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72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鄰居馮太太帶著3歲的兒子嘟嘟到家裡做客。嘟嘟拿著他的新玩具航空母艦邀請哥哥妹妹一起玩。看著三個孩子一起研究玩具的畫面,馮太太吐槽道:「馮先生這個人,天天給孩子買玩具,一下班不幫忙做家務,先跟他兒子玩一個小時。我就覺得自己帶著兩個小朋友一樣,特別無奈」。
看著馮太太滿臉的不開心,我說:「其實馮先生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關鍵,孩子3歲以前家長經常與他一起遊戲,會比同齡人更聰明。」
馮太太有些驚訝的說:「真的嗎?陪孩子遊戲這麼重要」?
「是的,各國的教育學家們都做過類似的研究得出的結論」。
「好,那我以後要支持馮先生與嘟嘟玩遊戲,不忙的時候我也要加入他們的遊戲」。馮太太驚喜地說道。
工作室接待過很多類似於馮太太這樣的家長,他們不知道遊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常常忽略孩子想要一起遊戲的請求。
3歲以前是遊戲關鍵期
0-3歲是嬰幼兒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是早期教育的黃金期。隨著大腦的快速發育,智力也在快速的增長,孩子的智力80%是在3歲以前形成。所以,在這個年齡段與孩子多玩遊戲,對於大腦發育的關鍵。
對於我們成人來說,任何事情溝通的媒介是語言,但在兒童的世界當中,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溝通方式,他們與人、世界之間的媒介是遊戲活動。
3歲以前適合的遊戲
現實主義文學家高爾基曾經說過:「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並賦有改造它的使命」。所以,我們不需要改變孩子遊戲的節奏,而是以他們的角度出發,配合他們玩遊戲。
1、0-1歲適合玩的遊戲
0-1歲的寶寶是認識世界的開始,這個年齡段適合與孩子玩一些關於視覺、聽覺的遊戲。主要以「身體接觸與感官感知為主」。
a、0-3個月積木敲擊。孩子多以睡眠為主,可以初步的鍛鍊孩子的視覺與聽覺。比如拿著顏色比較鮮豔的東西在眼前晃,孩子視線會隨著東西移動;或者用積木敲擊出一些聲音,孩子會隨著聲音轉頭。在這些過程中,都可以發出一些語言與孩子交流。
b、3-6個月照鏡子。寶寶隨著身體機能的發展,開始可以坐、爬,爸爸媽媽可以抱著孩子玩照鏡子的遊戲。讓寶寶開始認識自己,帶著寶寶的手觸摸自己的五官。一邊觸摸,一邊說出名稱,比如摸著嘴巴,告訴寶寶:「這是嘴巴」。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受快樂,還能為日後的自我認同打下基礎。
c、6-9個抓玩具。把一些有顏色的玩具放在孩子面前,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且告訴寶寶什麼是綠色、紅色、黃色等。然後挪動玩具,到寶寶可以夠得到的地方,鍛鍊孩子的色彩認知與手眼協調能力。
d、9-12個月飛機抱。親子遊戲,父母抱著孩子從高到低、從快到慢的形式做飛機抱的遊戲。可以提高孩子的感統協調能力,在心情愉悅的同時增進親子關係。
2、1-2歲適合玩的遊戲
《0-12歲兒童社會性發展》中提到,遊戲對孩子的大腦開發非常有益。1歲開始孩子的語言能力慢慢開始發展,多加一些親子互動遊戲。
美國北卡羅納大學的研究發現:幼兒時期玩的遊戲比較多的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他們的智力要比同齡的孩子高出許多,各方面的能力也會更強。
a、長高了,變小了。與寶寶對立站著,玩蹲下起立的遊戲。當蹲下時就說變小了,站起來就說變大了。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與反應能力。
b、2歲扮家家遊戲。哥哥妹妹2歲左右,我與先生經常陪他們玩過家家遊戲,比如扮演醫生,他們會想醫生說什麼,怎麼打針等一系列的活動。在遊戲中會發現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都很強。
3、2-3歲適合玩的遊戲
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增加一些高難度的遊戲,或者行為習慣方面的遊戲。一邊可以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一邊培養他們好的行為習慣。
a、夾菜遊戲。分3-4個小碗,隨著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從小積木換成珠子、豆子,體積由大變小。發展孩子的精細動作與手眼協調能力,在餐桌上也可以運用這種方式,在愉快的方式中培養好的習慣。
b、歸類遊戲。將蔬菜、水果的卡片混合在一起,讓孩子歸類。或者將不同顏色、形狀的積木塊進行歸類。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以培養識別顏色、形狀的能力。
其實只要是能夠讓孩子開心,積極參與的遊戲,家長都可以陪孩子一起玩。因為遊戲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思考能力、認知能力,也可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凌晨媽媽來叨叨:
在陪伴孩子遊戲方面,很多人說覺得自己因為你工作問題沒有時間,其實遊戲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當你放下成人的身份,與孩子一同遊戲時,會獲得久違的快樂。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謝謝】