有特權,都要交帳
每一個人都有主人給的份額,因此每一個人都要向主交帳。不管是管理家庭、教養兒女、經營企業、或者管理教會,甚至是管理好自己的人生,都要向主交帳。沒有例外,不忠心的人有懲罰,忠心的人有獎賞。不講利益,不講關係,不講特權,只按神公義的標準。
2、公義審判,僕人當警醒
每一個人都要面臨神公義的審判,在世間或許還有人情關係,還有法律漏洞,但是在神那裡沒有,只有神公義的標準,因此每一個人都要警醒,保持隨時的忠心。當主人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要隨時準備好領受獎賞。
四、關於主耶穌所去的地方
耶穌在逾越節晚餐上預言被賣,要去門徒不能去的地方。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哪裡去?」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彼得說:「主啊,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約13:36-37)
1、主耶穌釘十字架
門徒聽到耶穌將要離開他們,心中不安,彼得快言快語再次發問要知道耶穌去哪裡?為什麼他們不能去。在地上耶穌離開門徒從被捉拿開始,他將要面對一夜六次的審問,被羞辱,被鞭打,被定罪,他將要背著十字架走髑髏地的路,他將要被釘十字架,被人和神棄絕,這些是此刻的門徒承擔不了的事。但是,在耶穌復活之後,門徒們將有力量對面傳福音中的逼迫,有能力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而彼得也有豐盛的生命為主殉道,他們將追隨耶穌走過的十架路。
2、去為門徒預備地方
另外,耶穌要去的地方是他要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這個時候的門徒還不能去,但耶穌去為他們預備地方,預備好了,門徒也要到主耶穌預備的地方,永遠與主同在。
在使徒彼得向主問的問題中,我們看到彼得在聽道這件事上是認真的。儘管他有時帶著優越感來問問題,但就是這樣的發問,他有機會更新固有認知,更新認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心意更新而變化。沒有認真聆聽,進行思想的聽道,效果不過比彼得聽道的效果更好。因為如果沒有認真聽道,又不結合自己原來的認知進行思考,是問不出問題的,我們一直以來從世界、從習俗、從媒體,甚至從迷信繼承來的思想不會輕易改變。另外,儘管有很多信徒聽道選人,但哪怕是他們心中的明星牧師講道,也沒有幾個人會針對自己的現實處境進行思考提問,有些人要求「好聽」,並不要求聽明白。
我想,我們的生活中有問題,每一次所聽的信息也不可能和我們已有認知是一致的,當所聽信息和我們已有的觀念不一致的時候。如何聽見曉得,看見明白?需要我們像彼得,像十二歲的主耶穌那樣,邊聽邊問。就我們的聽道,我們可以不恥下問,只為明白真理,真知道所信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