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美國和華爾街美國,誰寄生於誰?

2020-12-17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子思】

到底與美國有沒有關係?美國將如何因此而受益?下一步美國還會如何行動?......只要事情大了,人們就會思考這些問題。

上一篇《美國又是最大受益者?對不起,你說的是哪一個美國?》,提出了將美國視為兩個美國——華爾街美國(幣緣美國)和華盛頓美國(地緣美國)——二合一的觀點,並做了初步的解釋說明。文章刊發之後,引起了很多讀者的興趣,一些留言還提出了具體的疑問,希望進一步展開討論。

將幣緣美國單獨分離出來並使用華爾街美國這個代稱,既是一種現實描述,也是為了分析上的方便。打個比方,雖然都知道月球是一個,但進行描述和分析的時候,仍可以將它分為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兩面。從中國看美國,將幣緣美國和地緣美國視為兩個不同的行為體進行分析,顯然比籠統地說美國如何如何要精確一些。

講個故事。1970年代中期美日之間爆發貿易戰,尼克森採取了讓美元貶值並徵收進口附件稅的反制對策。此時恰好摩根銀行的代表團訪問日本,當被日本人問及尼克森為什麼要如此打擊日本的問題時,其時的摩根擔保公司總裁埃爾莫爾·帕特森回答道:「我不認識總統,我從未見過他。」1這個回答讓日本人大為驚訝,他們無法想像這位華爾街的「大使」竟然和美國總統沒有任何聯繫。這個故事就說明,對於一個深度捲入了美國事務的外國來說,最好把華爾街和華盛頓分別代表的美國區分開來。事實上,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華爾街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外交政策的。

本文作為關於「兩個美國」問題的系列文章之二,把焦點放在華爾街美國這個基於幣緣關係的虛擬國家的本性上,以前一篇為基礎,再做一番探究。

前文說過,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點意味著美國必然是一個為幣緣貴族集團提供了最好制度服務的國家,也必然是一個被幣緣貴族集團反覆打造以符合自身需要的國家。

華爾街美國的本性,最抽象地說,其實就是貨幣或金融的本性。這種本性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華爾街美國的「超國家」或「虛擬國家」性質,決定了華爾街美國並不是美國華爾街,不是美國下轄的一個金融部門或美國擁有的貨幣權力中心。它是獨立的,超然的,它與現實中的美國是一個同體共生的關係。

關於貨幣、資本、金融在人類經濟社會中的作用,以及與世界歷史、與國際政治的關係,已經有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論述。王湘穗老師在他2017年出版的著作《幣緣論:貨幣政治的演化》中有系統的梳理和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一讀。本文限於篇幅,不在理論上多做鋪陳,只通過一些歷史故事簡要說明一下華爾街美國的幾大本性。

紐約華爾街銅牛雕塑 @視覺中國

本性之一:超國家

華爾街位於紐約,紐約位於美國。但紐約和華爾街的獨特性、與美國其他地方的明顯差別,竟然從建城開始一直持續至今。

紐約在1644年被英國人佔領並改名為「新約克」之前是荷蘭人創造的「新阿姆斯特丹」。當時這個新城的周圍,居住著那些為獲得宗教自由、逃避宗教迫害從歐洲來到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教友派教徒和天主教徒。這些人每到一地安頓下來之後,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修教堂,並圍繞在教堂周圍建起簡陋的城市,過上他們理想中虔誠的終生贖罪生活。

但留在了哈德遜河口建立起新阿姆斯特丹的這群荷蘭人,卻完全不是同一類人,在他們眼裡,這個新國家到處充斥著自命不凡的衛道士,個個裝模作樣,乏味無聊。而他們自己實際上是抱著一個完全不同的目的來到新大陸的。他們根本沒時間建造教堂,以至於新阿姆斯特丹在17年裡都沒有建造起一座合乎體統的教堂。

他們的全部生活,是那件很簡單卻又很複雜的事——賺錢。

這並不奇怪,讀一下世界史即可知道,當時的世界正處在長達約兩個世紀的「荷蘭積累周期」,正是荷蘭人而不是英國人,在世界各地引領著資本主義的前進。在新大陸落腳的荷蘭西印度公司經營出色,通過蔗糖和奴隸貿易大發橫財。公司只花了2萬荷蘭盾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這塊殖民地,而從新阿姆斯特丹運回的第一船毛皮就價值4.5萬荷蘭盾,投資回報率是125%。2

