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平常的周六傍晚,在深圳某社區附近,一名年輕小夥兒站在人流最大的街口,每當人行道過,他就招呼道:「來下載一個『美團買菜App』,水果蔬菜有折扣,下單還送禮品。」
「最近這麼多做生鮮的電商,你們打得過麼?」證券時報記者問。
小夥子指了指旁邊的綠色易拉寶,上面印著美團買菜的logo,「這是資本爸爸,錢多。」
的確如此,在各路網際網路巨頭帶資入場後,生鮮電商最近又火了起來。美團買菜仍採用線上下單、送貨到家的模式,而更為人所關注的,是美團優選、興盛優選、多多買菜等平臺聚集的社區團購賽場。
在這場比賽中,巨頭們的步伐仿佛以天計算,近期各家節奏更快,動作更顯頻繁。燒錢補貼可以快速搶佔市場,而供應鏈的質量仍需更長時間打磨。
網際網路巨頭下場社區團購
12月1日,手機淘寶和支付寶在湖北地區上線「淘寶買菜」業務,採用社區團購模式。這是阿里巴巴首次向社區團購業務開放核心流量資源。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這項業務由盒馬集市運營,同時與當地社區團購平臺十薈團合作。
阿里還同時領投了十薈團新一輪融資。11月30日,十薈團宣布完成1.96億美元C3輪融資,由阿里巴巴與Jeneration Capital時代資本聯合領投,崑崙資本、中金資本旗下基金、鼎暉投資、GGV紀源資本、愉悅資本、啟明創投、渶策資本、高鵠資本跟投。此前十薈團的幾輪融資中,阿里也多次參與。
京東也傳出了新動作。同在 11 月 30 日,劉強東在高管早會上提出會親自下場帶隊,將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一仗。目前,京東已經集中整合了其社區團購業務友家鋪子、蛐蛐購和京東區區購,在京東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下專門設置了社區團購業務部。
時間再往前推,6月,滴滴推出了社區團購小程序「橙心優選」;7月,美團成立優選事業部,計劃在年底前進入20個省份,實現「千城」覆蓋;8月,拼多多開始在南昌和武漢城市試點多多買菜,並迅速擴張至全國大多數省份。
巨頭湧入,首先是看中生鮮電商這塊大蛋糕。「整個生鮮領域的線上滲透率目前只有5%左右,主要渠道仍在農貿市場(佔56%)和超市(佔39%),而這個市場規模是非常大的,大概在2.5萬億的水平。」一位熟悉電商領域的分析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此外,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日趨減少,獲客成本增加,巨頭藉助生鮮市場能更好實現市場下沉,未來可以逐漸拓展品類,或為其他業務引流。」上述分析師表示。
一些網際網路巨頭的主要業務確實逐漸逼近天花板,開拓新增長迫在眉睫。以美團為例,財報顯示,美團交易用戶數和活躍商家數連續三個季度增速不足10%,今年三季度用戶年平均交易筆數僅增長0.9%至26.8筆。美團CEO王興在財報會上表示,美團著力拓展新業務增加用戶和使用黏性,新業務將在低線城市拓展更多的市場,其中美團優選是關鍵。
剛剛收穫上市後首季盈利的拼多多也面臨成長空間的問題。「拼多多的用戶數已經達到7億3千多萬人,增長逐漸減緩是不可避免的。」拼多多戰略副總裁David Liu在財報電話會上解釋稱,現在最關注的問題是拼多多在用戶心中的排行,這也是公司開展買菜業務的原因,想要去跟上用戶行為的變化,擴大在用戶心中的佔比。
短期拼團長流量,長期拼供應鏈質量
社區團購本質上是一種渠道創新,團長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團長通常是社區寶媽或周邊小店老闆,他們調動身邊人脈,自建微信群分享特價商品連結,群內消費者通過小程序下單,平臺收集當天訂單後,次日將商品發至自提點(通常是團長家中或門店),再由消費者自提。
團長能從運營群組的流水中抽傭,目前大概在10%左右,另外還有發展新團長及邀請新用戶等獎勵。
通過這種「預售、次日達、自提」的模式,社區電商在犧牲一定的配送時效性後,壓縮了履約成本,降低了生鮮庫存損耗。據多家券商研究所測算,社區團購淨利率能達到5%左右,而目前大多數生鮮電商仍在虧損狀態。
