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晉代史作家常璩在其所著《華陽國志》記載:「三國時,蜀有漢原工匠馬氏,以山藤泡而亮之,細雨密繞之為成形,以土法燻蒸色呈金黃,形似龍榻。初為自娛之用,後鄰人知之,認為巧,紛紛錢幣貸之,隨入市為業」。由此推斷,在我國,藤編起源至今最少已千年。
八尺藤床六月天
八月,雖已過立秋,但盛夏依舊。午後雷雨,從市區橫井巷的老屋看出去,屋簷下、天地間,都是細碎的雨。
童年時,我是這樣認真看過這樣的雨的,而且一定是坐在奶奶家那張藤編的靠背椅上。那張因為年代久遠,坐處微有下陷的藤椅,回憶起來如老友般溫暖。它的樣子在南方很常見。藤椅因為其柔軟、透氣、導熱性不強等特性,讓它在悶熱夏天的江南很受歡迎。
藤,白居易說它下如蛇屈盤,上若繩縈紆。一般生長於熱帶,歲月經年,日漸老去的藤極為堅韌,但劈成絲後又很柔軟,在藝人指間纏繞盤旋,可與竹篾比肩,所以又被稱為藤篾。
加工過的藤條被分割成寬4~5毫米的長條,滲進時間和汗水,可編出各種各樣的器具來。一如橫井巷這家三十年的老店,以椅、凳、床等日常家具為主。
幾十件已經成型的藤器和藤皮、藤條堆在老屋的各個角落,瑞安馬嶼的王師傅蹲在中間麻利地幹活。老王的店雖簡陋,但推門可見一角濃綠的華蓋山,店外除了雨之外,有三三兩兩的人撐傘經過。
老王年近古稀,自小便和家鄉的藤編手藝人學編織,從前也曾風光過一陣。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西方舶來品席夢思、沙發的進攻下,藤編家具節節敗退:「席夢思太軟對腰不好,又不透氣,哪有我的藤床睡得這麼舒服?」對於外來的席夢思,王師傅是不屑的。
有人預訂了一張藤床,王師傅說這是項大工程,得十天半個月才能完成。一張寬1.8米長2米的藤床,目前市價2000元左右,如果加尺寸增加藤條的話,還要加些錢。聽著價格好像不錯,但聽老王說這樣的生意僅能餬口。
「藤編家具雖好,但手工耗時較大,人工很高。現在這種馬來西亞進口藤漲到六七十元一斤了。成本吃不消。編一天的藤,100元都賺不到,所以年輕人都不肯學,而會藤編的老手藝人漸漸老去。」他拍拍粗糙的手,點起一支煙。
隔壁的小屋裡,一個工人正在幫忙弄藤床。
做藤床先用硬木釘成床架、床屜,這是重頭戲。床屜分兩層,下層為棕屜,上層為藤蓆,棕屜起著保護藤蓆和輔助藤蓆承重的作用。棕藤編織的方法就是在木材框的內邊緣有序打眼,先用溼棕繩在框內穿成網,棕繩網乾燥收縮後繃緊成底,後用藤條分出經緯為席面,軟屜透氣鬆軟。很多仿古家具都逐漸採用木板當硬屜,少了原來的那份柔軟。
再在木架邊框打屜眼,用棕、藤、絲線等編織成的屜軟屜,四周用木條壓邊,用竹釘或木釘固定。有的軟屜邊框底面還要開槽,軟屜編成後,槽口用木條填蓋。這樣製作而成的軟屜,上下都有壓邊。
軟屜藤編細密,坐臥時屜面因受壓而下凹,做聯結框邊的木帶呈彎形。它較硬屜舒適,但不耐長期使用,少則數十年,多或百餘年,藤屜便破損,須重新編穿新屜。
老王的店裡除了床、凳之外,還有全藤製的繡墩——溫州人俗稱的花鼓墩。整體無膠,藤條繞實木而成。多為圓形,兩頭小、中間大,因此也有「花鼓墩」的稱呼,又因藤編墩面通風透涼,大夏天坐著肌膚生涼,而不會粘著皮膚,所以很受歡迎。「現在很多人搬新家都會來選一兩件花鼓墩,特別是結婚的人。」