不僅是貿易,經歷過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金融投機「鬱金香泡沫」的荷蘭人,那時也已經發明了最早的操縱股市的技術,例如賣空(short-selling)、「洗盤」(bear raid)、對敲(syndicate),以及逼空股票(corner)等等。這群人帶著全副武裝的資本主義頭腦來到新大陸,從一開始,就造成了紐約人與其他地方的中世紀鄉巴佬們之間的區別和對立。

這就是華爾街和紐約的起源,也就是華爾街美國的起源——從一開始就是那些以賺錢為人生唯一目標的極端資本主義者們的聚集地,與周圍格格不入。

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這種獨特性竟然持續了350多年直到今天。2007-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危機的中眾生相與17世紀「鬱金香泡沫」中所暴露出來的別無二致。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投機家說過:「世界上不會有任何其他地方的歷史會像華爾街歷史一樣,如此頻繁和千篇一律地不斷重複自己。當你看到現實生活中上演的資本市場的起起落落時,最讓你震驚的是,無論是市場投機還是市場投機者本身,數百年來都幾乎沒有絲毫改變。這個資本的遊戲亙古未變,同樣亙古未變的還有人性。」3

這是什麼道理呢?商人坐大的時期在中國歷史上也多次出現過,戰國時期「如賈三倍,君子是識」4,漢朝初期「貴人之家…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澤,擅官市…執國家之柄,以行海內」5。但在中國,商人集團的膨脹或早或晚總是會被官府壓制下去,甚至通過國家強制手段讓大多數商人破產;如漢武帝時期,隨著「算緡令」和「告緡令」的相繼推出,終於導致「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6

為什麼美國就做不到這一點呢?為什麼華爾街早在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的18世紀90年代就已強大到了「執國家之柄,以行海內」的地步,而美國政府卻任由它野蠻生長、不受約束呢?為什麼作為地緣國家的華盛頓美國能夠長期接受一個寄生在自己身上的幣緣國家華爾街美國呢?為什麼即使華盛頓美國日後強大到了有能力將華爾街美國壓制下去,也沒有這樣做,還是繼續讓這個寄生物與自己同體共生呢?

根本原因在於:金融作為一種權力,演進到了資本主義時代便開始具有了「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特性。當華爾街開始成批產出富可敵國的幣緣貴族時,美國的國家建設還遠未完成——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政府的財政預算規模也很小,實際擁有的金融權力還敵不過華爾街的私人銀行。

不僅在美國,18世紀的歐洲也大都處在現代國家建國進程的初期。王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戰爭,但卻缺乏完善的稅收機制支撐戰爭的開支,只能依靠私人銀行行使政府財政部門的職能,就像今天的企業都有自己的關聯銀行一樣。這就使得私人銀行擁有了運營在政治和經濟之間重疊地帶的特權。拜倫的一首詩中這樣描寫銀行家,「每筆貸款......或撐起一國,或傾覆一君」。

這就造成了華爾街的「超國家」本性。對新生的美國來說,早於美國建國之前就已經坐擁巨大金融權力的華爾街,就相當於是一個提前成立的中央銀行,憑藉其強大的貸款能力,它既可以撐起美國,也可以傾覆美國。此後350多年,與美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進程同步,華爾街也通過「貨幣託拉斯」和「工業託拉斯」的全球擴張逐步膨脹為華爾街美國,一個幣緣超級大國。

本性之二:超政治

前文講過摩根財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扮演的獨特角色。一家私人銀行,能夠輕鬆地擺脫掉當時美國政府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像一個千手觀音一樣,一邊為協約國融資、一邊重建美國軍工行業、一邊左右著歐洲的戰爭進程、一邊為自己的小集團瘋狂斂財,以至於公眾中產生出「摩根家族一手策劃了戰爭」的陰謀論猜測。

