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天下了接近常年半年的雨
衣服不幹 牆面黴變
天天盼著雨停太陽現
終於
2020年的梅雨季
結束啦
出梅啦,不如跟著我們來一場徐匯衡復紅色之旅吧~
徐匯衡復風貌區作為海派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集中了大量中外著名建築師設計的風格迥異的中西建築,既有花園洋房也有高層公寓,既有西式別墅也有中式裡弄,例如武康大樓、黑石公寓等。這使得徐匯衡復風貌區成為近代上海建築文化的精華所在。除此之外,徐匯歷史建築還富有紅色基因,背後蘊藏的名人故事、歷史事件傳承著上海城市精神,隨著時間打磨愈加芬芳,如黃興故居、柯靈故居等。
下面,讓我們沿著今日的路線圖一同走進這些富有紅色基因的優秀歷史建築吧~
第一站:武康大樓
(1)保護身份: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2)保護批次:二批
(3)保護類別:三類
(4)建造年代:1924年
(5)設計師:鄔達克
(6)建築風格:法國文藝復興式公寓大樓
淮海中路1836-1858號,武康大樓為八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高30米。由法商萬國儲蓄會投資建造,鄔達克設計,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築之一。公寓坐北朝南,樓身狹長,從西側看,象一艘輪船。南面沿街底層形成連續券廊式騎樓。建築外型為法國文藝復興式風格,連續半圓券廊、水泥仿石牆面、清水紅磚、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三段式連續通長陽臺腰線。上世紀50年代後,包括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王文娟等一批文藝界名流相繼入住,為這棟大樓添就了一番傳奇色彩。聶耳更是曾邀王人美在這裡試彈《風雲兒女》主題曲,即後來成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直到今天,武康大樓仍是描寫上海的文藝影視作品中,代表海派文化的重要地標。
2019年,徐匯區房管局啟動了武康大樓外立面整治工程,將外立面上的雨蓬、晾衣架等雜亂的附著物全部拆除,空調機架全部換成材質更新、耐久更好的「一體百葉式」機架,做到「橫平豎直」,不但對風貌的影響降低了,行人頭頂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在拆除晾衣架的同時,考慮到居民的日常需求,區房管局專門在輔樓開闢了一片公共空間並設置了公共晾衣架。2019年9月29日,配合武康路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武康大樓露出真容,這幢鄔達克在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再現原有風貌,靜待市民遊客前往這處網紅優秀歷史建築「打卡」,飽覽這座海派地標建築的風採。
徐匯區房管局啟動的武康大樓外立面整治工程
特別為居民打造的帶有公共晾衣區域的輔樓屋面區域
第二站:武康路393號老房子藝術中心
(1)保護身份: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2)保護批次:三批
(3)保護類別:三類
(4)建造年代:1912年
(5)建築風格:英國鄉村式
初建於1912年,建築平面由一個矩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相接而成,其形式為英國鄉村式,半露木構架,陡坡頂。立面強調水平線條和垂直線條的穿插構圖,並以深褐色面磚襯託出淺色的橫豎線條。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帶有裝飾藝術派特徵的浮雕和裝飾線腳及室內樓梯欄杆。1914—1916年,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創始人之一黃興寓居此地,人稱「黃公館」。目前,黃興故居已於2010年4月22日正式開放作為武康路旅遊諮詢中心&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之用。
為遊客提供無償服務的政府公益機構,以「溫馨、真誠、迅速、專業」的理念,為旅遊者奉獻貼心的旅遊服務。此外中心內有多幢等比例縮小製作的老房子模型以及定期會舉辦一些專題展覽與活動,每月的第一個周六下午的「漫遊慢品武康路老房子故事會」活動更是為喜愛老洋房的朋友提供了更多了解老洋房背後故事的機會。
中心擺放的等比例縮小製作的老房子模型
第三站:復興西路147號柯靈故居
(1)保護身份: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2)保護批次:五批
(3)保護類別:三類
(4)建造年代:1933年
(5)設計師:奚福泉
(6)建築風格:西班牙式
復興西路147號,建於1933年的西班牙式風格的建築,由中國建築設計師奚福泉設計,佔地面積為1260平方米。沿路的長方形平面略有凹凸,建築左側有室外樓梯到達二樓。紅瓦多坡屋頂,煙囪突出於屋面,簷下有白色半圓形裝飾帶。門和窗戶的形式多樣,窗間有絞繩紋柱,黃色水泥拉毛外牆。
1951年起至2000年,柯靈先生與夫人陳國容就住在這棟樓的203室。在這兒柯靈先生孕育產生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改編或創作電影文學劇本《腐蝕》、《不夜城》、《秋瑾傳》等,著有多部散文集、文藝評論集及《柯靈電影劇本選集》等書。
柯靈(1909.2.15—2000.6.19),原名高季琳,筆名朱梵、宋約。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廣州。中國電影理論家、劇作家、評論家。1926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婦女雜誌》發表第一篇作品——敘事詩《織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壇。1941年與師陀合作根據高爾基的話劇《底層》改編成話劇劇本《夜店》(後改編成電影),有廣泛影響。1948年到香港《文匯報》工作,擔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文匯報》副社長兼副總編、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所長、上海電影藝術研究所所長、《大眾電影》主編、上海作協書記處書記、上海影協常務副主席等職。
第四站:
復興西路193號上海房地產科學研究院1號樓
(3)保護類別:二類
(4)建造年代:1936年
(5)建築風格:英式花園住宅
該建築建於1936年,解放前由外籍人士居住,解放後由部隊接管,作為軍方醫學研究辦公用房,1975年作為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辦公用房使用至今。
該建築紅瓦坡屋面,設老虎窗,正脊,設4隻磚砌煙囪,帶冒頭,北側煙囪較有特色。各陽臺、露臺均為鐵製花飾欄杆與木製壓頂,面層鋪設紅色缸磚。外牆面層水泥拉毛,部分清水牆面,紅磚線腳。花式玻璃木門,鋼窗,銅鉸鏈,鐵執手;南立面連續拱券落地門窗,銅執手;各樓面覆硬木拼花地板。
作者:區房管局
編輯: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