如今,藤編被擠在時光一角奄奄一息。說起藤編的未來,老王喜憂參半,喜的是作為一種老家什,藤器依然還有市場,並且加入了很多年輕的購買者;憂的則是隨著老房子的拆遷、手藝人相繼老去,如今編藤者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如果不久的將來,人們只能從殘缺不全的斷藤爛線中尋找著昔日的編織文化、昔日工匠指尖的韻律,那也太遺憾了。
所有事物都應該被溫柔地對待,手藝也是一樣,藤編也該如此。
基本流程
打板
像凳子之類的小家具,王師傅隨手就可編好,而搖椅、躺椅等體積大一些的家具,則需要「打板」。所謂「板」,就是一根光滑的長竹片,藝人將它插進藤蔑中,將藤蔑分為上下兩層。編制時,藤蔑順著「板」一上一下穿插就不容易亂,而且還會加快編織的速度。通過「打板」,藤編製品外觀精緻、大小均勻。不過有的編制高手,再大的家具在編制過程中也不需要「打板」。
編織
編織是最費工夫和最考驗技術的一道工序。一件大的家具,藤編藝人往往要編上好幾天才能成型。
「首先要斷料,把藤條切割成你需要的長度。」王師傅忙著手中的活,低著頭說。
做一把藤椅,需要藤條來搭骨架,藤皮則根據疏密不同做成椅墊、靠背等部位。切割好的藤條硬而直,如何讓它們「扭」成需要的弧度呢?
「得用噴槍。在高溫的烤炙下,堅硬的藤條很快『順從』地彎曲成需要的形狀,你不能讓它過硬,過硬則易折。一旦發現它發硬時,可以蘸冷水在藤條上刷幾下:「這樣可以讓藤條回復韌性。但這些配件不能在這兒做,地方太小。我們另有地方加工。」
銷釘
各個部位編織完成後,將它們連接在一起的是銷釘。值得一提的是,用這種老法手工編藤時,所有的銷釘都是細藤做的,而不是常見的鐵釘。手工編藤很費工夫,製作一把最簡單的小椅子,就需要三天時間,椅子的把手及「聯邦棍」蜿蜒有致,舒展流暢。
藤編器具的地域和花紋
古代家具的地域性強,導致它的分類只能按地區劃分。就目前所知,南方有江浙一帶以蘇州為中心的蘇做、寧波地區的甬做、廣東、廣西地區的廣做,而我們溫州地區則以甌做出名。在滔滔歲月洪流的衝刷下,漸成流派,它們在製作原則下發揮地域文化的特點,形成了可以剝離開的流派。典型的蘇做座面多為編藤軟屜芯,而廣做家具幾乎未見編藤屜的。原因是蘇州地區紅木原料貴,人工便宜,藤條材料易得,所以蘇做家具中能用軟屜時都用軟屜,棕藤編織,除去舒適,從美觀角度也平添一份柔和,與堅硬冰冷的木材形成反差,起了很好的調節作用。而溫州和蘇州同屬山溫水軟的江南,自然有借鑑。
舊時人家多用套裝長條椅、矮椅等多種藤器,《紅樓夢》第三十三回,寶玉被老父一頓杖子侍候之後,鳳姐讓人抬寶玉回房的春凳就是藤屜子。中國傳統家具在宋朝之前就已使用藤蓆作為床、榻、椅的軟屜,當時已能編織出水波文飾的屜面。到了後來,還可在藤器上織出如雀眼、方眼、胡椒眼等圖樣。這種技法自明代開始在江南地區流傳至今。藤屜的透氣、舒適、平滑、美觀是床、榻、椅的最佳選擇。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