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的摩根財團的確充分利用了戰爭爆發後出現的大好機會。史料顯示,戰爭爆發後不久,摩根公司的合伙人哈裡·戴維森在從倫敦發回美國的電報中寫道:「整個歐洲的信貸已經絕對停止。實物支付已經停頓,延期償付已在法國,實際上已在所有國家生效……但唯一的關鍵在於,其中充滿了特別的利益,當然,還有各種極大的可能性......」7

當時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在一份表達中立立場的聲明中要求美國人「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不偏不倚,國務卿威廉·布萊恩還公開譴責給交戰雙方提供貸款的行為,稱之為「最惡劣的非法交易」,8但這些來自最高政治權力的聲音根本約束不了華爾街銀行家們的商業行為。結果恰恰相反,戴維森預見到的「特別的利益」和「極大的可能性」最終一步步反過來改變了美國的政治立場。1915年的1月,當時摩根財團的掌門人傑克·摩根在白宮得到了威爾遜總統的保證,總統說他不會幹預任何「促進貿易」的行動。9

2月20日,美國紐約,摩根史坦利大樓。@視覺中國

一戰時期還是華爾街美國的「建國」初期。此後,隨著這個幣緣國家的全球擴張,華爾街美國這種超政治、超黨派的本性也體現在了全球政治的各個方面。二戰之前的1920年代,湯姆·拉蒙特領導下的摩根財團很「偶然」地發展了三個新客戶——日本、德國和義大利,事實上成了未來軸心國的最大融資者。10

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和「道奇計劃」,從華爾街美國的角度看,不過就是為各個工業國進口原材料提供美元資助,恢復這些國家的出口,從而建立起一個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為了達到這個商業目的,美國政府的政治立場再次被改變,反法西斯的政治統一戰線轉換成了工業國的經濟統一戰線,於是二戰中的盟友蘇聯轉眼成了敵國,而前軸心國死敵德國和日本轉眼成了盟邦。如果沒有華爾街美國的「國家利益」,作為地緣國家的華盛頓美國在很短時間內發生這種政治轉向是難以想像的。

二戰後的華爾街,相對於一戰之後那種一手操控各地時局的至高地位,實際上是衰弱的。經過了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等聯邦法律的強行拆分,此前那種高度集中的金融權力遭到了打壓和限制。但另一方面,隨著二戰後大型跨國公司的崛起,由華爾街財團和美國的「工業託拉斯」或者「大公司美國(Corporate America)」組合而成的、以華爾街為「首都」的新型華爾街美國,事實上變得更加強大了。

1970年代之後「新自由主義革命」席捲全球,華爾街美國迎來了它的高速崛起時期,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得以建立。在20世紀的最後25年裡,跨國公司數量從1973年的7,000家增加到1993年的26,000家。大型跨國公司的財政收入總額開始超過中等工業國家的GDP。在經合組織(OECD)24個國家中,有11個國家的GDP小於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11

跨國公司在外在形式上是由坐落在不同國家的公司所組成的聯合體,但內部由共同的所有者領導,執行一套共同的策略。所有跨國公司都有位於特定國家的「母公司」,美國在這一方面處於支配性地位,其次是英國。母公司所在的國家是跨國公司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最高的政策決策是在這個國家做出的,另一方面利潤主要也是流向這個國家。因此,母公司的國籍分布即決定了世界資本積累的模式。

經過幾十年的跨國公司高速發展以及母公司在美國和英國的集中,讓華爾街美國終於成長為一個年營業額高達36萬億、總財富高達150萬億規模的虛擬超級大國。12這個虛擬超級大國有它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行動安排,與華盛頓美國並不完全一致。

(有觀察員讀者對此表示了不同看法,認為「在華爾街美國徹底融入並一定程度上控制著『大型跨國公司集團』之後,就不存在對立和分離了」。另有觀察員讀者引用了張文木老師關於「華爾街的美國」與「美國人民的美國」或「作為帝國的美國」與「作為民族國家的美國」的類似二分法,認為存在著寄生國家當前的宿主國家發生分離並尋找新的宿主的可能性。謝謝大家的關注和參與。對於這些觀點,本系列的後續文章會給予回應。)