在搶佔市場階段,優質團長成為各家爭奪的資源。一位在深圳的美團優選推廣員工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美團優選9月底在深圳組建團隊,10月項目正式啟動,兩個月來已經招募了超過3萬名團長,「我們每天都在衝刺,早上九點主管講完任務,就開始各自行動,每人每天最少要拉5名團長,還是挺有壓力的。」
不過,消費者社群都掌握在團長手中,這也成為平臺的一個隱憂。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團長都同時在做多個平臺。「一些資源豐富的團長還會專門租下一間門店,四五家平臺同時做,每日流水就能達到數千元。」上述美團優選員工稱。
前述分析師認為,消費者習慣成熟之後,巨頭或將弱化團長在價值鏈上的角色,團長可能只負責分發配送等任務,「平臺間挖來挖去,這種模式是對平臺不利的,未來平臺還是希望將流量握在自己手中。」
長期來看,平臺決勝關鍵仍在於穩定高效的供應鏈。「如果只是下遊流量優勢,但倉儲供應鏈不能滿足需求,那在運營過程中很多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比如滴滴,先前在零售領域缺乏經驗,橙心優選近期就出現不少爆單的情況。事實上,供應鏈需要長時間的磨合,才能優化履約體驗。」開源證券商貿零售首席分析師黃澤鵬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巨頭會做「大而全」,但並不排除「小而美」
實際上,社區團購併不是一個新鮮事。早在2015年前後,社區團購就在長沙等地區萌生。醞釀許久後,2018年,這一模式在資本推動下迎來井噴,鄰鄰壹、松鼠拼拼、十薈團等一批創業公司獲得紅杉中國、IDG、真格資本等一線創投機構青睞,百團大戰開場。
2019年,行業曾經歷一次洗牌整合。松鼠拼拼陷倒閉風波、十薈團合併你我您、呆蘿蔔宣布資金鍊斷裂,行業融資總額也相應回落。
2020年初,疫情再次激活了社區團購市場,隨後便是網際網路巨頭相繼入局。
「表面上看是疫情催化,但從市場發展的過程來看,現在社區團購的地位和前些年是不一樣的。網際網路巨頭投入了大量資金,且將其放在戰略層面上去做,其執行力更強,更能推動滲透率提升和消費者習慣養成。這會是生鮮領域一個比較大的變革。」前述分析師稱。
目前,業內普遍比較看好美團和拼多多在本地生活與下沉市場積累的經驗,而剛剛入場的阿里、京東等玩家表現仍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團、拼多多、滴滴以及興盛優選等玩家背後都有騰訊的投資,且由於社區團購模式的運營及購買多在微信群及小程序渠道完成,這意味著騰訊或將從這場戰役中獲得收益。「騰訊是最舒服的,自己並不親自進場,而更像是一個幕後贏家。」黃澤鵬表示。
日益成熟的生鮮電商或將奪去傳統菜場的一些生意。「菜市場效率很低,鏈條更長且損耗更大,社區團購的效率高很多,但也未必會完全顛覆傳統業態,因為消費者需求是多樣的,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就需要很長時間培養。」前述分析師表示。
燒錢大戰是否會催生出一個壟斷平臺?黃澤鵬認為,社區團購市場最終會逐步走向統一,但是市場很難做到被一家壟斷。因為每個平臺在配送、選品、客群定位等方面仍然會存在差異,「巨頭進來會做『大而全』,但也不排除『小而美』,一些有特色或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平臺,仍然會活得很滋潤。」
「相比於共享單車、網約車等領域,社區團購涉及的環節更多、操作難度更大、參與玩家也更多,因此這場戰役可能不會很快結束。」開源證券商貿零售分析師李旭東說。
對於消費者來說,遠低於成本的價格會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但分析師普遍認為,社區團購的價格還是會比其他模式更低。此外,李旭東提醒,價格並非唯一的觀察維度,品類豐富度本身也值得關注,「以前在線下,特別是在低線區域,很多東西可能是買不到的,這塊需求被壓制了,但社區團購將能夠滿足這一類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