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準媽媽在這幾個月中,都會按照醫生建議定期進行孕檢,觀察胎兒的生長和發育情況,直到分娩到來時,寶寶也就順利出生了。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只要進行充分孕檢就能保證胎兒健康,完全沒有必要再採集「足跟血」。
咦?等一等,足跟血?
所謂的足跟血,就是寶寶在出生後的72小時內,進行的足跟採血。有不少對醫療不了解的人都認為,這是一種浪費錢的做法,而且在採集時寶寶也會有疼痛感,寶媽也不忍心讓寶寶承受針扎的痛苦。然而,採集足跟血真的僅是浪費錢嗎?
足跟血篩查其名稱為「新生兒疾病篩查」,要知道有些疾病通過孕檢是不能發現的,只有在孩子出生後,才可逐漸顯示出來,而新篩其實就是為了篩查隱藏在嬰兒體內的疾病。
這包括了甲狀腺機能減退、苯丙酮尿症、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查:
01先天甲減
這是一種先天性的新生兒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又或者是受體缺陷導致的疾病。該疾病的發病率並不高,在全世界的比例為1:2000~4000,而我國的發病率則是1~3000。如果不及時篩查和幹預治療,隨著孩子發展就可出現身材矮小、發育遲緩、反應遲鈍、頭髮黃和稀疏等症狀出現,嚴重影響患兒未來發育;
02苯丙酮尿症
這是一種染色體基因遺傳類疾病,屬於胺基酸代謝病。由於患兒體內的苯丙氨酸代謝途徑中缺乏某種酶,導致苯丙氨酸無法被轉化為酪氨酸,這些物質大量在體內堆積,並從尿液中排出。如果患兒不及時進行治療,不僅頭髮會變成黃色,汗液和尿液中散發出濃烈的鼠臭味,同時還會出現更為嚴重的智力發育障礙,部分患兒還可出現自殘、攻擊行為等多個異常表現;
03耳聾基因篩查
說到這一項篩查,就不得不提到聽力篩查,雖然二者之間都是為了篩查新生兒的聽力,但是卻不一定互為因果。根據數據統計表明,新生兒耳聾的發生率1~3:1000,0-6歲的耳聾在我國發生率為4~6:1000,而這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和耳聾基因有關的!
雖然看似是一種小概率事件,爸媽抱著僥倖和相信孩子的心理放棄了足跟採血,但風險卻並不會因此減低。其實風險對每個人都是存在的,患病只有0和1的概念,沒有概率!所以,按照醫生建議,進行足跟血篩查很有必要。
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一般,在寶寶出生後的72小時,醫生就會採集足跟血。但是篩查時間一般是在3-7天內,如果寶寶因某些特殊因素,沒有及時採集足跟血,也應儘量在新生兒出生後的20天內採集,否則就可影響到檢查效果。
通常,篩查結果會在一個月內發出,如果檢查結果有問題,醫生就會通知家屬,需要再進行下一次的複查。如果過期醫生沒有給家屬打電話,或自己諮詢後沒有問題,那就說明寶寶非常健康,媽媽們可以完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