如前文所述,這個巨大的利益體和權力體,總體上是無形的。表面上可見的只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工業、商業跨國公司和一些全球性的行業協會,但內部錯綜複雜的關聯性卻是外人看不到的。它的基本立場和行動計劃需要通過綜合各種公開的和隱秘的信息加以分析透視。

例如,美國人Kenneth Bentsen是「全球金融市場協會」(GFMA)的CEO,也是這個協會的美國協會SIFMA的主席,他還領導了一個代表美國金融市場和證券行業的商業集團,叫做「介入中國聯盟」(Engage China Coalition)。此人在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籤署之後對媒體發表的看法,即可部分折射出華爾街美國對於中國金融市場的看法。在今年1月中旬接受美國NPR電臺的採訪中他說道:美國金融公司的贏利每年只有20億美元來自中國,還不到巴西的1/3,只是歐洲的1.5%. 他認為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允許美國金融行業公平和有效地進入中國市場,他希望這是一個提供銀行和保險業務服務、財富管理服務的巨大機會。13

如果將Kenneth Bentsen的講話與華盛頓美國對華鷹派近年來通過政界、軍界、情報界人士表達的對抗性政策立場相比較,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一致。這正是華爾街美國「超政治」本性的體現。

本性之三:超道德

如果說華爾街美國起源於紐約,那麼可以說,針對華爾街美國的道德批判伴隨著它從誕生到現在的全部歷史,從未停止。

在早期階段,一個很著名的批判來自於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託馬斯·傑斐遜,他堅持把紐約稱做「人性墮落的大陰溝」,認為它是邪惡與危險的象徵。

傑斐遜主義的信奉者眾多,他們一代又一代地繼承了針對華爾街和紐約貪婪人性的道德批判。直到今天,在人們討論金融危機周期性發生的原因時,已經發現了資本主義內在的固有波動周期,和政府的監管缺位等因素,但仍然不能排除人類行為動機中的貪婪本性,也仍然會毫不留情地對之加以鞭撻。

但另一位開國元勳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代表了對紐約和華爾街的積極評價和期望,他比較推崇市場,扶持和鼓勵商業活動,主張政府要在建立金融體系和維護經濟秩序中發揮積極作用。這就構成了與傑斐遜相對的另一種理念。

事實證明了漢密爾頓理念的部分正確性,根據其理念制定出的計劃在18世紀90年代產生了效果,直接帶來了美國經濟的繁榮。美國的債券在歐洲市場獲得了最高的信用等級,能夠以10%的溢價出售。因為這些新債券被認為是安全的,而且不會下跌。有人以評判者的身份對外宣稱:「這個國家的經濟正以一日千裡的速度在發展,沒有人會懷疑它的償付能力」。14

這就是華爾街美國的悖論。從道德上看,它是負面的,以賺錢為唯一目的,這本身就是人性的墮落,一旦表現為不顧一切和不擇手段,毫無疑問就是邪惡和危險的。但如果著眼於經濟繁榮和發展,人性的墮落卻又有了積極的一面,沒有對於財富的貪婪,經濟活動的動力從哪裡來呢?

圍繞著華爾街美國的誕生與成長,這個悖論也始終如影隨形。正如美國作家約翰·戈登所說:「此後數百年的北美金融史中,幾乎在每一個重大事件裡,你都會依稀看到漢密爾頓和傑斐遜的影子,看到他們各自的追隨者們在捍衛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理念。」15

但無論外人如何評價華爾街,認為它邪惡和危險或者認為它偉大並且不可或缺,其實華爾街內部人所做的事一直都沒變。19-20世紀之交那位白手起家的著名猶太銀行家歐內斯特·卡塞爾(Ernest Cassel)爵士說過一句流行很廣的話:「當我年輕的時候,人們稱我為賭徒;後來我的生意規模越來越大,我被稱為一名投機者;而現在我被稱為銀行家。但其實我一直在做同樣的工作。」對一個金融家是如此,對一個金融集團或一個金融王國——如華爾街美國,也同樣如此。

普通的國家不可能如此不受道德標準的約束,其國家行為給外界造成的影響以及外界的意見和評價都需要認真對待,作為修正改進自身行為的依據,不可能幾百年裡一直如此我行我素,不管不顧。但華爾街美國就可以這麼做,而且也的確就是這麼做了。這就是它的「超道德」本性。

