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空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餘紅春
「這是用我的零花錢給爸爸買的東西,爸爸天邊邊的家很冷,可以給他禦寒!」
2月1日臘月二十七,西北某民航機場出口,記者巧遇來西部戰區空軍地導某營探親的軍嫂馬秋會和她10歲的兒子趙書榮,他們帶著家鄉的土特產,第一次來到遙遠的「爸爸家」過年。
臘月二十七,軍嫂馬秋會和10歲的兒子趙書榮剛剛來到家屬房,兒子就和爸爸聊到一起。
從千裡之外趕到邊關的不僅有軍嫂,還有母親。該營戰士麻榮君頭天晚上才知道母親和姐姐買了大年三十的機票。他將作戰靴擦得鋥亮,在完成當天部隊組織的應急小分隊戰鬥演練後,早早來到機場等候在出口。
大年三十,麻榮君參加部隊組織的應急小分隊戰鬥演練。
戰士麻榮君見到母親還是沒有忍住淚水。
見面那一刻,他將母親緊緊擁抱,但還是沒有忍住淚水流淌。
儘管火熱的軍營早已把他變為鋼鐵戰士,但面對母親,他永遠是個孩子。
去往部隊的車上,麻榮君的手一直在母親掌心裡。來到班裡,母親見到班長就問:「我們家娃娃在這表現咋麼咯?」(回族方言)當聽到班長的讚揚後,母親才變得不那麼緊張。
該營教導員肖武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有著愛崗敬業的官兵和默默奉獻的軍屬,他們去年接裝後不到3個月就擔負戰備值班任務,還參加了「紅劍」「藍盾」等重大演習演練,並獲評「地面防空尖刀分隊」,成功完成某戰法驗證任務,受到考核組高度評價,實現了當年接裝當年形成戰鬥力、首裝首用首戰首捷的目標。
臘月二十八,官兵在飛彈陣地嚴陣以待。
臘月二十八,副營長郭飛組織官兵進行處置不明空情的演練。
臘月二十八,部隊進入一等戰鬥轉進。
邊關有邊關的熱血,軍人有軍人的情懷。在連隊俱樂部,官兵和家屬們揮毫潑墨書寫著春聯。制導連寫道:首裝制導運籌帷幄,亮劍紅藍一戰成名,橫批:再立新功;發保連寫道:拓平疆場逐塵暗,掃盡烽煙放日紅,橫批:所向無敵;偵通連寫道:守千裡邊域鋼槍與星辰共燦,築萬道長城丹心和日月同輝,橫批:新春練兵。馬秋會也提筆寫道:紮根邊疆做奉獻,矢志戍邊建軍功……記者深深地感受到,官兵和家屬們寫下的不僅僅是春聯,還有他們的心境。
軍嫂馬秋會書寫春聯。
兩年前,改革一聲令下,部隊整建制離開關中平原,轉戰幾千公裡前往西北邊關駐防。臨行前夜,記者曾敲開家屬樓每個亮燈的房門,為他們記錄下分別前難忘的瞬間;當西行的火車汽笛響起,官兵們在車廂敬著軍禮高唱強軍戰歌的畫面,仿佛就在昨天。
記者還清楚地記得,那個晚上,馬秋會生病臥床,丈夫趙凱端著水杯拿著藥片靜靜陪伴在她床前。如今,為了讓丈夫安心戍邊,她在原駐地學校旁租了房子,陪伴孩子成長。她說,天大的困難也要挺住,絕不讓丈夫為家事分心。
2017年4月26日晚,馬秋會生病臥床,丈夫趙凱端著水杯拿著藥片靜靜陪伴在她床前。
而今對於軍嫂們來說,再辛苦的旅途都是幸福的。2月4日除夕夜,在該營組織的「春到邊關來,最美年夜飯」活動現場,指導員崔建偉通過卡頓的視頻向正乘坐火車趕來的新婚妻子閆賢表達愛意。因為沒有直達的飛機,妻子放假後看望了公公婆婆,又去祭奠了先祖,所以無法在除夕前趕到軍營。她聽丈夫說去年執行任務一坐悶罐車就是三天三夜,所以也想體驗一下30多個小時列車的艱苦。「親愛的,你辛苦了,謝謝你不遠千裡來看我。」在戰友們的掌聲中,崔建偉對著視頻中的妻子表態:「未來,左手牽你,右手敬禮,不負國家不負卿!」
除夕夜,指導員崔建偉通過卡頓的視頻向正乘坐火車趕來的新婚妻子閆賢表達愛意。
大年初一晚上,指導員崔建偉的新婚妻子閆賢經過3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丈夫身邊。
吃著十菜一湯的年夜飯,參與著視頻連線、K歌表演等節目,像候鳥一樣飛越萬水千山來到軍營的軍屬們倍感溫馨。軍嫂吝方即興為官兵們獻上一曲《一路有你》:夢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愛在哪裡家就在哪裡……一路有你,愛夢相依,家和遠方就可以在一起。
臘月二十八,在營組織的晚會上,官兵表演節目。
臘月二十八,在營組織的晚會上,軍嫂吝方表演節目。
臘月二十八,官兵和家屬們一起觀看部隊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
大年初二,在官兵們的歡呼聲中,軍嫂和丈夫進行夾氣球跑的比賽。
大年初二,軍嫂們帶著孩子一起參加營裡組織的遊園活動。
除夕夜,戰士們歡快地看著春晚,給遠方的家人打著拜年電話,不遠處的飛彈陣地一片靜謐,指導員崔建偉手握鋼槍和旅蹲點幹部王曉毅警惕地巡邏著。營指揮所內,正在擔負二等戰鬥值班的副營長郭飛說,今晚為祖國守歲的都是幹部和骨幹,春節期間他們安排的都是一號班上崗。
除夕夜,指導員崔建偉手握鋼槍和旅蹲點幹部王曉毅警惕的巡邏。
「因使命而生,為榮譽而戰。」營區內的旅訓在大紅燈籠的照耀下格外顯眼。辭舊迎新的鐘聲敲響了,為了祖國安寧,他們時刻堅守在戰位上;為了萬家團圓,他們紮根邊疆默默奉獻。
除夕,官兵搬運年貨。
大年初一,軍嫂和官兵們一起包餃子。
這個除夕「巧遇」立春。不遠處崑崙山麓的雪化了。官兵們知道,春天就要到了。
記者大年初二結束採訪,經過三十多個小時的長途奔波,與家人團圓。
文章作者:餘紅春
攝影作者:餘紅春 楊松松
視頻剪輯:段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