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名師說|傳遞愛,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張海龍,男,山東省濟南中學地理教師。他是走在教學改革前沿的實踐者,執教了全國課改區研討課、山東省新課標展示課。他是學生心目中的百科全書,是孩子們口中的「龍哥」。他是「美好」的代言人,帶領孩子們「努力,只為遇見最美好的自己」。他是精彩的傳播著,引領同學們「夢想開始、精彩紛呈」。
綠柳蔭蔭,夏竹節節,盛開的凌霄花簇成一團團璀璨的嬌紅,映照著驕陽,也映襯著濟南中學夏日如畫的校園。在校園中,時常可以看到一個步伐矯健而又從容淡定的身影,那就是張海龍,一個用美好的方式帶領學生遇見更美好的自己的老師。
春風化雨 冰壺玉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傳承了幾千年的修身智慧,在新時代的今天,仍然被張海龍以身踐行著,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為高二年級主任,他以「自信陽光,直播夢想」為年級精神,與學生們共同成長,帶著自信與美好開啟每一天。他不停歇地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堅信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每個閃光點都可以照亮一片天,青春的每一天都可以豐富而精彩。他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每天晚自習後,他總是檢查好各班的空調和門窗後才離開;走廊有雜物時,他總是拿出衛生工具默默地清理……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張海龍用自己的「正身」引導著學生們的「正行」, 用美好的信念來感染學生。
博古通今 通儒達士
作為一名地理老師,張海龍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始終兢兢業業。在工作初期,為上好一堂青年教師匯報課,他精心備課,反覆修改,在一遍又一遍的試講與改進後,他執教的《遙感技術的應用》一課,獲得了青年教師匯報課第一名,課後的教學反思,又榮獲了國家論文評比二等獎。幾年後,張海龍又參加了全國課改試驗區高效課堂展示課。在帶領學生學習《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治理》這一課時,他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教學思路,特別注意了提高學生思考學習的效率。這堂課也最終取得了此次展示課的第一名。
作為高中一線教師,張海龍對高考試題進行了系統研究。他利用假期時間,完整而深入地研究了高考山東卷近五年的地理試題,也由此對考試大綱、教材和高中地理體系架構有了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他對高考試題進行了分類彙編,對一輪複習章節的劃分進行了大膽的調整重組,這一創新做法在實際複習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把此次創新嘗試的收穫寫成了論文,這篇論文也作為發展性評價體系下高三備考研究系列連載的第三篇發表在了《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張海龍就是這樣,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認真反思每一節課,認真總結每一節課。課堂上的每句話都千錘百鍊,課堂下每一次的專業領域研究都深入透徹。正是通過這樣不斷地探究與嘗試,張海龍樹立了勤勉的教學態度,積累了紮實的專業知識,練就了過硬的教學本領,探索出了科學的教學方法。
不僅如此,張海龍還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用自己的知識廣度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他不斷通過多種途徑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開設了很多校本課程,如最早的《地理故事會》《環境調查》《軍事地理》《我們一起去看泉》等,每一門校本課程都是學生們爭先搶報、備受歡迎的校本課程。每當有和地理學科有關的新聞事件發生時,他也會抓住機會,將這些事件穿插進課堂或給學生做專題講座。2008年汶川地震後,他開設了汶川地震的專題講座;濟南泉水復噴後,他開設了《泉水泉城》專題講座;中印洞朗對峙事件發生了,他給學生講了《從中印洞朗對峙看國家力量》的專題課……
這些講座或課程的開設,讓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更加濃厚了,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地理知識的魅力。工作十幾年來,張海龍的每堂課都努力給學生們帶去知識和歡樂,他說,課堂就是要讓知識散發魅力,吸引每一個學生。當他講到地球圈層結構的時候,他會告訴學生,地球圈層結構就是「裡三層外三層」;當他講到降水類型的時候,他會告訴學生,當年諸葛亮火燒葫蘆峪時,正是一場夏季的熱對流雨救了司馬懿父子。張海龍的課堂充滿了新奇趣味和歡聲笑語,學生們說他就像地理課本上講的太陽,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光、熱和能量,還把帶電粒子流送入地球磁場,讓他們欣賞到了地理這道絢爛的極光。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張海龍還特別注意傳幫帶,從擔任教研組長和年級主任以來,他所帶的五個徒弟,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張海龍正是用他廣博的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徵服了學生,也為年輕教師樹立了榜樣。
以愛為先 用愛滲透
「愛」是張海龍的教育理念,也是他的教育信仰,他始終堅持教育需要用心,更需要用愛。他說,學生們把青春最美好的三年放在這裡,等著你的關心、你的支持、你的鼓勵,每個孩子都會因你的關注而精彩,因你的愛而更美好。在擔任高一.八班班主任時,張海龍和學生們一起努力,以「美好」為主題,寫出了美好班級宣言,布置美好教室。他用愛和陪伴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溫暖和情感,用欣賞和信任讓每一個學生都增強自信、樹立自尊。當王寶強刷屏的時候,他與學生們一起討論許三多的故事,回憶那首本屬於哥倫布的歌曲《徵服天堂1492》,暢談哥倫布堅定信念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當冬至來臨時,他與學生們一起體會白居易在邯鄲驛裡的思念,體會杜甫一飲而盡的暢快淋漓。當一場春雪來到濟南時,他與學生們一起感受柳宗元江雪中的孤獨,白居易夜雪中的冷清,劉方平春雪中的憂心,韓愈不忘初心的堅持,還有岑參白雪中的花開,韓愈眼中穿飛的春雪,毛澤東眼中萬裡雪飄的江山。
他通過學子講壇、朗誦者、嘉年華等活動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還與學生們一起持之以恆地開展了經典賞析活動。在高一的一年中,張海龍寫出了13篇經典文章的賞析。最後,他把所有學生和他的文章以及八班班級照片集結成冊,取名就叫《美好的八班》。2016年,濟南日報等多家媒體對「美好的八班」進行了大篇幅的報導。張海龍說,有愛的老師成長得最快,收穫得最多。升入高二,張海龍仍然用「愛」和「美好」帶領著他的班級。在這樣充滿愛的美好理念的帶領下,他的班級很難不優秀。2018年,他所帶的高二十八班被評為「濟南市優秀班集體」。
張海龍以愛為先,把愛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引領學生去愛一切美好事物。學生們在他的帶領下,也深受感染,不僅親切地稱他為「龍哥」,還學會了用愛來處身立世,通過努力去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張海龍是一個用教育情懷和教育信仰播撒教育大愛的老師。他謙虛地說:「我的成長一直在路上,我的傳播同樣也一直在路上。」張海龍用他充滿愛的教育信仰追求著教育幸福,路上也一定會遇到更多美好的風景。
(通訊員 鄭佐文)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