(有觀察員讀者對於「超道德」這一本性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道德已經被華爾街美國通過控制媒體、學校、研究機構等而完成了重新定義。這個觀點值得進一步討論。在此表示感謝。)

歸納上述,可以說,華爾街美國是人類歷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後的一個獨特產物,它的超國家、超政治、超道德本性,讓它始終特立獨行甚至為所欲為。這些本性並不能籠統地歸結為是美國的本性,只有把華爾街美國與華盛頓美國區別開來,看到它們之間既分離又組合、既對立又配合的特殊關係,才能更清楚地認識這個被美國所主導的世界,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因美國而發生的或者與美國相關聯的離奇事情。

關於華爾街美國的相關問題,下面還將繼續展開討論,敬請關注。

注釋:

1. 轉引自(美)羅恩·徹諾著,金立群校譯,《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1838-1990)》江蘇文藝出版社

2.(美)約翰·S·戈登著,祁斌譯,《偉大的博弈》-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01。

3. 同上。

4.《詩經》

5.《鹽鐵論·刺權》

6.《史記·平準書》

7. 轉引自(美)羅恩·徹諾著,金立群校譯,《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1838-1990)》江蘇文藝出版社

8.(美)約翰·S·戈登著,祁斌譯,《偉大的博弈》-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01

9. 同上。

10.(美)羅恩·徹諾著,金立群校譯,《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1838-1990)》江蘇文藝出版社

11. 轉引自(英)安東尼·吉登斯著,郭忠華譯,《社會學:批判的導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6月。

12. https://www.guancha.cn/zisi/2020_02_12_535909.shtml#comment

13. https://www.npr.org/2020/01/16/797098404/u-s-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emerges-as-a-winner-of-u-s-china-trade-deal

14.(美)約翰·S·戈登著,祁斌譯,《偉大的博弈》-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01

15. 同上。

相關焦點

  • 當美國華盛頓遭遇英國亨利·柯林頓,誰會贏?
    美國獨立戰爭是誰和誰打美國獨立戰爭發生在1775年到1783年,這場戰爭打了8年。那麼美國獨立戰爭是誰和誰打的呢,雙方戰況如何,結果又如何呢?美國獨立戰爭是英國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之間的戰爭,但這並不是美國獨立戰爭是誰和誰打這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實際上到了後期,歐洲許多國家都加入到反英陣營之中。1775年4月19日,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正式打響。1775年6月15日,第二屆大陸會議上美國殖民地居民組建了正規的大陸軍,華盛頓擔任大陸軍總司令。
  • 5000美國大兵荷槍實彈開赴華盛頓:槍口究竟是要對準誰呢?
    作者:政委工作室 小吳同學據美國"軍事"網站1月10日報導,部署到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民警衛隊將攜帶致命武器。報導稱,美國陸軍和空軍國民警衛隊指揮官在1月9日表示,目前部署到華盛頓的國民警衛隊員隊員將有權使用致命武器,這將由他們的指揮官決定。
  • 美國要是沒落了,寄生於美國的猶太資本會轉而寄生於哪個國家呢?
    美國有色人種數量增長達到臨近價值觀就會發生演變然後走向沒落。澳洲繼承的是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的文化而且整體白人依然佔優勢再加上不斷湧入的勤勞的亞洲華人越南人。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澳洲會有歷史上的驚人崛起。華爾街的大佬們會去澳洲以及所有的泛英語國家。公有制是他們的敵人所以不太可能來中國,因為來了沒有搞剝削的基礎條件。
  • 美國紐約與華盛頓——人生必遊地(葉平)
    美國紐約(New York, USA),於1624年建城,現屬於紐約州管轄,是美國的金融經濟中心、最大城市和港口,同時也是世界最大城市,大紐約都會區人口大約1800萬。聯合國總部位於該市,紐約也被公認為世界之都。美國首都華盛頓,全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Washington D.C.)
  • 美國遊記(2)——紐約華爾街
    在美國的東部遊覽了紐約、費城、華盛頓,以及東北部美加邊境的布法羅,其中紐約一個整天,費城和華盛頓各半天,布法羅連路程1天,東部一共三天。在紐約參觀了華爾街、哈德遜河自由女神、聯合國總部、911遺址公園、大都會博物館、第五大道中央公園和時報廣場夜遊。
  • 紐約及美國東北部城市群地圖:紐約、華盛頓、美國東北部城市群
    曼哈頓是紐約乃至整個世界的金融和商務中心,集中了大量的本國和國際公司辦公室,一個小小的島嶼貢獻了全美國20%的辦公空間。曼哈頓有兩大商務中心:下城的華爾街和中城地區,如今哈德孫廣場也逐漸崛起為新的商務中心。
  • 美國華盛頓紀念碑裡面竟然有一塊漢字石碑!這是誰送給美國的?
    1833年,為了紀念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成立「國家紀念碑籌建協會」,開始在全國進行募捐活動。到1848年時,華盛頓紀念碑開始動工修建,到1885年華盛頓紀念碑建造完成。(華盛頓紀念碑)華盛頓紀念碑是一座巨型的方形塔碑,石碑底部邊長為22.4米,高高169.045米。其內部和自由女神像一樣,都是可以進入參觀的,紀念碑內有50層鐵梯,也有70秒到頂端的高速電梯。
  • 昔日中產 今日窮人:是誰偷走了美國夢?
    按:在川普上臺之前的五年,《誰偷走了美國夢》一書風行美國。這本書的作者是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資深時政記者赫德裡克·史密斯(Hedrick Smith),他試圖以此書告訴美國人民,美國夢正在美國新聞立法機構、政治制度和資本的合力之下,一步步走向瓦解。他尤其強調的一點是,作為現代社會塑造者的美國中產階級,已經成為了權貴階級的犧牲對象。
  • 誰是僅次於自由女神像的美國第二大地標
    誰是僅次於自由女神像的美國第二大地標?先來看美國8大知名地標排名:第八名,夏威夷州亞利桑那軍艦紀念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1941年12月7日這個令美國人恥辱的日子裡發生了什麼?位於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內的亞利桑那號紀念館總是在靜靜地提示著人們,這個國家有永遠難以抹去的傷痛,這座地標的上榜代表的不是美利堅的驕傲,而是更多對歷史的反省和思考。第七名,紐約帝國大廈。美國工業化迅速發展的見證者,這座完工於1931年的摩天大樓,誰能夠想到整個建築過程僅僅花了1年零45天!
  • 假設:中國和美國交換地理位置後,誰虧誰賺,誰的位置更好?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這樣一檔節目,某地方臺辦的《變形記》,今天我們也來一個變形記,把中國和美國的位置變一下,此時各位就可以打開你的腦洞,充分想像一下 ,這樣一變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格局呢?而中國到了北美洲後,情況則是這樣,加拿大為以示友好,可能首先會給你來上一根華子,表示他們的熱情,墨西哥正考慮以後北漂該幹些什麼,甚至一些小販連夜西渡太平洋,到寮國越南泰國發展業務,而處於美國位置的大中華,有華盛頓烤鴨,俄亥俄肉夾饃,佛羅裡達煲仔飯,密蘇裡火鍋,蒙大拿羊肉串,一系列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相繼出現,這些戲劇性的畫面,先不論現實與否,如果真發生了,你覺得會是誰賺誰虧
  • 美國之行:華盛頓(二)
    (三) 白宮是去華盛頓必看的地方。因為它是美國總統的官邸和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美國政府的一種象徵。當近距離地與它面對面,卻顛覆了我的想像。它並不顯得壯麗、雄偉,與美國在世界的霸主地位衡量,就沒有那麼「霸氣」了。讓人覺得:美國大,白宮小。
  • 美國文化的精神內核根本不在紐約、華盛頓、華爾街!而是在農村
    農村小鎮藏著美國文化的精神內核。根本不在那些大城市紐約華盛頓舊金山華爾街,而是在麥迪遜、辛辛那提、安娜堡、大溪流城以及很多很多我們名字都沒聽說過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孕育著美國小鎮(town)文化 —— 這是很多美國人的根。在這裡,你可能會驚詫於基建的樸素,紅綠燈就那麼不經心的懸掛在樹樁上,隨風搖曳。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立交橋,沒有霓虹燈。晚上8點鎮上已經黑了,超市早早打烊,沒有夜生活。周末的清晨,街上冷冷清清,是家庭聚會的時間,沒有party。
  • 美國行:華盛頓
    在我們參觀時,看到有學校組織這麼多中小學生集體參觀林肯紀念堂、韓戰紀念園、越戰紀念碑等,誰說美國人不搞愛國主義教育?現在這種情景在中國都不多見了林肯公認的是美國歷史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有人把他與兩位開國元勳華盛頓、傑弗遜並稱為美國最偉大的3位總統。所以這三位總統的紀念堂和紀念碑都位於首都華盛頓的中心,並且也都是華盛頓的標誌性建築
  • 美國名人雕像被接連推倒?這次,喬治·華盛頓也沒有躲過……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隨著圍繞種族歧視問題的抗議活動在美國主要城市的繼續進行,抗議者把攻擊的目標瞄準了美國前總統和其他著名歷史人物的雕像。他們的最初目標是針對那些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的指揮者,但現在已經全面升級。
  • 華盛頓的槍聲刺破了「美國夢」
    1月6日發生在美國華盛頓的事件震驚了世界。大量在華盛頓聚集的川普支持者衝進美國國會大樓,和現場執法的警察發生直接衝突。暴亂導致4人死亡、52人被捕。美國警察在執法過程中,不僅使用了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也使用驅暴爆炸裝置。這場暴亂表明,美國政治精英們歷來標榜的美國民主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美國法治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衝擊。
  • 美國最大國旗剛被強風撕碎,華盛頓紀念碑又「遭雷劈」,上天在譴責誰?
    據美國媒體6月4日報導,當地時間周四(6月4日)晚,美國首都華盛頓遭遇雷暴天氣,著名建築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被閃電擊中,據福克斯新聞報導,這一幕恰好被華盛頓電視臺WUSA-TV的天空攝像機完整記錄下來。
  • 美國首都華盛頓
    >  美國首都華盛頓,全稱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Washington D.C.),是為紀念美國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和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而命名的。華盛頓在行政上由聯邦政府直轄,不屬於任何一個州。   華盛頓位於馬裡蘭州和維吉尼亞州之間的波託馬克河與阿納卡斯蒂亞河匯合處的東北岸。市區面積174平方公裡,特區總面積6094平方公裡。   華盛頓原是一片灌木叢生的處女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間。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成立,喬治·華盛頓當選為首任總統。
  • 美國之行:紐約(二)
    引言2016年5月,女兒將要在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研究生畢業,也就促成我和愛人參加孩子畢業典禮的美國之行。半個多月的時間,來去匆匆,對美國的一切一切,只能說是一知半解。但還是覺得有必要把所見所聞經過腦海過濾後,用文字表達出來,分享給讀者。
  • 美方有人要求中國為疫情賠償,耿爽連舉三個例子,「有誰讓美國賠償...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有誰讓美國賠償了嗎?有誰找美國追責了嗎?有誰要求美國為此承擔後果了嗎?」個別國家在美國的帶動下,聲稱要中國為疫情負責。一些歐洲國家受到美國施壓,但保持中立。還有許多國家看到與中國加強關係的機會。西班牙和義大利完全不願批評中國,到目前為止,在馬德裡只聽到聲援和對中國表示感謝的聲音。除了誣衊中國反遭批評,美國政府指責世衛組織「未能及時分享信息」,也被美媒揭露是謊言。
  • 宏都拉斯總統力抗美國:誰也不能迫使我們屈服
    人民網2月8日訊 據來自特古西加爾巴的消息,宏都拉斯總統馬杜羅昨天拒絕美國要求投票支持薩爾瓦多前總統弗洛雷斯(1999-2004)作為美洲國家組織秘書長候選人的壓力。  馬杜羅總統在正式訪問過美國的華盛頓和邁阿密以後回到國內,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誰也不能使宏都拉斯屈服」,這裡指是美國對宏都拉斯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